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4篇 |
免费 | 93篇 |
国内免费 | 60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8篇 |
废物处理 | 106篇 |
环保管理 | 94篇 |
综合类 | 706篇 |
基础理论 | 77篇 |
污染及防治 | 402篇 |
评价与监测 | 13篇 |
社会与环境 | 6篇 |
灾害及防治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113篇 |
2012年 | 106篇 |
2011年 | 89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71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94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6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952.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天然沸石及不同方法改性沸石的磷吸附性能及沉积物磷钝化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磷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磷吸附量大小为改性沸石Z3>改性沸石Z2>改性沸石Z1>天然沸石,35d的平均吸附量分别为832、466、168和70mg/kg。改性沸石的磷吸附量与沸石含量正相关,并随时间呈增长趋势,其中改性沸石Z3第35d的磷吸附量可达1690mg/kg。离子交换量测定结果显示,沸石经改性后促进了Ca2+的释放,同时减少了K+、Na+的释放量。沉积物磷钝化实验表明,改性沸石可有效减少沉积物TP、DRP的释放,减少释放量达80%以上。天然沸石主要通过表面吸附减少水体磷含量,其次,物理阻隔作用拓展了钝化作用的时间和空间。Al(OH)3絮凝物通过表面吸附、电中和及架桥作用可显著提高改性沸石的磷吸附量,增强沉积物磷钝化效果。 相似文献
953.
954.
流化床煤部分气化、热解脱硫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小型流化床试验台上进行煤部分气化、热解脱硫过程的试验研究.该试验系统由启动燃烧室、流化床本体、灰循环子系统、加料子系统、排渣子系统、蒸汽发生子系统以及测量控制子系统等组成.流化床本体直径为0.1m,高为4.22m,采用烟气夹套加热的方法维持床体温度.试验结果如下:当风煤质量比从2.5增加到5.0时,脱硫效率先增加后降低;当汽煤比从0.45增加到0.63时,脱硫效率也是先增加后降低;钙硫比增加,脱硫效率增加;床温升高,脱硫效率增加.与此同时,还研究了石灰石种类对脱硫效率的影响,以及气化、热解效率与脱硫效率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55.
锅炉烟气脱硫技术浅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小平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4,27(2):42-44
随着我国环保力度的加强,烟气脱硫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众多的脱硫方法中,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是近几年来较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它燃料适应性强、负荷调节范围大、燃烧效率和脱硫效率均较高。但也存在易爆管、冷渣器堵塞等问题。在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充分注意各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956.
四环素生产废水的生物流化床处理工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好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为基础 ,推导了生物流化床工艺的动力学模型 ,并通过试验确定了该工艺用于处理四环素、洁霉素废水的动力学参数 ,从而为生物流化床处理四环素废水的工艺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57.
太阳光的光催化降解耐酸大红染料的试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黄砂作载体,TiO2为催化剂,在铁离子存在的条件下,以太阳光为光源,用模拟工业浅池的光反应器,对有机染料直接耐酸大红4BS进行光催化降解的试验,对该染料降解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本系统对直接耐酸大红4BS有显著的光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958.
反应器运行中厌氧生物膜性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反应器在起动和稳态运行过程中生物膜性状变化。结果表明,载体上生物膜的形成经历吸附,局部挂膜和完全挂膜三个阶段,微生物组成由以球菌占优势。逐步演变为丝状菌占优势。反应器运行中生物膜厚度增加,活性提高,运行效能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959.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