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3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367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36篇
环保管理   162篇
综合类   878篇
基础理论   152篇
污染及防治   128篇
评价与监测   136篇
社会与环境   63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本文提出了一套适合于我国中小城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模型。通过环境容量规划和污染综合治理规划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以优化的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对镇江市的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技术路线和模型是合理可行的。所给出的总量控制方案既能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经济有效地控制并改善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52.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一种控制区域环境质量达标的方法 ,在总量控制中 ,环境容量分配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各点浓度的合理值计算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此做些研究 ,以确保实现从局部到区域的环境质量达标。  相似文献   
153.
基于常熟河网原型调水实验和水功能区划,建立了感潮地区河网水量水质模型,对常熟河道水质降解系数及水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并按照点源和面源对区域内污染源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常熟河网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值和现状削减量的计算,为该地区的水污染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4.
总氮测定中的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氮中,对空白值偏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和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5.
首次指出了物元分析隶属函数及运算模型在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动态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是对扬州市的10年污染物总量控制系统性、宏观性的展开,丰富了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理论体系,且进一步表明:该成果不仅为污染物总量控制进行动态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也为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循环经济的决策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56.
Guanabara Bay (GB), located in the Rio de Janeiro State, is still a productive estuary on the south-eastern Brazilian coast. It is an ecosystem heavily impacted by organic matter, oil and a number of other toxic compounds, including Hg.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comparatively evaluate the aquatic total mercury (THg) and MeHg contamination, and the ratios of MeHg to THg (% MeHg), in 3 species of marine organisms, Micropogonias furnieri-carnivorous fish (N = 81), Mugil spp.--detritivorous fish (N = 20) and Perna perna--filter-feeding bivalves (N = 190), which are widely consumed by the population. A total of 291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at the bay in different periods between 1988 and 1998. THg concentra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cold vapour AAS with stannous chloride as a reducing agent. MeHg was extracted by dithizone-benzene and measured by GC-ECD. Analytical quality was checked through certified standards. All organisms presented both low THg and MeHg concentrations and they were below the maximum limit of 1,000 micrograms Hg.kg-1 wet wt. as established for human intake of predatory fish by the new Brazilian legislation. Carnivorous fish showed higher THg and MeHg concentrations, and also % MeHg in muscle tissues, than organisms with other feeding habits and lower trophic levels. The average of THg concentrations in carnivorous fish was 108.9 +/- 58.6 micrograms.kg-1 wet wt. (N = 61) in 1990 and 199.5 +/- 116.2 micrograms.kg-1 wet wt. (N = 20) in 1998, but they presented different total length and body weights. The average THg content in detritivorous fish was 15.4 +/- 5.8 micrograms.kg-1 wet wt., whereas THg concentrations ranged from 4.1 to 53.5 micrograms.kg-1 wet wt. for the molluscs. The THg and MeHg contents of mussel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sampling point and water quality. MeHg concentration in detritivorous fish was similar to MeHg concentration in molluscs, 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eHg/THg ratio: the carnivorous fish presented higher MeHg percentages (98%) than the detritivorous fish (54%) and the molluscs (33%). Weight-normalised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THg in carnivorous fish collected in 1990 (0.18 +/- 0.08 microgram.g-1/0.7 kg wet wt.) and in 1998 (0.16 +/- 0.09 microgram.g-1/0.7 kg wet wt.) presen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1.34; P < 0.5). In conclusion, the low THg and MeHg concentrations in the organisms from the GB ecosystem, are related to its eutrophic conditions and elevated amounts of suspended matter. In this situation, Hg could be strongly complexed or adsorbed by the particulate, which would dilute the Hg inputs and reduce its residence time in the water column, with a consequent decrease in its availability to organisms.  相似文献   
157.
