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78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环境工程》2015,33(1)
采集首钢焦化车间周边土壤,分别进行了TG曲线、素土热处理及生料热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所取土壤中含有多种PAHs类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总含量约156.39 mg/kg。PAHs污染土在低于850℃条件下,失重可分为失水、有机物分解及无机碳酸盐分解三个阶段。随着加热温度的增加,素土中的总PAHs去除率升高。将污染土替代水泥硅质原料配制水泥生料,经300℃处理,污染土中PAHs除了萘、苊、二氢苊及蒽外,其他有机物均有残留,说明水泥生料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600℃处理后,除少量菲残留外,其余有机物基本没有残留。因此,PAHs进入水泥窑协同处置,尤其要考虑生料磨及二级悬浮预热器的烟气中污染物含量。  相似文献   
132.
不同作物根系多环芳烃吸收特征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梁宵  占新华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12,33(7):2516-2521
为选育不/少或超量吸收多环芳烃(PAHs)的植物品种进而进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PAHs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以菲为PAHs的代表物,比较了水培条件下3种常见农作物(大豆、小麦、胡萝卜)根系吸收菲的动力学特征差异.结果表明,3种作物根系对水培液中的菲有明显的吸收和累积作用,且菲的吸收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整个吸收过程可分为快速吸收和慢速吸收2个阶段;3种作物根系菲吸收能力的大小为大豆>胡萝卜>小麦;作物根系吸收菲量与吸收时间的关系可以用Elovich方程拟合,大豆、胡萝卜和小麦根系菲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4.31、4.10和2.84 mg.(kg.h)-1;作物根系菲吸收的动力学曲线可用米氏方程表征,大豆、胡萝卜和小麦根系菲的Km值分别为0.117、0.124和0.540 mg.L-1;根系菲吸收会导致营养液pH升高,pH升高的趋势和吸收速率常数k与Km值相对应,且与3种作物根系吸收能力的大小一致.因此可用根系吸收速率常数k、米氏常数Km值和水培液pH的变化表征作物根系吸收PAHs的能力差异,且从受影响因素的多寡角度考虑,吸收速率常数k和米氏常数Km较pH变化更适合.  相似文献   
133.
混凝预处理大豆蛋白废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豆蛋白废水是一种较难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为降低后续生物处理单元的负荷,本研究选取多种混凝剂,如硫酸铝、氯化铁、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四氯化钛和造纸污泥絮凝剂(PSF)等,采用混凝工艺对其进行了预处理,并对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同时应用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聚丙烯酰胺(PAM)和浒苔等做助凝剂分析了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PAC为混凝剂,PAM为助凝剂,投加量分别为0.3g/L和10mg/L时,既能取得较好的混凝预处理效果,也较符合实际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34.
高CO2浓度条件下小麦、大豆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试验研究了在高CO2 浓度 ( 70 0× 1 0 - 6)条件下 ,土壤水分胁迫对小麦和大豆的影响 .结果表明 :CO2 浓度升高可缓解土壤水分亏缺对大豆和小麦的伤害 .CO2 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均使叶片气孔阻力增大 ,蒸腾速率下降 .高CO2 浓度条件下 ,出现干旱胁迫时 ,蒸腾速率下降幅度更大 ,因而减少水分损失 ,提高叶片和整个植株的水势 ,增强耐旱能力 ;CO2 浓度上升使大豆和小麦积累了更多生物产量 ,补偿了干旱胁迫带来的损失 ,提高了水分利用率 ;CO2 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有利于小麦和大豆叶片硫、锌和铁的积累 .  相似文献   
135.
改性大豆荚吸附剂对甲基蓝废水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天然大豆荚分别用氢氧化钠,硫酸,乙醇,过氧化氢进行改性,制备一系列改性大豆荚吸附剂,研究了改性大豆荚吸附阴离子染料甲基蓝废水的适宜条件及吸附机理.经筛选,采用氢氧化钠作为大豆荚的改性剂.结果表明:当甲基蓝溶液初始浓度300 mg·L-1,pH=10.0,吸附剂投加量为5 g·L-1,吸附时间为40 min时,改性大豆荚对甲基蓝废水的去除率达到96.30%,最大吸附量为57.53 mg·g-1.此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以化学吸附为主;Langmuir方程能较好的拟合等温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36.
