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76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434篇
基础理论   86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0 毫秒
381.
二次纤维稀酸水解糖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稀酸作用下二次纤维的水解糖化,探讨了水解各因素温度、H2SO4浓度、时间、液固比以及不同酸、催化剂对水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H2SO4作用下最佳工艺为:H2SO4质量分数4%,水解温度190℃,水解时间40min,液固比15(mL/g);还原糖得率为33.26%,水解率为56.83%。不同稀酸对OCC的水解,HCl比H2 SO4、H3 PO4、HNO3具有明显的优势;催化剂FeSO4与CuSO4对还原糖得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还原糖得率分别提高了39.66%与22.03%,而Al2(SO4)3对OCC水解没有促进作用。最后,对不同水解时间后的OCC残渣的红外结晶指数以及基团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382.
氯消毒对城市污水中DOM的三维荧光特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城市污水二级出水氯消毒过程中,通过对溶解性有机物(DOM)的三维荧光光谱(3DEEM)分析及反应过程中三卤甲烷(THMs)生成量的连续测定,分析各类荧光物质随加氯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THMs生成量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推测THMs的主要前驱物质。结果表明,加氯后0~6 h内,各反应时间点三维荧光光谱图的等高线的密集程度较原二级出水明显降低,荧光峰的荧光强度减少40%~70%,说明DOM与氯发生反应,芳香构造化程度及不饱程度降低,从而失去荧光特性。其中,简单芳香族蛋白质(酪氨酸类)、腐殖酸类及富里酸类物质在加氯前后荧光强度变化较大,是生成THMs的主要前驱物质。THMs的生成量随反应时间的增加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15 min内各类荧光特性有机物的荧光强度减少约50%左右,同时生成了50.17%的THMs。  相似文献   
383.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烧杯实验,确定了以三氯化铁(FeCl3)和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时两种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在此基础上采用XAD树脂分离技术和超滤膜法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分级表征,研究了混凝前后水中DOM的亲疏水特性、分子量分布规律以及比紫外吸收值(SUVA)和E4/E6(A465nm/A665nm)的变化.结果表明,当FeCl3和PAC投加量分别达到30 mg/L和60 mg/L时,可以使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FeCl3对含碳碳不饱和双键及芳香环的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优于PAC;FeCl3对小分子有机物的去除效率更高,而PAC对分子量>100 000的大分子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优于FeC13;混凝处理对疏水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优于对亲水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同时其对酸性物质的去除效率高于对非酸性物质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384.
Summary. In a wind tunnel bioassay the effect of three concentrations of natural extracts of (1) Scots pine wood, Pinus sylvestris, and (2) larval frass on the behavioural response of unmated females and males of the old house borer, Hylotrupes bajulus, was tested and compared to the behavioural effects of the male-produced sex pheromone (3R)-3-hydroxy-2-hexanone. The influence on the behaviour of both sexes was found to be equally significant for the two higher concentrated hexane extracts of wood and larval frass. Therefore several synthetic monoterpenes present in the extracts and ethanol were tested at the two higher concentrations (1:100, 1:1000 vol/vol). Among the higher concentrated monoterpenoid hydrocarbons [(+)-α-pinene, (+)-β-pinene, (+)-limonene], only α-pinene increased the activity, orientation towards scent source and interest towards conspecifics. The tests with higher concentrated ethanol and the oxygenated monoterpenes [(-)-verbenone, (-)-trans-pinocarveol, (+)-terpinen-4-ol, (+)-α-terpineol, (-)-myrtenol] revealed that verbenone is the most effective stimulant for the females, followed by trans-pinocarveol, terpinen-4-ol and α-terpineol. For males, terpinen-4-ol was the only mediator significantly inducing attraction and orientation towards the scent source combined with an interest in conspecifics apparent by fighting or courtship behaviour. Males did not respond to verbenone which is a main compound of larval frass. Myrtenol and ethanol were ineffective in both sexes. In fact behavioural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 beetles were repelled by the high dose of myrtenol. Using the ten-fold lower dose of the synthetic monoterpenes (1:1000 vol/vol), all semiochemicals except myrtenol lost activity. Myrtenol, however, induced behavioural responses, like increased activity and orientation towards scent source, only at the low concentr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primary attraction of unmated old house borer is probably mediated by monoterpenes of coniferous wood, while secondary attraction to infested wood would occur in response to volatiles of larval frass. Received 5 May 1999; accepted 30 September 1999  相似文献   
385.
苏北山丘区典型次生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苏北山丘区现存的6种典型次生林下设置8块测试样地,对各林分植被因子进行调查并对其林下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赤松(Pinus densiflora)林、黑松(Pinus thunbergii)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以及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多为纯林,是该山丘区主要的次生林类型;不同次生林下土壤平均硬度为(11.57±5.26)~(20.92±6.91) kg·cm-2;常绿针叶林下土壤容重、黏粒组成、田间持水量等指标均小于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下土壤呈酸性,而落叶阔叶林下土壤呈弱碱性;刺槐林下土壤有机质、氮、磷等养分含量相对较高,供肥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86.
