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29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运营管理等方面,识别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和运营期间的风险类型、风险来源、风险作用机制及影响,定性分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期间和运营期间的管理风险、经济社会风险以及生态环境风险,并对风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险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为了准确估算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收集整理了2001—2010年青藏高原10个通量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构建了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net ecosystem production,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模型,并在站点尺度进行了模型参数化和精度验证;结合区域尺度气象和遥感数据,估算了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结果表明:① 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多年平均NEP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大部分地区表现为碳汇,NEP(以C计)平均值为41.8 g/(m2·a).② 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呈波动增加趋势,从2001年的20.0 g/(m2·a)增至2010年的82.5 g/(m2·a);除2002年表现为弱碳源外,其余年份均表现为碳汇,并以2010年碳汇能力为最强.③ 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平均年增长率为5.4 g/m2;NEP年际变化率空间分布显示,大部分地区NEP呈增加趋势,仅有东南部和中部部分区域NEP呈下降趋势.研究显示,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并且由于气候的暖湿化趋势,碳汇强度总体表现为增强.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区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为研究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状况变化及其可能成因,利用InVEST(Integrat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和RWSQ(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模型模拟,结合实地观测数据,系统全面地评估2000年以来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构成、质量和服务功能变化,并揭示其成因.结果表明:① 2000—2010年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草地退化状况轻微好转,产草量和生产力微弱增加.植被生长季水热条件的改善是促使产草量增加和草地退化态势趋缓的重要原因,同时生态工程的实施也发挥了积极作用.② 2005—2010年局部重点生态工程区的水土流失状况轻微好转,但区域整体好转趋势不明显.土壤中w(有机质)明显增加,但对于土壤保持功能起到关键作用的植被根系层的恢复却比较缓慢,降雨侵蚀力的增强加速了土壤侵蚀过程,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基本上没有提高.③ 2000—2013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和土壤湿度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水质稳定在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划定的Ⅰ~Ⅱ类.降水量和冰川/积雪融水量增加导致径流量增大,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退化导致地下水库枯水季径流调节作用增强.④ 生态工程实施后,生物栖息地的生境退化状况轻微改善,野生动物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基于移民、牧民访谈和问卷调查,对青海三江源泽库县生态移民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移民对草地资源依赖性变化,以了解生态移民政策的成效与不足,并探讨现有政策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三江源生态补偿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完善提供参考和研究基础。研究结果显示:生态移民家庭经济收入有所提高,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下降,生态补偿、务工、经商对于家庭收入的作用已明显显现。移民家庭从事畜牧业降为20.1%,务工家庭增加到37%,30.5%的移民参加过技能培训,但能源使用经济负担有所增加。53.90%的牧民愿意移民,但对移民后就业及生活设施建设仍有较大顾虑。总体而言,生态移民生活整体情况有所改观,移民后草地资源不再是家庭主要收入的基础。政府应完善技能培训体系,加快后续产业培育,重视生态移民工程前期规划,加大生态补偿资金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5.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准确地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量是估算未来大气 CO2浓度,预测气候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关键。已有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量的量的估算,而缺乏针对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的分析,以及对变化特征空间差异性的分析。本研究基于MODIS NPP数据,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及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数据,对三江源地区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基于MODIS GPP数据及China FLUX和America FLUX数据,建立草地生态系统呼吸估算模型,对其碳汇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明确该地区的碳储存能力及其变化过程,为该区域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53.38×108 t,平均碳密度为14.94 kg·m-2(以C计)。土壤和植被碳储量分别为53.07×108 t和0.31×108 t,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4.85 kg·m-2和86.77 g·m-2。(2)近10多年来,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多年平均碳汇量为0.4×108 t,单位面积平均碳汇量为86.80 g·m-2·a-1(以C计),表明该地区草地生态体统是一个碳汇。(3)2000年以来,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及总碳汇量均呈波动增加趋势,碳汇功能有所增强。(4)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均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5)MODIS GPP/NPP数据能够支撑较大尺度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量格局与变化趋势分析,较传统方法更为便捷高效。  相似文献   
6.
张秀琴 《青海环境》2006,16(4):153-157
文章围绕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环境教育这一问题,对其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阐明了加强这一地区环境教育的具体现状和应当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现代生态法文化观念为理论导引,在对传统生态法理论进行检视和对三江源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裣机制进行尝试考评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8.
三江源区草场生态恶化原因新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景晖  徐建龙  顾延生 《生态环境》2006,15(5):1042-1045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三江源区草场“三化”明显,生态恶化,究其原因,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又有人类活动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有测量记录的气温、降雨和年末牲畜存栏数、采金、挖虫草(Cordycepssinensis)规模的变化及其与草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关系,文章为人为成因说提供了更为翔实可靠的证据。结论:超载是1957—1979年间、采金子和挖虫草是1980—2004年间草场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杨勇 《世界环境》2010,(3):38-41
<正>灾后的玉树重建已经被纳入到议事日程。青海省政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青海省是"三江源"即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这块净土不仅属于青海,也属于全国,因此保护好这块净土和宝地是国家和人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青海省明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地区对于我国以及东南亚整片土地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由于区域宽广,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样化,生态系统极其容易受到破坏,该地区也是世界上生态最敏感、最具特点的地区,其生物与人类活动的空间局限性较大。随着该地区气候变化加剧及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展,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问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保证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是实现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