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3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746篇
安全科学   92篇
废物处理   54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913篇
基础理论   204篇
污染及防治   312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烷基多糖苷季铵盐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萍  俞志明  宋秀贤 《环境科学》2006,27(11):2164-2169
研究了新型表面活性剂烷基多糖苷季铵盐在2种粘土高岭土和膨润土上的吸附行为,发现其在2种粘土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并且吸附速率很快,在1~2min之内就能够达到吸附平衡,经红外分析发现其可以对粘土进行有效改性.在此基础上,还研究了烷基多糖苷季铵盐对东海原甲藻、强壮前沟藻、锥状斯氏藻生长的影响以及2种有机改性粘土对赤潮藻的去除情况和絮凝动力学.结果表明,烷基多糖苷季铵盐用量分别为0~0.4 mg/L、0~0.5 mg/L、0~0.8 mg/L时,对上述3种藻的生长只是抑制作用;当浓度为0.6~1.2 mg/L、0.75~1.5 mg/L、1.2~2.4 mg/L时,就会阻碍上述3种藻的生长,并且3d之后能够使其几乎全部死亡.用其改性粘土后,在与原土相同的用量条件下可将对赤潮藻的去除率从20%左右提高到90%以上,大大降低了有效去除赤潮藻的粘土用量.其沉降动力学研究表明,粘土的种类、用量以及改性剂的用量都是影响体系沉降速率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改变其中的某个因素以达到提高沉降速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912.
Fenton试剂预处理高浓度丁腈胶乳生产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Fenton试剂预处理高浓度丁腈胶乳生产废水,确定最佳操作条件为:[H2O2]= 2 664 mg/L,[Fe2 ]=219 mg/L,初始pH=5.0,25 ℃下反应60 min,此条件下废水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经正交试验得出各因素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顺序为:pH>[H2O2]>[Fe2 ]>反应时间.动力学研究表明,在此最佳操作条件下,反应近似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动力学方程ln(C0/C)=0.018 7t 0.783 1,反应速率常数k=0.018 7 min-1,半衰期t 1/2=37.1 min.  相似文献   
913.
改性泥炭-树脂颗粒对水溶液中酸性橙Ⅱ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庆业  杨林章 《环境科学》2007,28(6):1300-1304
通过批量实验研究了改性泥炭-树脂颗粒对水溶液中酸性橙Ⅱ的吸附特性.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被用于分析吸附等温数据,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颗粒扩散模型被用于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改性泥炭-树脂颗粒对水溶液中酸性橙Ⅱ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最大吸附量达到71.43 mg·g-1;颗粒扩散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改性泥炭-树脂颗粒对水溶液中酸性橙Ⅱ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水溶液中染料的初始浓度、颗粒直径、颗粒量及搅拌速度对吸附速率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改性泥炭-树脂颗粒对水溶液中酸性橙Ⅱ的吸附作用主要发生在颗粒的外表面.  相似文献   
914.
水厂中投加粉末活性炭时,由于反应时间非常短,其吸附动力学行为的确定非常重要.利用均相表面扩散模型(HSDM)对粉末活性炭吸附水中2-甲基异莰醇(MIB)及土臭素(geosmin)时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只要通过1组吸附动力学实验取得相应的数据,就可以利用均相表面扩散模型HSDM对不同投量下粉末活性炭的吸附动力学过程进行有效的预测,并结合原水中MIB或geosmin的初始浓度、需要处理达到的目标浓度以及粉末活性炭接触时间,确定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  相似文献   
915.
滴流床反应器中苯酚催化湿式氧化集总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自行研制的滴流床反应器中,以苯酚配水溶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负载型CuO/γ-Al2O3作为催化剂,于连续流工况下实验研究了苯酚催化湿式氧化(CWO)过程,建立了滴流床反应器拟均相一维活塞流模型,并结合集总动力学反应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该模型计算值均能较好的预测实验结果;模型引入了集总动力学概念,较深入地解释了催化湿式氧化反应过程.由模型计算所得的动力学参数表明,在所使用的催化剂上苯酚较易氧化为中间产物,但苯酚和中间产物的深度氧化不易进行.  相似文献   
916.
以活性炭-微波辐照工艺处理丁腈胶乳生产废水,考察了催化剂的种类及用量、废水初始浓度、废水初始pH值、微波辐照时间和微波功率等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3 g粉末活性炭处理100 mL COD浓度为3500 mg/L左右的丁腈胶乳废水,在微波辐照功率为200 W,辐照时间4 min的条件下,废水COD去除率最高可达96.6%.动力学研究表明,在最佳操作条件下的反应表观过程近似符合一级反应规律,动力学方程为In(C0/C)=0.6034t 0.9247(R=0.9926),反应速率常数k=0.6034 min-1,半衰期t1/2=1.15 min.  相似文献   
917.
采用批式呼吸法求得好氧氨氧化菌产率系数为0.2119 mg COD/mg NH4 -NOD(或者0.7268 mg COD/mg NH4 -N)和氨氧化菌最大氨氮降解速率为0.1 mg NOD/(mg COD·h)(或者0.0292 mg N/(mg COD·h)).用间歇式批试验法,加入24 μmol/L NaN3抑制NO2--N氧化,建立氨氧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得到氨氮半饱和系数为18.38 mg NOD/L(或者5.36 mg NH4 -N/L),DO半饱和系数为0.494 mg/L.对比参数值表明,用一步硝化动力学来描述氨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18.
在自制的滴流床反应器中,以苯酚配水溶液为研究对象,采用负载型MnOx/γ-Al2O3作为催化剂,研究了苯酚催化湿式氧化过程.通过实验数据的拟合分析,提出了苯酚催化湿式氧化本征反应速率表达式,计算了液体流率为1.6 L/h时不同温度下催化剂外表面湿润效率以及不同温度下与一定的氧分压相平衡的水中溶解氧浓度;由实验数据拟合得到苯酚催化湿式氧化表观反应动力学模型参数,并建立了关于积分式滴流床苯酚催化湿式氧化的反应器模型,比较了不同氧分压、进液苯酚质量浓度、进液流率下苯酚去除率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结果显示:当氧分压大于1.0 MPa时,计算值与实验值能较好吻合,当氧分压较低时,氧气从气相到液相存在一定的传质阻力.在苯酚进液质量浓度为0~5 000 mg/L时,苯酚对催化氧化反应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在进液流率为0~2.05 L/h时,存在一定的外扩散阻力.   相似文献   
919.
研究了挥发时间、温度和气流量对农药甲基对硫磷在水-气界面挥发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气流量增大甲基对硫磷挥发量明显增大,温度和气流量是影响甲基对硫磷挥发的主要因素;挥发时间在0~8 h内甲基对硫磷挥发量的变化较大,8h之后甲基对硫磷的挥发量基本不变化.研究了农药甲基对硫磷在水-气界面的挥发动力学.建立了甲基对硫磷在水-气界面挥发的动力学模型,模型计算所得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相对误差≤5%,表明可用该动力学模型来预测甲基对硫磷在水-气界面的挥发行为.  相似文献   
920.
氨氮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动力学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主要研究氨氮在土壤中吸附/解吸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氨氮吸附/解吸动力学的研究发现,氨氮的吸附和解吸基本都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通过对氨氮热力学的研究发现,氨氮的吸附等温式既不符合Langmuir,也不符合Freundlich。我们考察吸附剂大小、吸附剂含量、pH值、温度的因素对氨氮吸附等温线的影响,研究发现,粒度越小,pH值越大、温度越低,土壤对氨氮的吸附能力越强,而土壤和溶液的最佳配比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此外,通过对温度的考察发现,土壤对氨氮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