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2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506篇
安全科学   1375篇
废物处理   63篇
环保管理   833篇
综合类   3152篇
基础理论   476篇
污染及防治   152篇
评价与监测   148篇
社会与环境   522篇
灾害及防治   203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300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607篇
  2013年   343篇
  2012年   521篇
  2011年   507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336篇
  2008年   422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300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文章通过对地下建筑火灾中烟气的产生、流动特性及烟气对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几种解决地下建筑火灾中烟气流动所带来问题的方法,使之向灭火、疏散、救援等有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2.
冬季北方寒冷地区温度偏低,难以满足大中型沼气厌氧发酵系统对于温度的要求。为了解决该问题,针对天津地区某奶牛场沼气工程,设计了一套回收发电机余热并辅助电加热为发酵罐体供热的沼气增温控制系统,且实验确定最佳控制温度为35℃。在该系统中,罐体内部均匀布置竖直型循环加热管路,从而使料液温度分布更加均匀,热响应更加迅速,6 d左右即可将发酵罐内发酵料液提升到所需最佳温度;另外,采用罐内部温度及循环水流量的反馈调节,使料液的温度波动维持在±1℃范围内,解决了在冬季由于温度过低而导致沼气产气率偏低、甚至停滞的问题;同时,采用MATLAB软件对基于F-PID及传统PID的温度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对比结果表明,F-PID控制器较传统PID控制器超调量减小3℃,响应时间缩短60%,表明F-PID系统具有更高的效率、稳定性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3.
以某电镀厂水回用系统产生的高盐有机废水为对象,对比研究了Fenton、UV-Fenton等工艺去除COD性能,考察了初始pH、H2O2投加量、Fe2+与H2O2摩尔比、反应时间等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UV-Fenton工艺的最佳条件为初始pH=3.0,H2O2的投加量3 mmol/L,RFe2+:H2O2=1:1,反应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到60%以上,分别较Fenton和UV-H2O2工艺提高23.0%和39.3%。UV-Fenton工艺中,Fenton与UV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果,其处理效果较单独Fenton和单独UV处理效果之和高14.7%。UV的引入促进Fe(II)/Fe(Ⅲ)循环,可以提高·OH生成量以及Fe2+与H2O2利用率。UV-Fenton是处理高盐有机废水的可行工艺之一。  相似文献   
194.
为了解决常规污水处理技术无法进行完整的硝化反硝化过程,污水厂出水中氨氮、总氮、总磷偏高以及运行成本较高的问题,以某污水厂排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物化与生化耦合,构建化学催化生物耦合床(CCBF)脱氮系统,研究CCBF系统对污水厂排水中氨氮、总氮、总磷和COD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当DO为5.5~6.0 mg·L−1、RT为8 h、C/N为1.5∶1时,CCBF可将${\rm{NH}}_4^{+} $-N从48.5 mg·L−1降至4.58 mg·L−1、TN从51.2 mg·L−1降至6.5 mg·L−1、TP从6.6 mg·L−1降至0.48 mg·L−1、COD从78.5 mg·L−1降至33 mg·L−1,去除率分别达到89.5%、85.7%、92.5%和57.9%;污水经处理后,氨氮、总氮、总磷、COD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利用Eckenfelder方程对系统脱氮过程进行模拟,求得${n_{{\rm{NH}}_4^ +{\text{-}} {\rm{N}}}} $=0.314 76,nTN=0.282 21,${K_{{\rm{NH}}_4^ +{\text{-}} {\rm{N}}}} $=0.128 02,KTN=0.218 59,与水力负荷为0.000 8~0.007 m3·(m2·min)−1的常规生物处理相比,系统内部生物量充足、活性高,物化与生物耦合强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5.
为了厘清改革开放以来忻州市各类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特征,使用忻州全市1980、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LULC)二级分类数据,经过土地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探讨分析了忻州市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LULC及格局的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忻州市的生态环境变化态势。研究区近40年来以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增加为主,其他各类减少,城镇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土地和生态压力主要集中在草地、耕地以及湿地上;其中2000—2018年的变化更剧烈,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加剧,但同时在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了森林、湿地的保护,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同步建设。  相似文献   
196.
透视大尺度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锋 《灾害学》2020,(2):148-153
首先从多灾种风险评价入手,分析多灾种概念,区别广义和狭义多灾种风险评价的特征,并对多灾种风险评估的关键进行总结。然后,系统梳理了国内外5类典型的大尺度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实践,并对其综合风险评估的核心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价,分别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灾害风险指数(Disaster Risk Index)、全球风险热点地区研究计划(The Hotspots Project)、世界风险报告(World Risk Report)、世界风险管理指数(Index for Risk Management)、世界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World Atlas of Natural Disaster Risk)。最后,对狭义和广义层面上的大尺度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进行总结和展望。研究结果对于当前灾害风险科学领域关于大尺度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全面认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7.
采取知识图谱和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1993-2018年国外城市研究领域有关韧性的研究。通过关键词共线归纳出国外城市韧性研究的特点为:①城市韧性与气候变化适应以国家尺度及地区尺度居多,对于社区尺度和家庭尺度研究偏少,未来对于韧性评估方法应按照需求进行调整,对于韧性研究单元的划分,应当注重社区尺度以提升研究精度;②城市韧性治理模式与社会动力机制上应该基于中国制度背景并本土化和具体化,此外,韧性治理模式也应与社会公平、公众参与等相结合,制度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仍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③城市韧性与景观关系,研究可注重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相结合,土地利用分析上可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更加细化和可比化,应当与城市问题紧密结合,研究尺度上应加强社区尺度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8.
以成渝经济区2000年、2005年、201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应用RS和GIS技术,提取成渝经济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0—2010年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及转移特征;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成渝经济区人工表面、林地和耕地面积变化十分显著,其中,人工表面面积增加2 337.03 km2,林地面积增加2 719.15 km2,耕地面积减少5 840.27 km2,耕地主要转换为林地和人工表面;人口压力的加剧是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次强驱动因素,国家调控政策的实施对土地利用变化也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9.
以中山市为例,在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数据的基础上,以系统网格采样法计算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强度,并探索了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受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 200 m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强度异质性在空间上的特征。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2000—2010年,中山市土地利用强度分布模式由多点式向极化转变,而且还表现出核心区域的扩散效应。在整体的范围上看,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变异受尺度影响,随着尺度的增加各向同性的减弱,转变成明显的各向异性。研究区内自然条件以及区域发展政策的差异,导致研究区内行政单元间的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分异明显。在人类活动影响的驱动下,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强度异质性呈现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0.
水处理中的絮团具有复杂的形态结构,分维数是描述这种结构的有力工具。通过分析固液体系的粘度与絮团分维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絮团粘性分维数的新概念及粘性分维数测定的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与常用的质量分维数、边界分维数、面积分维数、体积分维数、表面积分维数等相比,絮团的粘性分维数及其测定模型具有易于测量、可同时表征不同类型絮团、可定量分析絮凝产品组成等特点,从而为絮团形态结构的定性及定量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