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645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62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915篇
基础理论   76篇
污染及防治   165篇
评价与监测   151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VOCs是O3和SOA形成的重要前体物,可增强大气氧化性,促进二次污染物形成,影响区域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为研究铜川市秋冬季VOCs特征及其对O3和SOA生成的潜力,利用TH-300B在线监测系统监测了铜川市区102种VOCs的体积分数,并结合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分别计算VOCs的O3及SOA生成潜力.结果表明,铜川市秋季和冬季φ(TVOC)分别为(50.52±16.81)×10-9和(63.21±35.24)×10-9,O3生成潜势分别为138.43×10-9和137.123×10-9, SOA生成潜势分别为3.098μg·m-3和0.612μg·m-3.秋季VOCs中含量最多的2种组分为烷烃(26.19%)和芳香烃(26.04%),冬季VOCs中含量最多的组分为烷烃(48.88%).反-2-戊烯、甲苯和间/对-二甲苯是秋季OFPs最大的3个成分,...  相似文献   
902.
营娜  陈建华  李冬  王迪  薛志钢 《环境科学》2022,43(5):2395-2402
伴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快速下降,大气臭氧(O3)污染呈快速上升和蔓延态势,已成为制约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瓶颈问题之一.因此,理清O3浓度变化特征对于改善空气质量有重要意义.应用复杂网络方法,基于城市间O3浓度的相关关系和其时滞,构建中国O3浓度网络,并分析O3浓度的关联结果和传输特征.结果表明,统计指标度、加权度和连边长度的概率密度函数遵循幂律分布,这说明O3浓度的变化不是随机的,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加权度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加权度的高值集中在京津冀和周边地区,与O3浓度高值区分布一致.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东部(渤海湾沿线)城市向其他城市传输的能力较强.并且,冬季传输能力强于其它季节,主要是受到冬季风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O3浓度变化特征,也是复杂网络方法应用到大气环境中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03.
随着京津冀区域臭氧(O3)污染问题日渐突出,探究和分析京津冀区域O3变化特征和污染过程形成原因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观测结果显示,春夏季京津冀区域较高的O3浓度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北京、天津和石家庄这3座城市O3高浓度往往伴随着偏南风的影响.基于WRF-Chem模式模拟和过程分析技术对2019年京津冀区域O3变化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典型城市化学过程、垂直混合和输送的日变化有着鲜明的季节变化差异.其中在夏季午后化学过程是各城市O3浓度增加的主要来源;垂直混合导致天津和石家庄O3浓度增加,但使得北京O3浓度减少;天津和石家庄存在净输出,而北京则为净流入.通过对比分析O3污染和清洁过程结果表明,化学过程主导北京和石家庄污染过程午后O3浓度增加,天津则为垂直混合,此外,北京和石家庄存在O3净输入,天津则为净输出;而清洁过程中,垂直混合主...  相似文献   
904.
为了解天津市PM2.5-O3复合污染特征及气象成因,基于2013~2019年高时间分辨率的PM2.5、 O3和气象观测数据,对天津市PM2.5-O3复合污染特征、污染物浓度分布以及关键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9年,天津市复合污染日94 d,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前期(2013~2015年)下降明显,由2013年的23 d降至2015年的11 d,下降52.2%;后期(2016~2019年)波动式上升,由2016年的12 d升至2019年的14 d,上升16.7%.复合污染日主要出现在每年的3~9月,年际变化较大,2013~2016年在6~8月出现较多,2017~2019年在4月和9月出现较多.小时ρ(PM2.5)在75~85μg·m-3时,小时ρ(O3)存在峰值区(301~326μg·m-3).在所有O3污染中,PM2.5...  相似文献   
905.
基于2020年6~8月运城市区VOCs、 O3和NO2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运城市区夏季VOCs的污染特征,同时使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确定了其主要排放源,并通过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MIR)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FAC)对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运城市区夏季凌晨和傍晚时段受VOCs和NO2污染较为严重,VOCs日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08:00和20:00,峰值的出现主要受交通早晚高峰的影响;6~8月的ρ(VOCs)为50.52μg·m-3,质量分数最高的物种为烷烃(39.39%)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 34.63%).利用PMF模型共确定了5个VOCs排放源,其中贡献率最大的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源(33.10%),其次为工业排放源(29.46%)、天然气及煤燃烧源(17.31%)、溶剂使用源(11.94%)和植物排放源(8.19%),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源是缓解运城市夏季VOCs污染的关键.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均值为162.88μg·m-3  相似文献   
906.
