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2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280篇
安全科学   841篇
废物处理   54篇
环保管理   307篇
综合类   1250篇
基础理论   190篇
污染及防治   117篇
评价与监测   111篇
社会与环境   75篇
灾害及防治   16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382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为了量化生态保护成本作为生态补偿的理论最低标准,以三江源区为例,将生态保护成本作为生态补偿标准下限,从实际需求角度分析基于生态保护成本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范围与指标体系,结合相关政策和调研资料,采用费用分析法对生态保护成本进行动态核算,以2010年为基准年,确定与量化2011—2030年三江源区16县1乡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① 2011—2030年三江源区生态补偿标准下限为4 095.4×108元,其中,2010年为177.7×108元,2011—2020年为2 069.5×108元,2021—2030年为2 025.9×108元.② 按补偿资金的不同投入类别,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的补偿下限为1 728.6×108元,居民生产生活改善投入的补偿下限为1 250.4×108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投入的补偿下限为1 116.4×108元.③ 2011—2030年,三江源区土地生态保护投入由12元/(hm2·a)增至180元/(hm2·a),农牧民生产生活改善的投入由4 500元/人增至8 000元/人.生态补偿资金的差异主要源于草地退化严重程度、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程度等方面,这将有助于缓解三江源区“人-草-畜”这一核心矛盾,同时有助于推进三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942.
鉴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和评估方法的复杂性使得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难于纳入到政府决策和政绩考核的问题,以三江源区为例,提出生态系统服务物质当量的概念,并发展了基于能值理论的物质当量估算方法;进而通过构建用于调节生态系统类型之间与生态系统内部差异的均衡因子和调整因子,发展了生态系统服务快速核算方法.结果表明:三江源区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态系统固碳)所具有的能值量为2.74×1022sej/a,标准物质当量(即物质当量单位)的能值基准值为1.58×1017sej/(km~2·a),由此估算的物质当量为173 618.80当量/a,单位面积物质当量为0.56当量/(km~2·a),其中,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的物质当量所占比例分别为52.72%、28.14%和19.14%.三江源区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物质当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分县(乡)估算的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物质当量的空间分布与其单位面积物质当量存在较大差异,前者的高值区主要位于治多县、曲麻莱县和杂多县,后者则主要位于尖扎县、同仁县、久治县和班玛县.基于直接评估法估算的各县(乡)单位面积物质当量与基于快速核算方法估算结果的决定系数为0.72,均方根误差为0.25当量/(km~2·a).研究结果有助于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的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943.
文章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HPLC-ESI-MS/MS)测定痕量全氟烷基乙醇(FTOHs)的分析方法。样品采集后,用9∶1(V∶V)乙腈:Na OH水溶液(20 mmol/L)做为萃取液,超声2次,每次30 min。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MRM)和电喷雾负离子模式,流动相为甲醇和0.01%氨水,对目标物4∶2 FTOH,6∶2 FTOH,8∶2 FTOH和10∶2 FTOH进行检测。该方法测得的4种目标物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在0.997~0.999之间,各组分的加标回收率在80.6%~103.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6.22%~9.26%之间。方法具有操作方便、灵敏度较高、回收率高的优点,可有效检测土壤样品中的4种FTOHs。  相似文献   
944.
对我国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政策的概况、现状和发展进行了系统论述,从公共政策和经济学的角度,与澳大利亚政府的环境治理政策,尤其是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我国的发展建议。澳大利亚在发展经济的初期就意识到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使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同步互惠,并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纳入国家战略、建立全民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坚持依法依规治理环境、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优势生态,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环境污染治理理念和举措。  相似文献   
945.
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第三方运维管理工作,弥补了监测系统运维管理中人员、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不足,缓解监测站压力、解放监测站技术力量,为开展空气质量状况分析、空气污染形势研判等环境管理工作创造更好条件。如何开展第三方运维管理工作,保证数据质量,逐渐成为各级环境监测站急需解决的问题。该文以石狮市环境监测站为例,从影响运维工作质量的各因素出发,研究探索开展第三方运维管理道路,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946.
目的研究电离层对短波测向系统的影响。方法从电离层传播介质入手,分析路径偏离效应和波干涉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其对短波测向的影响。结果电离层系统倾斜引起的测向误差可借助电离层长期预测模型、短期预测算法或电离层实时探测数据对测向方位偏差进行补偿。行波扰动不可预测,只能依据行波扰动观测结果进行测向误差校正。波干涉误差可通过时间平滑进行抑制。结论提升现有短波测向系统测向性能的根本途径是为短波测向系统配备电离层探测设备,准确获取系统覆盖区内电离层状态信息,并进行传播效应补偿。  相似文献   
947.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分数配比的镍铁合金/铁包云母粉复合吸波涂层材料的频散特性。方法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镍铁合金和铁包云母粉的微观形貌,并使用仪器附带的能谱分析仪对样品所选区域的各元素含量进行测量。用矢量网络分析仪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下的镍铁合金/石蜡、铁包云母粉/石蜡同轴样品的介电常数与磁导率。用弓形法测试在2~18 GHz频段内镍铁合金和铁包云母粉以不同质量比加入环氧树脂-聚酰胺体系中制备的不同厚度的单层吸波涂层的反射损耗。结果镍铁合金频散特性较好,对电磁波损耗较大,将其作为吸波涂层的填料,减少吸收剂的用量同时降低了涂层的厚度。铁包云母粉的介电常数的实部较低,与自由空间的阻抗匹配较好,拓宽了吸波频带。镍铁合金和铁包云母粉作为填料,以质量分数30%/30%制备厚度1.2 mm的单层吸波涂层,在2~18 GHz其最小反射值达到了-21.8 d B,小于-10 d B的带宽达到10.5 GHz。结论镍铁合金与铁包云母粉以合适质量比复合,制备的吸波涂层材料厚度薄、吸波频带宽。  相似文献   
948.
近年来,牡丹江市在城市污水和污染源在线监控两个方面引入第三方运营,取得了一定成效.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践来看,牡丹江市污染第三方治理存在费用补贴渠道需要完善、污染治理领域亟待拓展、相应扶持政策亟待完善等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污水市场化运营范围、引入多方参与环境治理第三方运营、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等对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环境治理,立足现有条件,扩大推广范围,从而引导牡丹江市环境治理第三方运营.  相似文献   
949.
绿色债券是兼具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型债券,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的实质应是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新型财产权。从这一权利的属性出发,环境信息披露对于绿色债券发债主体内化成本、投资者破解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机构监督绿色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在披露标准、披露内容、环境效益披露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因此需要针对这些问题从建立强制披露机制、统一披露标准、明确环境效益计算标准和引入第三方认证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50.
我国的环境立法整体上是以环境保护观、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的,若以生态文明观审视之,发现尚存在如下突出问题:环境、资源、生态三大支柱的制度发展不平衡,"尊环境,重资源,轻生态"的问题较为突出;社会、文化"发展生态化"的制度建设不足,"生态资本化"和"环保产业化"方面的制度发展缓慢;缺乏国土空间利用格局的理念,对生态空间的保护不力;未按照利益衡平的原则妥善处理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未对环境权进行确认,对资源权的规定还不够健全;立法体系上缺乏龙头法和基本法,法律生态化建设尚不充分等。今后,应全面树立生态文明观的指导地位,系统推进我国"第三代环境法"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