NO和H2O2作为信号分子参与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为了确定NO和H2O2介导的大豆耐铝作用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以浙春3号大豆为材料,分析了铝毒胁迫下根尖内源及外源NO和H2O2对大豆铝毒的缓解效应,并研究了NO和H2O2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变化, 其中外源NO由SNP(亚硝基铁氰化钠,Na2[Fe(CN)5NO]·2H2O)提供. 结果显示:Al处理显著抑制大豆根生长,促使Al在根尖积累并显著提高大豆根尖内源w(NO)和w(H2O2). 在H2O2+Al、SNP+Al和H2O2+SNP+Al处理下,大豆根相对伸长率比单独Al处理下分别升高了64.6%、63.5%和69.5%,根尖w(Al)则分别减少了34.6%、36.8%和32.9%,表明NO和H2O2对铝毒害均具有缓解作用.外源NO能够促使根尖内源H2O2显著积累,降低POD(过氧化物酶)活性,而外源H2O2对内源根尖w(NO)无影响.NO和H2O2在缓解铝毒的信号途径中存在信号互作,NO处于H2O2的上游,其通过POD活性调节内源w(H2O2).   相似文献   
137.
Fe2+对大豆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豆为试验材料,设置了不同的质量分数的Fe2 处理,研究Fe2 对大豆幼苗根系形态特征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浸种w(Fe2 )为5mg·kg-1时对大豆幼苗的发育最有利。用低w(Fe2 )(0或0.01mg·kg-1)时,根系生长受阻,氧化物酶活性随Fe2 的升高而上升,脯氨酸、丙二醛的含量变化幅度不大;w(Fe2 )过高(50~100mg·kg-1),则会引发植物体的抗逆性反应,表现为脯氨酸、可溶性糖、丙二醛等渗透调节物大量积累、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当w(Fe2 )高达75mg·kg-1和100mg·kg-1时,会引起植物重金属中毒,表现为幼苗的脯氨酸、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都大幅度地降低。  相似文献   
138.
以铀浓度为1000 μmol·L-1、800 μmol·L-1、600 μmol·L-1、400 μmol·L-1、200μmol·L-1和100μmol·L-1的6组铀溶液和对照组(0μmol·L-1)培养大豆和玉米幼苗,采用彗星试验研究铀胁迫对大豆和玉米幼苗细胞DNA的损伤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铀浓度为1 000 μ...  相似文献   
139.
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添加粉煤灰和牛粪对煤矸石污染土壤进行改良,并研究了不同改良措施对大豆生长、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粉煤灰0.07 kg.kg-1(T1)、添加牛粪0.07 kg.kg-1(T2)、添加粉煤灰和牛粪各0.07 kg.kg-1(T3)3种土壤改良措施对大豆的株高、叶面积和单株根瘤数均有显著影响,不同生育期株高、叶面积和单株根瘤数均表现为T3>T2>T1>CK。在花期和鼓粒期,3种土壤改良措施下大豆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且T3处理显著高于T2和T1。与对照相比,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大豆的单株荚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T3、T2和T1处理的大豆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68.47%、40.99%和30.63%。  相似文献   
140.
对φ(N)32°14′~32°56′,λ(E)104°36′~104°51′范围内海拔(halt)400 ~1 400 m 豆地小气候观测结果表明:halt每升高100 m ,平均气温递减0.72 ℃;年降雨量递增63.0 mm(400~600 m) ~106.8 mm(800 ~1 400 m);相对湿度递增1% ;日照时数呈抛物线上升变化. halt400 m 日均温稳定通过12.0 ℃的初期为3 月中旬,halt每升高100 m ,该时间延迟5~7 d. 不同halt>12℃的有效积温分别为3621.2 ℃(400 m);3 245 .0 ℃(600 m);3 149.9 ℃(800 m) ;2 804 .8 ℃(1 000 m) ;2082.1 ℃(1200 m);1 950.1 ℃(1 400 m) . 在相对较高的海拔,存在明显的逆温和南北坡效应,相应存在大豆局部高产区. 不同海拔豆地生态及大豆生长发育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四川不同海拔区大豆品种合理布局和应用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