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6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417篇
安全科学   276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245篇
综合类   931篇
基础理论   24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95篇
评价与监测   131篇
社会与环境   121篇
灾害及防治   5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武暕  郭飞  李延东 《环境工程》2016,34(12):162-166
中国东北部典型水库群的富营养化风险管理是饮用水安全的重要保障。选择辽宁省15个主要水库作为研究案例,以近十年的水质数据为评价基础,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针对春、夏、秋3个季节建立富营养化指标的回归模型,识别不同季节富营养化产生的主要限制因子。采用概率分布曲线法对各水库发生中营养化和轻度富营养化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对15座水库的风险进行排序。结果表明:水库富营养化在不同季节的环境限制因子各有不同,水库中营养化和轻度富营养化的风险特征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92.
典型固定燃烧源颗粒物成分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典型固定燃烧源颗粒物成分谱特征,于2013年在河北省应用固定源稀释采样系统采集燃煤电厂、燃煤锅炉、水泥窑及焦化厂炼焦炉等固定燃烧源排放的颗粒物(PM_(10)和PM_(2.5))样品。采样点设置在脱硫除尘器后,稀释比控制在20倍,采样流量为16.7L/min,采集3~4 h,每种颗粒物采集3个平行样品。应用ICP-MS、离子色谱仪和DRI碳质分析仪对PM_(10)和PM_(2.5)样品中的元素组分、水溶性离子及OC/EC组分质量分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煤电厂排放的PM_(10)中主要组分为Al、Ca、SO_4~(2-)、OC,其质量分数分别为12.1%±5.3%、20.4%±7.3%、9.7%±3.1%、26.7%±8.2%,PM_(2.5)主要组分为Al(11.4%±4.7%)、Ca(17.9%±5.8%)、SO_4~(2-)(11.5%±2.8%)、OC(30.4%±10.8%);采用煤粉炉锅炉的燃煤电厂排放的PM_(10)中主要组分为Al、Ca、SO_4~(2-),其质量分数分别为18.9%±6.4%、12.8%±4.3%、6.2%±2.3%,PM_(2.5)主要组分为Al(9.5%±3.7%)、Ca(12.8%±5.5%)、SO_4~(2-)(10.8%±3.6%)。燃煤锅炉排放的颗粒物中主要组分为Na、Ca、Al、Fe、S、SO_4~(2-)、OC,水泥窑窑尾烟气颗粒物中Na、S、Ca、SO_4~(2-)、Mg~(2+)、OC质量分数较高,炼焦炉排放的颗粒物中主要组分为S、SO_4~(2-)、NH_4~+、OC。4类固定燃烧源PM_(10)和PM_(2.5)成分谱中各成分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但分歧系数分析结果表明PM_(10)和PM_(2.5)颗粒物成分谱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893.
通过对8种常用类型防霾口罩的实验测试,采用回归曲线分析方法得出了防霾口罩呼吸阻力随使用时间的变化函数形式,同时也通过实验数据统计给出了各种类型口罩的建议使用时长,建议N90和N95无纺布防霾口罩在空气轻度污染下使用时长不超过11~12 h,中度污染下不超过8~10 h;而棉布为面料的N95口罩在轻度污染下使用时长不超过7 h,中度污染下不超过6 h。  相似文献   
894.
基于2010年5月份全湖28个站点分层测量的水体下行辐照度以及各光学介质(有机悬浮物LOI、无机悬浮物ISS、叶绿素a Chl-a)浓度的实测数据,本文运用岭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不同湖区5月份真光层深度谱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个有效光合辐射范围内,3种因素对真光层深度的贡献均为负,ISS浓度是真光层深度的主要贡献因子,贡献率达0.48~0.62;其次为LOI浓度,贡献率为0.34~0.45;Chl-a浓度的贡献最小,贡献率为0.05~0.09.675 nm处,ISS的贡献具有谷值,Chl-a与LOI的贡献却为峰值;520~650 nm处Chl-a贡献值保持低值.此外,按各采样点的真光层深度谱分布的线型向量空间余弦相似度(cosine)进行分步聚类(Ascending Hierarchical),将全湖分为二类,梅梁湾、竺山湾、贡湖湾以及胥口湾以北区域为第一类,其余区域为第二类.结合全湖所有采样点的各介质浓度数据,发现第一类采样点LOI与Chl-a的相对浓度大于第二类,此两类介质浓度凸显了650 nm、675 nm处真光层深度谱分布曲线的波谷特征.  相似文献   
895.
