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45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借鉴社会冲突理论构建了农村征地冲突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以闽南地区晋江市为案例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农村征地冲突风险警级水平及其产生机制。结果表明:闽南地区农村征地冲突风险水平整体处于中警级别,农村征地冲突风险警级水平与该区域的特征密切相关。基于研究结果,为有效防范闽南地区农村征地冲突风险,应从完善征地纠纷矛盾调解机制、尊重农户心理需求和文化认同、建立分级控制预警机制等方面制定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82.
刘贺平 《交通环保》2001,22(6):18-19
分析了天津港煤、焦炭储运的现状及其污染情况,南疆物流散货中心作为实现“北煤南移”的重大战略,将彻底改变堆场、储运场凌乱分布的局面,改变现有煤尘污染的情况,具有良好的环境、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3.
阮小明 《灾害学》1993,8(4):37-40
本文在分析湖北省局部地区自然疫源变化及疾病趋势的基础上,指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能对地氟病、血吸虫、疟疫、乙脑及其它水源性疾病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4.
追踪研究南黄海6-1 级地震前,松散覆盖层巨厚地区形变电阻率异常特征。探讨形变电阻率在破坏性地震前兆跟踪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5.
针对华南丘陵山区浅层滑坡灾害的形成机理及特征,对滑坡风险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研究和筛选,提出了丘陵山区浅层滑坡灾害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其区划方法。从浅层滑坡的发生机理出发,选用斜坡单元作为山区滑坡灾害风险区划的基本单元,并利用DEM完成单元的划分。将影响滑坡灾害形成的地形起伏度、坡度、坡向、岩土结构面特征、地层岩性、风化层厚度、开垦切坡强度、居民点切坡强度、道路切坡强度九项因子作为小流域山区滑坡灾害的危险性指标,以道路密度、建设强度和开垦强度指数作为易损性指标,建立浅层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价和区划。  相似文献   
86.
不同耕作制度对南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立峰  李琳  陈阜  叶桃林  杨光立 《生态环境》2006,15(6):1216-1219
以南方稻田温室气体甲烷排放为研究对象,选取冬季休闲和种植绿肥作物紫云英(AstragalussinicusL.)两种主要模式,在早稻(OryzasativaL.)移栽之前进行旋耕和翻耕两种处理,以全年休闲为空白对照,利用静态箱法测定甲烷排放通量。结果表明,甲烷排放在水稻抽穗期达到极大值,至收获甲烷排放呈减少趋势,以无稻全年休闲区甲烷排放通量最低,在抽穗至收获阶段平均排放速率为3.43mg·m-2·h-1,冬闲及冬季种植紫云英处理分别比无稻休闲区排放通量高114.3%和420.3%;甲烷浓度具有强烈的空间异质性,地表以上50cm空间内,早稻抽穗至成熟阶段甲烷浓度是大气甲烷浓度的35.2倍;稻田甲烷高浓度低排放速率以及低浓度高排放速率现象表明,甲烷排放速率与其浓度之间具有非一致性。  相似文献   
87.
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热通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土壤热通量板、常规微气象观测系统等设施对鼎湖山针阔混交林的土壤热通量和微气象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热通量板测值之间的差异可达10%以上。在中小时间尺度(≤1月)上,土壤热通量板上方土壤贮热均不能忽略,否则所测算的表层土壤热通量会产生较大误差,甚至发生热通量传递方向逆转的情况。5cm深度处和表层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均呈“S”形,且前者相位后移0.5~1h。旱季土壤为热源而雨季为热汇,表层土壤年总热通量为-0.44MJ·m-2,说明就全年尺度而言,土壤是热源。表层土壤热贮量月变动范围为-0.14~0.20MJ·m-2,是5cm深度处土壤热通量的-11.0%~1.3%。表层土壤热通量月总值占净辐射的比例变动范围为-12.0%~3.3%,由于能量平衡大多在较小时间尺度上进行比较,故必须准确考察土壤热通量的变化,否则会极大地影响能量平衡。在0.5h尺度上,表层土壤热通量与2.5h前的冠层净辐射回归方程相关性最好,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鼎湖山针阔混交林土壤热通量对冠层净辐射的反馈要延滞约2.5h。  相似文献   
88.
苏南区域尾水调度处理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是长江三角洲中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环境最敏感的地区之一,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已困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苏南地区水污染和自然地理状况,提出了"控源导流,清污两制,三级控制、三级标准"的水污染控制战略思想.构建了苏锡常地区具体的尾水导流及尾水资源化生态处理方案,提出了方案的实施步骤和管理协调机制,并初步分析了方案的预期效益.  相似文献   
89.
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淮河水系畸形导致流域生态系统脆弱,环境承载力低下,淮河流域可称为生态控制型落后地区,因此今后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应以水系统合治理为核心。淮河水系统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是“上蓄、中疏、下导”关键是通过河口治理,使下游直流入海,河湖分家。在当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态下,应当把从50代国。当作实现中不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将与其淮河水系综合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0.
汉江襄樊段距南水北调取水口丹江水库最近,调水后所受到的的环境影响最直接。认真分析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和对策,使调水后的环境影响降至最低,以促进本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