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29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该此研究分别于5月和8月在广州市主要的交通干道进行空气样品采集,并运用吹扫-捕集GC-MSD系统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文章对样品中的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等卤代烃化合物在街道微环境中的浓度水平;化合物含量的月、周末与非周末、上午与下午等的时间变化和新旧城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2.
采用沉积置换法制备了微米级的Ni-Fe、Cu-Fe、Ag-Fe双金属颗粒,应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其表面特征,考察了负载金属类型、金属负载量对铁基双金属降解四氯化碳(CCl4)的影响.结果表明:Ni、Cu、Ag等催化金属非均匀地负载在铁基体上,双金属颗粒表面发生了氧化.CCl4的降解速率对催化金属的负载量比较敏感,双金属体系Ni、Cu、Ag的适宜负载量分别为1.0wt%、0.8wt%和0.4wt%.CCl4在双金属体系中的降解途径为零价铁颗粒表面的直接还原及催化金属表面的催化加氢还原,以催化加氢还原为主.Ni-Fe、Cu-Fe、Ag-Fe对CCl4的还原降解速率大小顺序与其电偶电池电动势的大小顺序一致,即Ag-Fe对CCl4的降解速率最快,Cu-Fe次之,Ni-Fe最慢.  相似文献   
33.
纳米零价铁降解水中四氯化碳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四氯化碳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自制纳米零价铁降解水中四氯化碳的影响,并对反应产物及可能的反应路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自制纳米零价铁对四氯化碳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在pH=3和30℃的条件下,当初始四氯化碳浓度为2.0 mg·L~(-1),纳米零价铁浓度为1.0 g·L~(-1)时,去除率高达96.7%.纳米零价铁降解四氯化碳的酸碱适应范围较大(pH值3~9).随着温度升高和纳米零价铁投加量的增大,四氯化碳降解率显著提高.该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且反应活化能较低,反应易于进行.  相似文献   
34.
以Ir O2/Ti为阳极,Fe为阴极,研究了电化学降解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T)的性能,重点研究了槽电压、极板间距、溶液的初始p H、电解质种类及浓度等因素对CT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槽电压为3 V,极板间距为50 mm,初始p H为4.5,电解质Na2SO4浓度为10mmol·L~(-1)时,CT的降解效果最佳,3 h内CT(1 mg·L~(-1))的去除率可达68.6%.运用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研究了CT的电化学降解行为,并对降解机理进行初步推测,发现阴极还原脱氯是CT电化学降解的主要途径,CT还原脱氯的产物主要是三氯甲烷(Chloroform,CF)和二氯甲烷(Dichloromethane,DCM).  相似文献   
35.
四氯化钛生产工艺中的新型尾气处理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四氯化钛生产工艺中传统尾气处理装置的不足进行了完善和优化,优化后的新型尾气处理装置结构简单紧凑,不仅能高效吸收尾气中的氯化氢和氯气,实现尾气达标排放,而且延长了尾气处理系统的运行周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36.
随着国内多晶硅产业的快速发展,多晶硅主要副产物四氯化硅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有效利用四氯化硅、减少环境污染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循环经济理念,建立以多晶硅产业为中心的生态工业园区来解决四氯化硅综合利用难题,并从技术、经济和政策上作可行性分析,得出建立以多晶硅产业为中心的生态工业园区是解决我国多晶硅行业四氯化硅综合利用难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7.
北京市CFCs和CCl_4的浓度水平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预浓缩-GC/MS方法对2009年4—8月北京市大气中CFC-11,CFC-12,CFC-113,CFC-114和CCl45种主要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北京市大气中φ(CFC-11),φ(CFC-12)和φ(CCl4)的平均值高于全球本底站观测值,而φ(CFC-113)和φ(CFC-114)与全球本底水平相当,其原因是这5种物质在我国的排放水平差异所致,其中CFC-11,CFC-12和CCl4仍存在一定量的排放.不同季节的日变化分析表明,4月5种物质的体积分数日变化趋势平缓,而8月观测日内基本呈现出夜间物质的体积分数高于白天的特征.8月φ(CFC-11),φ(CFC-12)和φ(CCl4)的平均值比4月高,这可能是由于8月的温度较高,致使这3种物质现有排放源的排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38.
生物降解方法是处理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的主要途径。试验以污染场地土壤为样本,分析土样的有机碳含量、容重、密度、孔隙比、饱和含水率等基本物理特性,并制作成试验土柱,模拟研究四氯化碳在包气带土壤中垂直迁移规律,动态分析影响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四氯化碳随淋溶作用向深层迁移,并在包气带底部积聚;温度是影响生物降解的重要因素,当温度为18℃时,稳定降解率最大为48.2μg/L;该菌株最适宜降解的四氯化碳淋溶强度为42.3μg/L,此时菌株能正常地进行生物代谢;25 g/L的葡萄糖对微生物降解有促进作用,稳定降解率达44.3%。  相似文献   
39.
以水合肼作为还原剂、PVP作为稳定剂,在碱性条件下借助水热途径制备了Fe Ni3双金属化合物,并对其物相结构与外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在超声协同作用下用自制的Fe Ni3化合物微粉作为催化剂对水溶液中的四氯化碳进行了催化降解处理,考查了超声功率、催化剂加入量、温度和p H值对四氯化碳降解效果的影响,同时,与超声辅助还原铁粉降解四氯化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Fe Ni3化合物对于水溶液中的四氯化碳具有显著的催化降解作用,催化剂投加量增大,四氯化碳的降解率升高。在给定的实验条件下,温度对四氯化碳降解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40℃时,15 min内四氯化碳的降解率即可达到94.61%,而且其降解效果明显优于还原铁粉(68.34%)。  相似文献   
40.
Hwang I  Batchelor B 《Chemosphere》2002,48(10):977-1027
Degradative 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 (DS/S) is a novel remediation technology that combines chemical degradation with conventional 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Fe(II)-based DS/S to treating chlorinated alkanes was tested by characterizing degradation reactions of carbon tetrachloride (CT) and its daughter products in cement slurries containing Fe(II). Degradation kinetics of CT and chloroform (CF) were generally very rapid with reaction rates comparable to rates that can be obtained with zero-valent iron. Dechlorination reactions of CT proceeded primarily via a hydrogenolysis pathway, which yielded CF and methylene chloride (MC) as major products and chloromethane and methane as minor products. However, reaction pathways other than hydrogenolysis also appeared to be important at very high pH conditions. MC apparently was resistant to dechlorination reactions over a period of about two months. Kinetics of CT and CF transformation we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pH with an optimal value around 13, which was higher than found previously for PCE. When the initial CF concentration varied between 0.01 and 1 mM, and the Fe(II) dose was 104 mM, pseudo-first-order kinetics generally described the degradation reactions of CF. However, there was also some indication of substrate saturation kinetics in these experiments. This suggests that a saturation model would better describe the kinetics in systems with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substrates or lower concentration of the reactive surfa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