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9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434篇
安全科学   388篇
废物处理   61篇
环保管理   489篇
综合类   984篇
基础理论   211篇
污染及防治   270篇
评价与监测   82篇
社会与环境   93篇
灾害及防治   2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7篇
  1975年   4篇
  1972年   7篇
  1971年   8篇
  197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41.
轮式装甲车整车外流场热管理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某改进的轮式装甲车在使用过程中,发动机附近环境的温度比原车高。针对这一问题,通过FLUENT软件对装甲车外形流场进行三维模拟计算,找到了故障发生的原因,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最佳改进方案。通过对原车和改进整车的发动机冷却系统进行热平衡道路试验对比,验证了改进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42.
PRB强化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煤矿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常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高浊含氮磷的有机煤矿废水不佳的问题,采用PRB与人工湿地耦合的方法,进行砂箱模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由无烟煤、钢渣及沸石构建的PRB强化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NH4+-N、PO34--P、Mn2+、COD、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8.84%、96.08%、98.98%、85.78%和94.00%,与常规人工湿地相比,具有处理效率高、水力负荷大、占地面积小等特点,更便于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543.
熊炜  范文  李喜安 《灾害学》2012,(4):92-97
通过对陕西省丹凤县竹林关镇大柴沟泥石流进行现场勘查分析,总结了泥石流的孕灾背景,揭示了泥石流的典型特征和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形成环境、诱发条件等三大条件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归纳了大柴沟泥石流具有典型的滑坡激发性、周期暴发性、强烈致灾性等特点,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了现状分析和预测评价。结果表明:软硬相间的岩层和强烈的构造运动是造成岩体变形破碎的主要原因,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垂直高差较大、沟道狭窄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孕灾环境,百年一遇的暴雨是大柴沟泥石流形成的诱发条件,同时受暴雨影响,沟内产生多处浅表层滑坡堵塞沟道,为泥石流聚集了能量,以至形成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强的泥石流。研究过程采用了实测计算与经验公式估算相结合的多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也充分验证了经验公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44.
若壁小沟为四川青衣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沟,该沟处于深切割高山峡谷区,地形坡度陡,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加之较为丰富的降雨,使该沟具备泥石流暴发的条件。该沟如果暴发泥石流,将对某电站拟建厂房产生威胁。该沟泥石流具有成灾快、危害严重、松散固体物质以坡面崩塌补给为主、活动频率中等等特征。通过野外考察和取样分析,该沟泥石流的性质和类型为中频率—中~大规模—低~高粘度泥石质泥石流。分析预测了该沟泥石流在强烈地震条件下、近期出现不同频率暴雨情况下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沟泥石流减灾工程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545.
冲绳海槽浊流灾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沉积物表层样口和岩芯样口综合分析及浅层地震剖面判读解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冲绳海槽持续发生和普遍存在浊流活动。通过对浊积层体积规模,发生频率,分布范围以及浊流形成条件的分析,探讨了浊流作用的灾害特点,后者可作为该区环境地质评价及海底工程设计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46.
黄龙景区红岩关沟的泥石流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红岩关沟为四川松潘县黄龙风景名胜区内涪江上游一条支沟,曾发生过严重的泥石流灾害.该地的泥石流具有活动频繁、危害严重、容重大、固体物质粒径粗、以及主要以沟岸滑坡、崩塌、沟床堆积物补给为主等特点.本文分析了该地泥石流的形成、流体性质、类型等基本特征,预测了泥石流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47.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泥石流沟谷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铁永波  唐川  周春花 《灾害学》2005,20(4):43-46
泥石流沟谷是一个复杂的地貌系统,有其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文章从系统科学和地貌学的角度出发,运用了能综合表述地貌演化特征的因子-地貌系统信息熵对泥石流沟谷进行危险度评价,研究以昆明市东川城区后山深沟、石羊沟和尼姑拉沟为试点,对各泥石流沟的信息熵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深沟和石羊沟的地貌信息熵值分别为0.124和0.174,泥石流沟谷正由发育的中年末期向老年期演化;尼古拉沟的信息熵值为0.246,正处于沟谷发育的旺盛时期,计算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48.
在对凉山州安宁河流域5个县市的泥石流灾害进行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乡镇为单元的小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研究区129个乡镇中,31个乡镇处于泥石流极高危险区,60个乡镇处于泥石流高度危险区,34个乡镇处于泥石流中度危险区,4个乡处于泥石流低度危险区;其中喜德县泥石流危险性最大,德昌县和西昌市次之,然后是冕宁县和会理县。  相似文献   
549.
3种不同基质潜流湿地对磷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质是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处理效果。本文研究了由沸石、页岩陶粒和碎石3种不同基质构建的潜流式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设计水力停留时间3d,连续进出水情况下,碎石单元对磷的去除效果最好,页岩陶粒单元次之,沸石单元效果最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60%和35%。在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初期观察到磷释放现象,沸石单元最为明显。进水磷浓度较低时,磷的去除率随浓度升高而升高,当正磷、总磷浓度分别升高到2.4—2.5和3.1~3.3mg/L时,正磷、总磷的去除率开始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550.
Unsaturated (80% water saturated) packed colum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nd bacteria surface macromolecules on bacteria (Rhodococcus rhodochrous)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mechanisms. Three sizes of silica sands were used in these transport experiments, and their median grain sizes were 607, 567, and 330 microm. The amount of retained bacteria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sand size, and most of the deposited bacteria were found adjacent to the column inlet. The deposition profiles were not consistent with predictions based on classical filtration theory. The experimental data could be accurately characterized using a mathematical model that accounted for first-order attachment, detachment, and time and depth-dependent straining processes. Visual observations of the bacteria deposition as well as mathematical modelling indicated that straining was the dominant mechanism of deposition in these sands (78-99.6% of the deposited bacteria), which may have been enhanced due to the tendency of this bacterium to form aggregates. An additional unsaturate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better deduce the role of bacteria surface macromolecules on attachment and straining processes. In this case, the bacteria surface was treated using a proteolitic enzyme. This technique was assessed by examining the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um and hydrophobicity of untreated and enzyme treated cells. Both of these analytical procedures demonstrated that this enzymatic treatment removed the surface proteins and/or associated macromolecules. Transport and modelling studies conducted with the enzyme treated bacteria, revealed a decrease in attachment, but that straining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is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