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5篇 |
免费 | 90篇 |
国内免费 | 37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0篇 |
废物处理 | 19篇 |
环保管理 | 175篇 |
综合类 | 736篇 |
基础理论 | 466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46篇 |
评价与监测 | 27篇 |
社会与环境 | 224篇 |
灾害及防治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78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146篇 |
2012年 | 99篇 |
2011年 | 168篇 |
2010年 | 124篇 |
2009年 | 85篇 |
2008年 | 95篇 |
2007年 | 112篇 |
2006年 | 93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60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91.
利用长江经济带110个地市1990~2013年RD投入与经济增长水平的相关面板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性检验和面板数据模型,对RD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各市的经济增长与RD投入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RD短期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效应;2RD人员投入产出弹性高于RD经费投入,说明区域经济增长对RD人员的依赖性更大;3RD投入表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但RD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则表现出中西部大于东部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和东中西区域经济特征不同。最后,从加大RD经费投入强度、制定RD投入中长期计划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392.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动力及其作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动力,本文采用1989-2013年4组省际面板数据经由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估计了10个动力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水平与作用途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水平、市场化水平、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异质性企业集聚水平和对外开放度的综合指数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回归估计系数分别为0.575 7,0.212 5,0.136 8,0.064 4和0.018,表明技术创新、市场化改革、人力资本积累、异质性企业集聚和对外开放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力因素。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和异质性企业集聚通过提高前沿技术进步率和生产效率变化率以及规模报酬收益率途径,市场化改革通过提高前沿技术进步率途径,人力资本积累与对外开放通过提高前沿技术进步率和规模报酬收益率途径,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政策实施和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负向或拖累作用,但是,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化能够提高前沿技术进步率,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政策能够提高规模报酬收益率,金融发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长率和规模报酬收益率,这5项动力因素对促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贡献有待提高。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尽快攻克制约生产率增长的核心技术,统筹考虑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政策实施以及加快金融领域改革等政策建议,以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 相似文献
393.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失调是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但对各地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非协调性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鲜有研究对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本研究利用我国2005—2013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各省级行政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非协调性,并通过构建和估计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非协调性存在着显著的时空差异。在样本期的后半段(2009—2013年),多个省级行政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程度有所加深。根据全样本期内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非协调性的严重程度,可将各省级行政区划分为5个等级。城镇常住人口变化对建成区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成区面积变化对城镇常住人口变化的影响方向虽然为正,但该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从而表明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土地城镇化却未能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人口城镇化。此外,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变化对城镇常住人口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从改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式、抑制城市空间粗放扩张及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94.
Due to a number of factors outlined in this article, the issue of population growth is excluded from the sustainability discussion.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some of the ethical presumptions that underlie the issues linking population growth and sustainability. Critics argue that action to address population creates social and economic segregation, and portray overpopulation concerns as being “anti-poor,” “anti-developing country,” or even “antihuman.” Yet, de-linking demographic factors from sustainability concerns ignores significant global realities and trends, such as the ecological limits of the Earth, the welfare and long-term livelihood of the most vulnerable groups, future prospects of humanity, as well as the ecosystems that support society. 相似文献
395.
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面临的城市化滞后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金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6):13-18
我国人口城镇化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没有在工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进程中予以破除。而城镇化的滞后将给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带来诸多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农业生产率低下、产业结构难以升级等。文章特别阐明通过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土地承包制度在内的制度创新,加快人口城镇化的步伐,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396.
Kirk Hamilton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3,5(3-4):419-436
Genuine saving measures the real change in0 total wealth, factoring in the depreciation of produced assets,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pollution damages, and expenditures on educ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hanges in wealth in total and per capita terms, establishes the link between savings measures and prospects for social welfare, and provides summary empirical estimates of the savings measures. China excepted, the majority of countries below median income are distinguished by apparent declines in total wealth per capita. 相似文献
397.
本文通过对适应新威胁装甲车辆悬吊式乘员座椅设计的安全性、舒适性、有效性的分析,以及对其悬吊系统、减震系统、材料结构等方面的研究,简要论述了国内外悬吊式座椅设计的发展情况,说明了研究新型座椅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398.
399.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23,35(4):483-493
When exposed to different relative humidities (RHs),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will change because of changes in the aerosol particle size and complex refractive index (RI), which will affect haze formation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of ultrafine particles to the atmospheric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o haze spreading cannot be ignored because of their high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s and strong diffusibility; measurement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wet ultrafine particles is thus highly important fo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Therefore, a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microscopy with azimuthal rotation illumination (SPRM-ARI) system i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RIs of single particle aerosols with diameters of less than 100 nm in the hygroscopic growth process. Measurements are taken using mixed single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mass ratios. The RIs of mixed single aerosols at different RHs are retrieved by measuring the scattering light intensity using the SPRM-ARI system and almost all the RIs of the bicomponent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mass ratios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water content under high RH conditions. Finally, for each of the bicomponent particles, the maximum standard deviations for the retrieved RI values are only , and , corresponding to the NaCl and NaNO3 bicomponent particles with a 3:1 mass ratio at 76.0% RH, the NaCl and glucose particles with a 1:3 mass ratio at 89.0% RH, and the NaCl and OA particles with a 1:1 mass ratio at 78.0% RH,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igh-sensitivity SPRM-ARI system can measure the RI effectively and accurately. 相似文献
400.
东北玉米低温冷害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东北地区4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温度资料和近20多年玉米生育期资料,基于热量指数构建生育阶段冷害指数,采用EOF分析、Mann-Kendall法、子波变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近50年东北玉米4个生育阶段低温冷害时空分布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全区平均冷害强度呈极显著的减弱趋势,地区间冷害变化趋势呈现差异化特征,冷害强度减弱趋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阶梯状递增;4个生育阶段冷害指数EOF第一模态均呈冷害空间变化趋势一致的特征;冷害强度呈较明显的减弱趋势,第1到第4生育阶段减弱趋势逐渐增大,突变均发生在1990年代中期;冷害强度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出苗—七叶、出苗—抽雄存在明显的23、25年周期,出苗—乳熟、出苗—成熟均具有较明显的3年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