王倩  黄凌  王杨君  殷司佳  张琪  易鑫  李莉 《环境科学》2020,41(1):125-132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对大气中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有重要贡献,但尚未包括在目前的排放清单中.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排放因子法和IVOCs/POA比例系数法对长三角地区2017年机动车IVOCs的排放量进行估算,构建长三角地区2017年机动车IVOC排放清单,分析其不确定性并估算其对SOA生成潜势的影响.基于排放因子法的结果表明,2017年长三角地区机动车IVOCs排放总量为3.58万t,SOA的生成潜势为695 t,其中载货汽车的IVOCs排放量在长三角大部分城市的占比均超过70%;从燃料类型来看,柴油车的IVOCs排放量远高于汽油车.基于IVOCs/POA比例系数法的结果表明,由不同的IVOCs/POA比例以及不同的POA/PM2.5占比得到的排放清单结果差别巨大,最大值可达64.2万t,最小仅为5.2万t,造成的SOA生成潜势分别为1.55万t和1032 t.本研究表明基于不同的估算方法构建的IVOCs排放清单结果差别巨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将直接影响后续空气质量模型对SOA的模拟结果.因此,需进一步将不同清单结果用于空气质量模型中对SOA进行模拟,通过与观测值的比较,从而获得较为准确的长三角地区机动车IVOCs排放清单.  相似文献   
387.
强化混凝对二级处理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沈阳市B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FeCl3.6H2O作为混凝剂,研究了强化混凝对二级处理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卤代活性和荧光特性的影响.按照DOM在XAD树脂上的吸附特性将其分为5个部分:疏水性有机酸(HPO-A)、疏水性中性有机物(HPO-N)、过渡亲水性有机酸(TPI-A)、过渡亲水性中性有机物(TPI-N)和亲水性有机物(HPI).结果表明,强化混凝(混凝剂投加量为80mg.L-1,pH=5.00)对DOC的去除率为55.3%.强化混凝对HPO-A的去除率最高,而对HPI的去除率最低.强化混凝后,HPO-N的三卤甲烷生成活性(STHMFP)上升,而其他4种DOM组分的STHMFP下降.强化混凝能够有效去除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和具有高环数和高聚合度的稠环类芳香性荧光物质.强化混凝对DOM组分的去除率和DOM组分的荧光强度下降率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88.
无机碳源对栅藻LX1生长及油脂积累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鑫  胡洪营  张玉平 《环境科学》2011,32(8):2260-2266
以二级出水为培养基,比较了对照组和补充碳源(Na2CO3、NaHCO3和CO2)组栅藻LX1的生长和油脂积累特性.培养14d,4组试验中栅藻LX1的生长及油脂积累特性均无显著差别,藻细胞生物量、油脂及三酰甘油酯产量分别为0.70~0.77、0.27~0.34和0.029~0.033 g.L-1,单位藻细胞油脂含量约为3...  相似文献   
389.
本研究采用Aerodyne气溶胶化学组成在线监测质谱仪ACSM,于2019年春季、夏季后期、秋季和冬季典型代表月对北京市东南城区非难熔亚微米颗粒物NR-PM1进行了实时监测与分析,研究了NR-PM1及其物种在不同时段,特别是霾污染期间的演变特征,以及4个季节有机物的来源.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期间NR-PM1的平均浓度为22.06μg/m3,其季节变化呈现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后期的特征.整个研究期间,Org (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7.12μg/m3,占NR-PM1的32.30%;NO3-和SO42-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91和6.20μg/m3,分别占NR-PM1的26.80%和28.12%;而NH4+和Cl-的平均质量浓度和质量百分数均较低.所有物种呈现出Org> SO42-~NO3-> NH4+>Cl-的特征.清洁天NR-PM1以Org为主要特征,各季节所有物种的日变化均较小,而霾污染天NR-PM1以二次无机物种为主要特征,不同季节各物种表现出不同的日变化特征.OA (有机气溶胶)在不同季节解析出的物种有所不同.一次有机气溶胶POA对OA的贡献随春夏秋冬逐渐升高,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则随之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90.
生物沥浸的酸化效应对城市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LX5对供试污泥进行生物沥浸处理,并通过与化学酸化试验对比,从Zeta电位、溶胞作用及污泥絮体的形态结构等方面研究了污泥生物沥浸的酸化效应对其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酸化过程中,随着pH的下降,污泥比阻由1.81×1012m.kg-1降到0.59×1012m.kg-1,污泥沉降率不断提高,在pH 2.90时达到48%,污泥Zeta电位逐渐升高,从-25.2 mV升至9.6 mV.化学酸化试验中,随着pH的下降,污泥比阻先降低再升高,并在pH 3.35时取得最小值2.6×1012m.kg-1,Zeta电位逐渐上升,于pH 2.90时趋于0.污泥中可溶性磷浓度随着pH下降不断升高,pH调至1.86时,污泥液相中总磷(TP)浓度超过600 mg.L-1,进一步通过显微镜对污泥絮体的观察发现,强酸会导致污泥中微生物细胞分解.在pH 3.35左右,化学酸化污泥和生物酸化污泥的颗粒结构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生物酸化污泥中存在一些可能是次生矿物的晶体.污泥Zeta电位趋近于0、次生矿物的形成是生物沥浸的酸化效应使城市污泥脱水性能提高的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