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0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565篇
安全科学   193篇
废物处理   42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1160篇
基础理论   255篇
污染及防治   157篇
评价与监测   125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6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61.
为探讨钻井液及其组分的毒性效应,采用荧光技术研究了一种水基钻井液WBF及其7种主要组分(HXJ、PAC141、KPAM、PolyAL、XC、PolyA、Mud)对海洋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毒性作用,以未加入WBF或其组分的中肋骨条藻的叶绿素荧光强度为参照,计算得到钻井液及其组分对中肋骨条藻不同时间的EC50值.结果表明:WBF的7种单组分中,PolyA对中肋骨条藻的96h EC50=2×103mg·L-1,为有毒组分,PolyAL的96h EC50=3×104mg·L-1,为低毒组分,其余5种组分无毒;WBF的有毒和低毒组分复配时其毒性与作用时间有关,PolyA与PolyAL在24h之内表现为协同作用,之后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WBF的毒性主要取决于其有毒组分,而低毒和无毒组分对钻井液的毒性有协同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62.
采用正交实验研究光电倍增管(PMT)工作电压、激发单色器狭缝带宽(EX slit)和发射单色器狭缝带宽(EM slit)等对恒能量同步荧光测量技术的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及半峰宽度的影响机理,筛选和优化气溶胶中苯并[k]荧蒽的最佳测量条件.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均有显著影响,但只有EX slit带宽对半峰宽度有显著影响.PMT的工作电压越高,精密度越低,灵敏度越高,而它对检出限的影响较为复杂,当PMT工作电压为800V时,检出限可达到最低值;EX slit带宽越大,精密度越高,灵敏度越低,检出限越低,半峰宽度越大;EM slit带宽越大,精密度越低,灵敏度越高,检出限越低.模拟实验优化后的最佳测试条件为PMT工作电压800V、EX slit带宽2.5nm以及EM slit带宽5nm,.此时的最低检测限为0.086ng/mL,能适合于在线检测的技术要求.在环境实际气溶胶样品苯并[k]荧蒽含量的测量时,该方法与HPLC-FLD的测量值差异较小,两者的差值范围为1.73~10.70%,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963.
郭烽  张传存  姚杰  余光辉 《环境科学研究》2012,25(12):1410-1415
评估堆肥腐熟度是确保堆肥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荧光区域指数分析方法快速评估菜粕和稻糠堆肥过程中的腐熟度. 结果表明:菜粕和稻糠堆肥可在16 d内完成一次发酵,其中第7~14天为高温期(>50 ℃,共8 d);随后,堆体进入降温期,第16天降至32 ℃. 堆肥初期(第0~6天)DOC(溶解性有机碳)、DON(溶解性有机氮)质量浓度和EC(电导率)先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堆肥高温期(第7~14天),ρ(DOC)、 ρ(DON)和EC则分别迅速升至10.47 mg/L、7.52 mg/L和5.76 mS/cm. 堆肥腐熟度相关指标〔即ρ(DOC)、 ρ(DON)和EC〕与FRI(荧光区域指数)方法中PⅢ,n、PⅤ,n、PⅤ,n/PⅢ,n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并且具有极显著相关性(R>0.942,P<0.01);而与PⅠ,n变化趋势相反,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871,P<0.05). 因此,PⅢ,n、PⅤ,n、PⅤ,n/PⅢ,n与PⅠ,n可以用于表征堆肥腐熟度.   相似文献   
964.
采用实现亚硝酸型硝化的MUCT工艺处理低C/N实际生活污水,在短程硝化的基础上实现反硝化除磷.研究短程硝化建立与破坏过程中,亚硝酸盐积累率的变化对系统除磷性能及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MUCT除磷以反硝化除磷为主,平均反硝化除磷率高达88%.磷去除率与亚硝酸盐积累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短程硝化阶段磷的平均去除率比全程硝化阶段高30%以上,证明了亚硝酸盐更适合作为低C/N比污水反硝化除磷的电子受体.以多聚磷酸盐激酶基因(ppk1)作为遗传标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考察不同亚硝酸盐积累率下Accumulibacter的丰度、各主要进化分支的菌群结构和相对丰度.当系统处于全程硝化状态时,存在少量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Acc-I型反硝化聚磷菌,低于总Accumulibacter的5%;当系统进入短程硝化状态后,Acc-I逐渐消失.运行期间以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除磷的Acc-IID始终是优势聚磷菌,达到总Accumulibacter的92%以上,甚至接近100%,保证了亚硝酸型反硝化除磷的稳定运行,亚硝酸盐浓度是影响其丰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5.
