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44篇 |
免费 | 551篇 |
国内免费 | 317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71篇 |
废物处理 | 158篇 |
环保管理 | 506篇 |
综合类 | 5073篇 |
基础理论 | 2262篇 |
污染及防治 | 910篇 |
评价与监测 | 342篇 |
社会与环境 | 295篇 |
灾害及防治 | 1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222篇 |
2022年 | 314篇 |
2021年 | 332篇 |
2020年 | 289篇 |
2019年 | 307篇 |
2018年 | 312篇 |
2017年 | 342篇 |
2016年 | 408篇 |
2015年 | 401篇 |
2014年 | 451篇 |
2013年 | 704篇 |
2012年 | 549篇 |
2011年 | 543篇 |
2010年 | 440篇 |
2009年 | 411篇 |
2008年 | 367篇 |
2007年 | 453篇 |
2006年 | 438篇 |
2005年 | 348篇 |
2004年 | 293篇 |
2003年 | 279篇 |
2002年 | 240篇 |
2001年 | 217篇 |
2000年 | 200篇 |
1999年 | 137篇 |
1998年 | 99篇 |
1997年 | 110篇 |
1996年 | 101篇 |
1995年 | 108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65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52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392.
Nicholas A. Azzolina Edward F. Neuhauser John T. Finn Todd R. Crawford Krista A. Anders Melissa A. Doroski 《Environmental Forensics》2014,15(3):225-233
This study characterized organic compounds found in New York State manufactured gas plant (MGP) coal tar vapors using controll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from four separate MGP sites. In addition, a limited number of deep (0.3–1.2 m above coal tar) and shallow (1.2–2.4 m above coal tar) soil vapo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bove the in situ coal tar source at three of these sites. A total of 29 compounds were consistently detected in the laboratory-generated coal tar vapors at 50°C, whereas 24 compounds were detected at 10°C. The compounds detected in the field sample results we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compounds found in the laboratory-generated samples. Concentrations of compounds in the shallow soil vapor sample were either non-detectable or substantially lower than those found in deeper samples, suggesting attenuation in the vadose zone. Laboratory-generated data at 50°C compared the (% non-aromatic)/(% aromatic) ratio and indicated that this ratio may provide good discrimination between coal tar vapor and common petroleum distillates. 相似文献
393.
添加天然沸石和石灰对土壤镉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土壤培养实验,研究镉污染土壤中添加沸石、石灰及两者配施对土壤pH值和土壤镉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H值随沸石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培养时间呈现先增加后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但均高于对照。高剂量石灰的处理对土壤pH的影响最大,与对照相比土壤pH提高了3.33个单位。在土壤5~50 d培养过程中,石灰处理的土壤交换态镉含量呈现先逐渐降低而后略有升高的趋势,其余处理均呈下降趋势。培养50 d后,高剂量的沸石、石灰及高剂量沸石与石灰配施处理的土壤交换态镉含量从5 d时的67.54、61.95和55.56 mg/kg降低至54.65、49.93和45.96mg/kg。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培养时期交换态镉含量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关系。在10个处理中,L2Z3(石灰2 g/kg土和沸石60 g/kg土)组合处理效果最好,使土壤交换态镉含量下降了34.68%,碳酸盐结合态镉含量上升了4.30%,铁锰氧化结合态镉含量上升了16.97%,有机结合态镉含量上升了1.31%,残渣态镉含量上升了12.11%。 相似文献
394.
本研究以重金属化合物(CdCl_2、PbCl_2)和矿物油作为土壤的污染物,分析土壤中镉、铅、油的含量对土壤微生物类群与生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镉、铅、油对水旱田中的细菌抑制作用比较明显,对放线菌、真菌抑制作用较差。小剂量的镉、铅、油对固氮菌有刺激作用,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对尿酶和硝化细菌的代谢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其它酶类不明显。 从含重金属的平板培养基上反映出土壤对重金属的掩蔽作用。污染物对微生物的生化活性的临界毒害浓度分别为:镉 5—60ppm;铅 300—500ppm;油 500—5000ppm。 相似文献
395.
