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716篇 |
免费 | 4536篇 |
国内免费 | 38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906篇 |
废物处理 | 404篇 |
环保管理 | 3038篇 |
综合类 | 11362篇 |
基础理论 | 1980篇 |
环境理论 | 9篇 |
污染及防治 | 1940篇 |
评价与监测 | 872篇 |
社会与环境 | 1152篇 |
灾害及防治 | 97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85篇 |
2024年 | 499篇 |
2023年 | 624篇 |
2022年 | 758篇 |
2021年 | 874篇 |
2020年 | 885篇 |
2019年 | 733篇 |
2018年 | 635篇 |
2017年 | 834篇 |
2016年 | 888篇 |
2015年 | 885篇 |
2014年 | 933篇 |
2013年 | 1071篇 |
2012年 | 1275篇 |
2011年 | 1335篇 |
2010年 | 935篇 |
2009年 | 1039篇 |
2008年 | 778篇 |
2007年 | 1198篇 |
2006年 | 1204篇 |
2005年 | 1046篇 |
2004年 | 921篇 |
2003年 | 868篇 |
2002年 | 736篇 |
2001年 | 623篇 |
2000年 | 561篇 |
1999年 | 541篇 |
1998年 | 360篇 |
1997年 | 298篇 |
1996年 | 197篇 |
1995年 | 195篇 |
1994年 | 166篇 |
1993年 | 151篇 |
1992年 | 95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5篇 |
1973年 | 9篇 |
1972年 | 6篇 |
1971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环境与健康调查及风险评估研究为出发点,江苏省于2018年设立了\"江苏省环境与健康调查与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环保科研重大技术攻关类项目,根据江苏省行业、地区、流域特点以及江苏省环境与健康调查及风险评估工作基础,结合国内环境与健康研究现状,深入开展典型行业、地区、流域环境与健康调查、环境与健康问题分析、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建设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探索并实践环境与健康理念融入环境保护管理的研究任务,为全面开展环境与健康监测业务化运行以及环境健康风险评估进行技术实践和储备,为江苏省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2.
利用膜生物反应器成功启动了亚硝化工艺处理人工合成废水.为了确定影响亚硝化工艺效果的因素,先后对温度和溶解氧浓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35℃并且NH4+-N负荷平均0.45 kg.(m3.d)-1和溶解氧0.5 mg/L的条件下,可使出水中NO3--N的浓度低于20 mg.L-1,而ρ(NO2--N)∶ρ(NH4+-N)接近1.0.同时发现反应器运行期间,在低溶解氧的情况下,膜组件的污染并不严重.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发现,在膜生物反应器中氨氧化菌成为优势菌种,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活性受到了抑制.微生物群落分析则进一步提供了实现亚硝化工艺所必需的生物信息. 相似文献
73.
74.
抗生素制药废水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6,26(3):49-51
锦州九泰制药废水属于不易生化类废水,废水量1000m^3/d,污水站总投资140万元。本文阐述了该工程的水质、预处理、生化处理工艺、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及运行效果与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75.
为探究进水流量分配比对低温城市污水脱氮效率的影响,并解析多级AO耦合流离生化工艺脱氮规律,实验采用三级AO耦合流离生化工艺,在温度为(10±1)℃、水力停留时间8 h、气水比恒定的条件下处理模拟低C/N值城市污水.系统依次在进水比5∶4∶4(等容积负荷)、3∶2∶1(等停留时间)和25∶15∶6(等污泥负荷)这3种工况下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低温低C/N值污水的处理效果较好,其中在进水比为3∶2∶1的工况下脱氮效率最高,COD、NH+4-N和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 44%、96. 63%和76. 81%.进一步对氮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制约工艺低温脱氮的主要因素为各级硝化效率,3∶2∶1的进水比合理地分配了进水负荷,各级硝化率均超过85%,为反硝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获得了较高的脱氮效率,此时系统也具有最高的总生物量.研究结果丰富了多级AO耦合工艺低温脱氮理论,同时为工程设计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et and bulk deposition samples collected in Erzurum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period March 2002-January 2003. Major cations (Ca2+, K+, Mg2+) and major anions (SO4(2-),NO3-) were determined in bulk and wet deposition samples; pH was also measured in wet deposition. The average pH of the wet deposition at Erzurum was 6.6 due to extensive neutralization of the acidity.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H and SO4(2-) concentrations was observed in all seasons; however, only a weak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pH and NO3-. On a seasonal basi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2+ and SO4(2-) concentrations was stronger in winter than in summer. Seasonal variations of ions were examined in both wet and bulk deposition samples. Although maximum concentrations of anions generally occurred during winter and spring, cation concentrations peaked in summer for both wet and bulk deposi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a2+ was the dominant cation and SO4(2-) the dominant anion in all deposition samples at Erzurum. Even though correlations among the crustal ions (calcium, magnesium and potassium) were hi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hropogenic ions (sulfate and nitrate) was less clear in bulk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77.
生物膜法A/O系统处理己内酰胺废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缺氧-好氧淹没式生物膜系统处理己内酰胺废水,着重探讨了碳源对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缺氧池进水中可生物降解COD与NO x-N的质量比必须大于3,好氧池COD负荷应小于0.98kg/(m3.d),系统才能有效地同时脱氮和去除COD. 相似文献
78.
为预防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事故,根据此类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的特性,共选取19个影响因素,采用基于直觉模糊集的集成决策实验室分析与解释结构模型(DEMATEL&ISM)法对这些因素进行结构化处理,以此分析各因素对此类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影响因素分为3个层次;工作面长度、通风方式、煤的吸氧速率、临界温度、残余瓦斯含量、煤层厚度、倾角与地质构造为根源因素;邻近层瓦斯情况、工作面开采方法、通风风量、推进速度为中间因素;防灭火措施、安全监测、采空区遗煤厚度、瓦斯抽采措施、工作面通风阻力、推进速度、围岩温度、煤层埋藏深度与顶板岩性为表层因素。 相似文献
79.
针对临水区域化工园区的生产特点及在整体安全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在临水区域化工园区内要进行合理布局,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同时需建立园区安全生产管理、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系统,主要是由固定危险源和移动危险源动态安全管理子系统、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平台等所组成;坚持安全监控信息化与标准化,对化工园区的整体安全性的提高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为建设\"平安园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0.
底泥中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释放机理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体底泥(沉积物)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其污染物主要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水土流失、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总结了底泥中氨氮、重金属的影响因素及释放机理,也指明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释放机理研究不足的现状,提出对其释放机理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