滇池典型陆生和水生植物溶解性有机质组分的光谱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对采自滇池外海及湖滨农田的2种典型陆生植物(玉米、紫茎泽兰)和5种水生植物(芦苇、水红花、水葫芦、眼子菜、茭草)所提取的DOM(溶解性有机质)组分进行了光谱分析. 结果表明,陆生与水生植物DOM的紫外-可见光谱曲线基本类似,吸光度均随波长的增加而降低. 陆生植物DOM的SUVA254(单位溶解性有机碳浓度下波长254 nm处吸收系数)值大于水生植物,表明滇池外源输入的DOM腐殖化程度大于内源. 植物叶中DOM的A250/A365(A250、A365分别为波长250和365 nm处的紫外吸光度比值)小于茎,表明叶中DOM的芳香性和分子量都大于茎. 陆生与水生植物DOM均有相似的红外特征峰带,其中—COO-、—CH2、—CO、—OH、—NH2的特征峰明显,表明它们是构成陆生和水生植物DOM的主要官能团.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陆生植物茎的DOM中含有类富里酸物质,而叶的DOM中含有类腐殖酸物质. 水生植物除了水葫芦叶的DOM中含有类腐殖酸物质外,其他样品无论茎、叶都含有类富里酸物质. 除水葫芦叶外,同种植物茎的DOM中存在类色氨酸物质,而叶中不存在.   相似文献   
966.
外加葡萄糖对洱海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技术,研究了外加葡萄糖对洱海沉积物中DOM(溶解性有机质)释放和转化的影响以及DOM的光谱特征变化. 培养试验设4个处理(C1、C2、C3、C4),ρ(葡萄糖)分别为0、50、100和200mg/L. 结果表明:①洱海沉积物DOM出现了6种荧光峰,分别代表类蛋白荧光物质和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并且荧光峰位置在1~8d呈“蓝移”现象,8~17d呈“红移”现象. ②紫外区与可见区类富里酸(峰A和峰M)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其中C4处理的峰A荧光强度小于C1处理;在培养初期C4处理的峰M荧光强度小于C1处理,培养后期则相反. ③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上覆水中类蛋白荧光强度呈“单峰”曲线变化,其峰值均出现在培养后第8天,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类蛋白荧光强度均表现为C4处理>C1处理. 外加葡萄糖可促进洱海沉积物DOM转化,使部分微生物难利用的DOM转化为易被微生物利用的类酪氨酸、类色氨酸等类蛋白物质.   相似文献   
967.
三维室内场景漫游动画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分支,它利用图形图像技术,将现实中存在或不存在的场景构建出来,然后利用虚拟摄影机模拟人的视角直观表达出来,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该文以制作三维室内场景漫游动画实例为基础,探讨了基于3DS MAX、Premiere Pro等软件实现三维室内场景漫游动画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揭示了首先利用3DMax建模工具,将场景建模并配合各种复杂的纹理贴图技术制作出逼真的室内场景,然后为其添加光照与摄影机,最后利用v-ray渲染器渲输出图像,导入premiere Pro内进行后期合成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968.