论文基于2013—2017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以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统计的《自然资源学报》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相关引证指标,分析了近5年来《自然资源学报》一些重要引证指标的变化;同时梳理了《自然资源学报》近5年来被数据库收录情况、获奖情况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奖和被媒体报道、转载情况,总结了2013—2017年间《自然资源学报》的办刊进展。结果表明:1)《自然资源学报》2016年核心影响因子、扩展影响因子和复合影响因子分别达到1.912、2.565、3.250,近5年来的增长率分别达到47.0%、46.4%、33.8%,在资源科学期刊领域排名稳居前列;2)《自然资源学报》已被国内重要数据库和检索系统全部收录,并在2016年被收录在EBSCO最新研发的数据库Academic Search Ultimate;3)2013—2017年间,《自然资源学报》共获得了15项学术期刊领域奖项,2013—2017年连续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支持,并于2014、201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三等基金资助;4)2013—2017年间,《自然资源学报》共有65篇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多篇论文被媒体报道和转载。通过对2013—2017年《自然资源学报》发展状况的分析,为期刊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资源科学期刊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8.
以国家自然保护区贵州草海湿地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草海湖中深水区和湖边浅水区生长的底栖动物,测定其总汞和甲基汞,探讨底栖动物汞和甲基汞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物汞的响应特征,并评估了其面临的汞污染风险.结果表明,底栖动物总汞含量范围为0.51~46.55 ng·g~(-1)(均值7.82 ng·g~(-1)),甲基汞含量范围为0.04~27.71 ng·g~(-1)(均值4.31 ng·g~(-1)),低于其他自然保护区报道的底栖动物的汞含量.对比发现,夏季底栖动物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均高于其他季节;湖边点底栖动物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均高于湖中点同种类底栖动物汞含量,这与沉积物中甲基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却与沉积物总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相反,且中华圆田螺甲基汞含量与沉积物甲基汞含量呈显著相关(r=0.52,P0.05),表明湖边浅水区沉积物汞的甲基化程度、生物可利用性都明显高于湖中深水区.湖中湖边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差异以及湖边沉积物存在干湿交替可能导致了这种明显的差异.底栖动物对水体或沉积物总汞和甲基汞的富集系数均较高,这些高富集系数足以引起对草海湿地水生食物链中汞污染风险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9.
不同类型植被河岸缓冲带对模拟径流及总磷的消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九龙江上游北溪流域,选择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i)3种植物及原生撂荒杂草地,构建对照(A)、草本(B)、灌草(C)和灌木(D)4种不同处理的植被缓冲带,通过模拟不同浓度面源污染下的农田径流,探讨不同植被组合对径流量及总磷的消减效果.结果表明:各缓冲带不同植被对径流量及总磷的消减效果均表现为草本灌草灌木,其中,草本缓冲带对径流量的消减率最高,达到86.93%,在高、低浓度进水时对总磷浓度的消减分别为95.20%、80.69%;4种不同植被缓冲带对总磷浓度的消减效果随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均出现上升的趋势,其中,前半段消减效果最佳,后半段消减趋势减缓;高浓度污染进水条件下缓冲带对总磷的消减效率高于低浓度进水;4种缓冲带对磷总量的消减量分别为27.70、28.02、28.06和26.94 g.研究成果可为九龙江上游河岸缓冲带建设及流域氮磷污染率治理和生态评价提供科学示范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0.
污染场地总石油类馏分分段法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某汽车工业污染场地开展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的推荐模型,采用馏分分段法对总石油类进行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该场地主要污染物为总石油类,土壤污染物中C12~C16脂肪烃的非致癌危害商在敏感用地和非敏感用地两种用地方式下均大于1,地下水污染物中C8~C10脂肪烃、C12~C16脂肪烃、C16~C21脂肪烃、C21~C34脂肪烃、C21~C35芳香烃的非致癌危害商在两种用地方式下均远大于1;2)敏感用地方式下,土壤中总石油类的修复限值为1 023.92mg/kg,地下水中总石油类的修复限值为1.805 mg/L;3)非敏感用地方式下,土壤中总石油类修复限值为3 292.92 mg/kg,地下水中总石油类的修复限值为11.457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