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60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382篇
基础理论   179篇
污染及防治   67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81.
182.
镉污染高岭土电动修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置Cd2+初始浓度为500mg/kg的模拟污染高岭土,用电动技术对镉污染高岭土进行修复试验,研究了修复时间及阴极槽添加醋酸控制pH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并分析镉的迁移变化特征及电动修复前后土壤中镉的变化.结果表明,去除效率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在试验条件下,4天运行时间是经济有效的;控制阴极pH可以提高镉去除效率;在形态分布上,土壤中的镉以醋酸结合态为主,同时存在大量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电动修复后,醋酸可提取态存在的镉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83.
本文以内蒙古某矿区土壤环境为研究对象,利用Ag-DDC比色法测定了研究区不同位置土壤中砷的含量,分析了该矿区土壤砷的分布特征;采用化学逐级提取法对土壤中砷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样品中总砷含量平均值为8.35 mg/kg,低于国家二级标准,但土壤中砷含量及分布与煤矿开采密切相关;开采高砷煤矿,其周边土壤中的砷含量会相应增加;土壤中各形态砷含量存在差异,所占比例依次为:残渣态砷(62.79%) > 钙型砷(15.74%) > 铁型砷(12.47%) > 铝型砷(7.17%) > 交换态砷(1.56%) > 水溶态砷(0.27%);且非有效态砷含量(62.79%)要高于有效态砷(37.21%)。  相似文献   
184.
以晴隆锑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提取法对土壤中As、Sb的形态分布和生物可利用性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利用单因子指数和生态风险指数评价了研究区土壤中As、Sb污染程度和生态危害风险。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As尤其Sb含量很高,不同采样点含量差别较大。土壤As、Sb的存在形态均以残渣态为主,其次是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弱酸提取态,水溶态很低。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砷占0.01%~1.08%,其含量为0.001~0.347mg/kg,而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锑占0.08%~3.26%,其含量为0.002~14.107mg/kg。从单因子污染评价看,研究区土壤Sb污染远大于As污染,且大多属于重度污染。土壤中两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RI)为14.59~1970.98,锑矿区总体处于轻度生态危害,部分区域Sb污染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5.
本文以广西大厂锡石-硫化物矿区巴里尾矿库的富碳酸盐尾矿(堆放了20余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BCR三步提取法研究Zn、Cd、Pb和As的化学形态分量以及其总含量在该尾矿铅垂剖面中的分布,并结合尾矿的结构构造、次生和原生矿物成分及其变化等分析,探讨在氧化/酸化条件下富碳酸盐尾矿中重金属的释放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尾矿下层原尾矿中重金属主要以稳定或较稳定的残渣态(As、Pb、Zn、Cd)、氧化物结合态(Pb)及硫化物结合态(Zn、Cd)形式赋存。在酸水淋滤作用下,原尾矿中重金属的释放顺序为Cd≈ZnPbAs;(2)尾矿上部厚层状氧化硬层(厚度1~1.5m)中,Zn、Cd以酸可溶态大量富集,具有较强的迁移性;As、Pb主要以残渣态以及氧化物结合态赋存,其迁移性较差。因此,富含碳酸盐的硫化物尾矿经过氧化作用具有释放多种重金属的潜能。由于这类尾矿中各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存在差异性,因此对其迁移性及环境效应须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6.
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对晋江河口柱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Fe、Zn、Ni、Pb、Cu和Cr)进行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在垂向分布上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基本一致。其中,Fe主要存在于残渣态,Pb、Cu和Ni主要存在于可还原态,Zn主要存在于弱酸溶态,Cr主要存在于可氧化态。各金属总可提取态占总量的比值(即生物有效性)排序为:CuCrPb=Zn=NiFe,Cu、Cr、Pb、Zn和Ni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均较高,对环境存在较大的潜在危害。运用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Fe处于无污染水平,Zn、Pb、Ni、Cu和Cr均处于中到重度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87.
在测定市政污泥、印染污泥和造纸污泥中汞含量及其存在形态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污泥中汞存在形态在干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同时分析了污泥中汞含量和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市政污泥的汞含量依次大于印染污泥和造纸污泥;污泥中无酸溶态汞和可还原态汞,只存在可氧化态汞和残渣态汞;被试污泥在25~100℃干化时,含水率降低不会导致汞的析出;在100~200℃干化时,污泥中汞含量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出缓慢降低的趋势;当干化温度200~300℃时,随污泥中有机质和硫化物的分解,可氧化态汞消失;当干化温度达到400℃时,污泥中汞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88.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在浸出柱中的浸出规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浸出柱实验,研究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动态浸出规律.结果表明,浸出液中各种重金属的质量浓度均随浸取剂与飞灰比值(L/S)增大而减小,并在L/S>2后趋于稳定.除Pb外,浸出质量浓度均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限值.对比原灰与浸出残留物重金属多级提取结果表明,飞灰的重金属在浸出柱实验中释放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Cd、Ni、Cu、Pb、Zn和Cr.受浸取剂pH值和固液接触方式影响,浸出柱重金属累计浸出量都小于国家标准(GB 5086.2-1997)浸出量(Cd除外),尤其Cr、Hg和Pb的浸出柱累计浸出量分别是国标浸出量的23.25%、1.29%和14.29%  相似文献   
189.
The distribution and mo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 the paddy soils surrounding a copper smelting plant in south China was investigated. We assessed the degree of metal contamination using an 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The metal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1) Cu, Zn, Pb and Cd, whose concentrations were heavily affected by anthropogenic inputs, and (2) Ni, Co and Cr, which were mainly of geochemical origin. Concentrations of Cu, Cd, Zn, and Pb in the polluted soils were higher than the Chinese soil quality criteria. The chemical partitioning patterns of Pb, Zn and Cu indicated that Pb was largely associated with the residual and NH2OH HCl extractable fractions. In contrast, Cd was predomin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MgCl2 extractable fraction. A large proportion of Cu was bound to the acidic H2O2 extractable fractions, while Zn was predominantly found in the residual phase. The fraction of mobile species, which potentially is the most harmful to the environment, was found to be elevated compared to unpolluted soils in which heavy metals are more strongly bound to the matrix. The mobility of the metals was studied by water extraction using a modification of Tessier’s procedure, and the order of mobility was Zn > Cd > Cu  > Pb.  相似文献   
190.
黄河(喇嘛湾段)沉积物中铜、铅、锌、镉的化学形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立了黄河 (清水河段 )沉积物中铜、铅、锌、镉的化学形态分析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它们在其有效态中的聚集能力及在各种粒径沉积物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