稳健变异函数在土壤污染物来源识别中的应用:以某重金属污染场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特异值可以提供污染源的位置信息.以Genton稳健估计量为基础的变异函数为研究工具,对某重金属冶炼场地土壤中Cu、Zn、Pb、Cd、As、Se和Hg含量进行了空间特异值分析,并根据空间特异值的地理位置及土地利用方式等信息指示污染源.结果表明,7种元素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球状模型,7种元素都具有较小的块金方差,Cu、Zn和Pb只为0.000.与Matheron估计量相比,该研究得到的变异函数具有更小的块金效应,说明Genton估计量能够消除或减弱特异值对变异函数的影响.7种元素的空间特异值多集中在个别小范围内,以簇状形式存在,与该区域冶炼高炉及尾渣堆放处的位置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冶炼行为及其相关过程是该区重金属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396.
路域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异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以纵向岭谷区景洪-思茅段公路沿线为研究区,通过公路不同地点样线布设,对不同土地类型、地形和公路距离下的98个样点进行了野外植被和环境因子调查及土壤采样,在土壤表层0~20cm重金属全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子做了相关分析,得出研究区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公路沿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不同类型下含量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草地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而次生林,原始林重金属含量较低;土壤养分也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但相关分析表明,除了pH值、总钾、总磷和重金属关系较为密切外,研究区其它土壤养分和重金属之间的含量相关不显著.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相关性显著,表明该段道路重金属污染具有同源性,即来自道路.距公路的距离对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大,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随距离公路增加逐渐降低,而自然土壤中,变化趋势呈波动趋势.进一步对自然土壤中重金属的影响因子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影响重金属的含量垂直分异,而典范对应分析也显示研究区距离、地形、土地覆被和土壤特性共同作用于土壤污染的空间变异.影响程度为距离>土地覆被>地形>土壤. 相似文献
397.
演马矿煤矸石堆周围环境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焦作市演马矿煤矸石堆为对象,检测分析其周围土壤、地下水和植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并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性质和地下水动力条件,研究煤矸石堆放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 根据地形地貌、地下水流向和风向,在演马矿煤矸石堆周围布置土壤、地下水和植物采样点,检测分析pH和重金属(如Pb,Mn,Zn,Cu,Cr和Cd)含量及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煤矸石堆放是造成周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煤矸石释放的重金属大部分被土壤所吸附,所检测的6种重金属在土壤中均被检出,其中部分点位的Zn和Cd含量已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土壤中重金属可以进一步向地下水和植物传递,地下水中Mn含量与煤矸石堆的距离呈负相关,植物叶中Pb的含量最高,叶和茎中重金属含量表现出与煤矸石堆的相关性;矿坑排水、锅炉房飘尘也是造成周围环境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398.
黄棕壤不同粒级组分对镉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采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黄棕壤不同粒级组分(粘粒≤2 μm、粉粒2~20 μm、细砂粒20~200 μm、粗砂粒200~2000 μm)对镉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并采用拉格朗日假一级动力学方程、假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2种温度下各粒级组分对镉的吸附均可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2个阶段,0~15 min内为快反应阶段,吸附量达到饱和吸附量的95%以上,此后为慢反应阶段;随着温度由25℃升高到45℃,各组分对镉的饱和吸附量增加了4.86%~25.3%;各组分对镉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拉格朗日假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二级动力学吸附速率常数表明,随着各组分粒级增大,吸附速率降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速率加快;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为颗粒间扩散;各粒级组分对镉的吸附为吸热反应,反应能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399.
河台金矿矿山土壤-植物系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广东省河台金矿矿山采取土壤、植物样品,并对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采用ICP-MS法测定,研究了金矿矿山土壤、植物的根、茎、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成矿和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金矿土壤各层的微量元素发生迁移和分异,在表土层和心土层含量高于底土层;土壤各剖面层中Au及Au的伴生元素As、Hg、Cu、Pb明显高于背景对照区和中国土壤背景值;植物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受所处土壤环境影响,同时表现出每种植物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和对金矿环境的耐性机制;运用微量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和生物转移系数表征植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以及在各个器官的迁移状况。 相似文献
400.
康苏风化煤对荒漠盐渍土的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施用不同剂量的康苏风化煤(0%、2%、4%、6%、8%、10%)对荒漠盐渍土改良的效果和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康苏风化煤能降低盐渍土壤的pH值,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等的含量;小麦根系长度、株高和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均有增加,其中4%、6%风化煤处理区为最佳,其根系长度、根鲜重、干重、高生长、地上部分鲜重、干重依次比对照增加58%、74%、89%、60%、73%和77%;各处理中以施入4%、6%风化煤的改良及对小麦生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