基于2015~202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资料、珠三角气象观测资料和臭氧监测数据,分析了西行热带气旋(A型)、东海转向热带气旋(B型)、近海影响热带气旋(C型)和远海热带气旋(D型)这4类热带气旋对珠三角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型热带气旋影响下,区域臭氧浓度超标频率变化不大;在B型热带气旋影响下,珠三角臭氧超标频率明显升高;在C型热带气旋影响下,区域臭氧超标频率有较明显的升高,但是升高幅度弱于B型热带气旋;D型热带气旋远离中国大陆,对珠三角臭氧浓度影响很小.当A型或C型热带气旋发生时,珠三角区域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MDA8)平均值的平均增幅在5μg·m-3左右,部分城市臭氧MDA8可能下降;B型热带气旋发生时,区域臭氧MDA8平均增幅为19μg·m-3,各城市臭氧浓度均明显增加,其中珠海、江门两市臭氧MDA8平均增幅较大,增幅超过了20μg·m-3.相对来说,珠三角西部城市臭氧浓度受热带气旋的影响更大.当发生B型热带气旋时,珠三角地区太阳辐射增强、日照变长、云量减少、气温升高和相对湿度降低,同时高空下沉气...  相似文献   
907.
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复合污染过程VOCs对O3与SOA的生成潜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邹宇  邓雪娇  李菲  殷长秦 《环境科学》2017,38(6):2246-2255
通过对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GPACS)的历史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P1(2011-09-02~2011-09-05)和P2(2012-06-12~2012-06-15)期间发生典型灰霾过程并伴有高臭氧(O_3)值事件的发生.在P1和P2复合污染过程中,日能见度变化范围分别为5.78~6.91 km和5.60~9.25 km,最大8 h O_3体积分数分别为92.14×10~(-9)和91.29×10~(-9).在检测到的55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中,烯烃和芳香烃的活性最高,对等效丙烯浓度和最大O_3体积分数的贡献分别为41%、39%,28%、54%(P1过程)和35%、46%,22%、61%(P2过程).利用气溶胶生成系数(FAC)估算污染过程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潜势,发现烷烃、烯烃、芳香烃对SOA的生成潜势分别占13.2%、21.4%、65.4%(P1过程)和4.6%、13.8%、81.6%(P2过程).甲苯、异戊二烯、乙苯、间/对二甲苯是对O_3与SOA生成贡献大的物种.污染物从城区的输送、持续静小风、高温低湿以及强烈辐射共同导致这两次灰霾过程中高臭氧浓度事件的形成.  相似文献   
908.
山西省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及其对臭氧生成贡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闫雨龙  彭林 《环境科学》2016,37(11):4086-4093
根据统计年年鉴中主要的人为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源的行业活动水平和文献中查阅到的VOCs排放因子和组分特征,计算了山西省2013年的人为源VOCs的排放量,计算了臭氧生成潜势.计算结果显示山西省2013年人为源VOCs排放量为72.37万t,最主要的排放行业是工业排放源和移动源,分别占总排放量的36.47%和24.28%;在工业源中,焦炭生产和化学品生产的VOCs排放量分别为19.06万t和3.88万t,分别占工业排放行业总排放量的72.22%和14.72%,是工业排放行业中最大的排放源;2013年山西省各个排放源排放的臭氧前驱VOCs共43.59万t,所产生的臭氧生成潜势总量为176.99万t,对总臭氧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是移动源、燃烧源和工业排放,分别占总臭氧生成潜势总量的40.35%、26.43%和24.95%.结果表明:煤化工行业VOCs排放量显示了山西省独特的以煤为主的单一化、重型化的产业结构;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导致了机动车的VOCs排放量巨大;移动源和工业排放源排放的VOCs所产生的臭氧生成潜势巨大.总之控制山西省的VOCs排放及其带来的臭氧污染应主要关注于控制工业排放和机动车排放.  相似文献   
909.
使用天津市2013—2019年连续污染物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探讨臭氧污染现状,分析气象条件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对不同臭氧污染过程案例进行天气分型,统计出现臭氧污染时的污染气象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臭氧浓度不降反升,2017—2019年连续3年超过国家二级浓度限值,2019年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约占全年的1/2。春季和秋季臭氧污染日益突出,4月臭氧浓度已明显升高。天津市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3-8 h)在日最高气温超过30℃、相对湿度20%~70%、西南风或东南风风速1~2.5 m/s、白天边界层高度1 400 m以下时较高。将臭氧污染天气形势分为春夏之交、盛夏高温和夏秋静稳3种类型。其中春夏之交天气型易出现臭氧与PM2.5协同污染;盛夏高温天气型平均风速较大,日最高气温大于35℃;夏秋静稳天气型平均风速小、边界层低。  相似文献   
910.
欧盟臭氧(O3)监测与评价起步相对较早。对比中国和欧盟O3例行评价,欧盟在O3标准限值、保护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时间尺度、参评点位类型的设定和选取,以及O3浓度与前体物排放量的关联性分析等方面,均对中国O3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2017—2020年石家庄市8个国控站点O3观测数据为分析案例,采用欧盟常用的日最大8 h滑动平均浓度(MDA8)第4高值,以及O3暴露指标SOMO35和AOT40等3项评价指标,开展了尝试性评价应用和浓度对比。对照欧盟O3评价指标应用经验,未来可考虑从兼顾两类功能区、丰富评价指标、扩展参评点位类型、纳入暴露影响评估、关联前体物排放变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中国环境空气O3评价方式,以更好地发挥其对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的数据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