大气氮沉降的增加会对某些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入侵植物薇甘菊的蔓延是近年来威胁我国林业安全的一大难题。氮沉降量的增加可能会对薇甘菊光合作用效率产生影响。为进一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以NH4NO3(分析纯)为氮源,对生长着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林试验地进行模拟氮沉降处理。试验设置3个氮沉降试验组,分别为对照组N0(N:0 g·m-2·a-1),试验组N5(N:5 g·m-2·a-1)和N10(N:10 g·m-2·a-1),根据当地降水情况计算并定量人工喷施。于2013年6、8和11月分别测定试验地内薇甘菊的各项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结果显示,(1)各月份间,除非光化学猝灭(qN)6月份数值低于11月份外,各指标基本表现为8月份最高,6月份次之,11月份值最低的规律。在低温,相对干旱的11月,薇甘菊生长末期,氮素的增加对薇甘菊光合效率提高的帮助尤为明显。(2)各试验组间,N0组各指标值均低于N5组与N10组,氮沉降量的增加能够促进薇甘菊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会对薇甘菊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3)试验组N5组与N10组之间无一致规律性,推测过高的氮素可能会抑制薇甘菊的生长。此推论有待于进一步实验证明。(4)在试验地自然条件下,大气氮沉降量的升高会促进薇甘菊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该文可为大气氮沉降增加的生态影响的研究和薇甘菊入侵生态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9.
金莲小(Ochnaintegerrima(Lour.)Merr.)足金莲术科落叫淞小或小乔小,址潜在的优良Ⅲ林绿化树种.文章从其形态解削特,其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播种繁殖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莲小为rft性偏阳性树种,光合速率LI进秤星单峰曲线,尤午休现象;其光饱和点(LSP)和I光补偿点(LCP)分别在800μmol·m^-2.s^-1及52.2μmol·m^-2.s^-1左右、在高于光饱和点的光强下,其叶片的光合速率并未出现叫娃下降趋势,州时还维持了较i舟的蒸腾速率,、金莲小叶绿素荧光参数显水其具有较高的能精利用效率,叶绿素a/b比值(5.677:1)略高于理论价(3:1),表明它能有效吸收比能许传到光反应叭tl山。播种前金莲小种子宵进行浸泡处理,浸泡24h处理后足发芽率高日.发芽较早,播种住泷炭土中的种f较沙土中的种子发芽要甘H荫发周期短,但往沙土中播种的种子最终的发芽率耍相对较高。、㈧此,金莲l术适合生长存水热充沛、土壤十}1对JJ巴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栽培时要尽量选择十层肥沃的壤土或砂质壤土。金莲术(Ochnaintegerrima(Lout.)Merr.)是金莲术科落叶灌本或小乔木,是潜在的优良冈林绿化树种。文章从其形态解剖特征、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播种繁殖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莲木为中性偏阳性树种,光合速率日进程呈单峰曲线,无午休现象;其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分别在800μmol·m^-2.s^-1及52.2μmol·m^-2.s^-1左右。在高于光饱和点的光强下,其叶片的光合速率并未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同时还维持了较高的蒸腾速率。金莲术叶绿素荧光参数显示其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效率,叶绿素a/b比值(5.677:1)略高于理论值(3:1),表明它能有效吸收光能并传到光反应中心。播种前金莲木种子宜进行浸泡处理,浸泡24h处理后其发芽率高且发芽较早,播种在泥炭土中的种子较沙土中的种子发芽要早且萌发周期短,但在沙土中播种的种子最终的发芽率要相对较高。因此,金莲木适合生长在水热充沛、土壤相对肥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栽培时要尽量选择土层肥沃的壤土或砂质壤土。  相似文献   
970.
采用间接边界元法,给出了层状半空间中沉积谷地对斜入射平面SV波的三维散射解答,并通过与已有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本文解答的正确性。进行数值计算,研究了斜入射角度对散射效应的影响,并以基岩上单一土层为例,讨论了基岩刚度和覆盖土层厚度对沉积谷地附近地表位移的影响。研究表明,三维散射与二维散射之间存在本质差别,不能简单地将斜入射平面SV波分解到沉积谷地横截面的面内方向,然后按平面问题进行计算;基岩与土层刚度比对沉积附近地表位移幅值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对位移幅值的空间分布影响不大;土层厚度变化不仅影响地表位移幅值的大小,还会改变地表位移幅值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