安肇新河为大庆市的南线排水系统的主要排水干渠.安肇新河河道北起王花泡滞洪区,南抵松花汪,东邻肇兰新河,西至大庆市西排干,流域形状基本上为狭长形,河道的主要任务是排泄古恰闸以上七个滞洪区及各区间的来水.由于运用单因子综合评价法无法对安肇新河的水质进行比较分析,特引入主成分分析法对近十年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比较了安肇新河时间和空间上的水质变化情况.通过对因子选择和计算,对安肇新河近10年的数据进行空间和时间的科学比对,进行综合比较并作出时间和空间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896.
环境监理是“三同时”制度全过程管理的体现.统一的行业收费标准对环境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完善的收费机制有利于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先进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高端人才的引进.通过对比发展较成熟的工程监理取费机制,分析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收集已实施案例数据.通过matlab技术对收集的取费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出环境监理取费函数,并检验函数偏差.得出以投资额为基数的环境监理基价取费建议表.  相似文献   
897.
对东平湖36个不同位点的表层沉积物中Co、Cr、Cu、Mn、Ni、Pb、Sr、V、Zn等9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呈现一定的区域特征,东部湖区明显高于西部湖区。采用富集系数法和地积累指数法对东平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东部湖区沉积物中存在Cu、Ni、Pb、Zn污染,其中Cu元素污染风险高于其他元素,污染程度呈自湖东部向湖西部逐渐减少的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67.8%,主要载荷因子为Ni、Cr、V、Zn、Co、Pb和Cu,反映了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的影响;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14.0%,主要支配Mn和Sr的载荷,反映了地球化学成分的影响。同时也进一步说明工业废水排放、煤和石油的燃烧、废弃物燃烧和农业种植等人为因素是造成东湖区金属元素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98.
利用LUR模型模拟杭州市PM2.5质量浓度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瑞英  陈健  王彬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9):3379-3385
模拟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对研究城市空气质量及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土地利用回归模型(Land Use Regression,LUR),提取包括污染点源因子、交通因子、人口因子、土地利用因子和气象因子等60个预测因子,基于地理加权算法(GWR)建立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模型,实现对杭州地区近地表PM_(2.5)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的预测.结果表明: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算法时,检验模型的R2值分别达到0.76(春季)、0.70(夏季)、0.73(秋季)、0.76(冬季),模型能够解释PM_(2.5)浓度值80%以上的变异.每个季度杭州地区PM_(2.5)浓度变化不尽相同,但总体以杭州中部最高,西南部偏低.研究说明基于LUR模型模拟大尺度地区PM_(2.5)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99.
Population-based estimates of pesticide intake are needed to characterize exposure for particular demographic groups based on their dietary behaviors. Regression modeling performed on measurements of selected pesticides in composited duplicate diet samples allowed (1) estimation of pesticide intakes for a defined demographic community, and (2) comparison of dietary pesticide intakes between the composite and individual samples. Extant databases were useful for assigning individual samples to composites, but they could not provide the breadth of information needed to facilitate measurable levels in every composite. Composite sample measurements were found to be good predictors of pyrethroid pesticide levels in their individual sample constituents where sufficient measurements are available above the method detection limit. Statistical inference shows little eviden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mposite measurements and suggests that regression modeling of food groups based on composite dietary samples may provide an effective tool for estimating dietary pesticide intake for a defined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900.
In this study, the dependence of the flammable concentration on particle size is investigated for 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 and 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EPCM) particles using a novel continuous particle dispersion apparatus into which a propane flame is introduced creating a test akin to the flash-point test for liqui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shold concentration is a strong function of particle size. For tested particles with size ranging from 290 μm to 750 μm, the threshold concentration is above the predictions based on an instantaneous heat transfer limit, and is approximately linear with the particle size, following a heat transfer limited ignition model. For sizes above ≈1 mm, the particles behave like the bulk material, and ignition is not observed for the concentrations tested. The results obtained here are important for the safe construction, handling, and operation of systems using PCM and other parti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