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17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3049篇
废物处理   402篇
环保管理   2856篇
综合类   6114篇
基础理论   267篇
污染及防治   152篇
评价与监测   109篇
社会与环境   891篇
灾害及防治   147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267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334篇
  2014年   1374篇
  2013年   861篇
  2012年   1287篇
  2011年   1115篇
  2010年   841篇
  2009年   688篇
  2008年   933篇
  2007年   833篇
  2006年   673篇
  2005年   619篇
  2004年   473篇
  2003年   410篇
  2002年   423篇
  2001年   263篇
  2000年   319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6 毫秒
781.
矿产资源规划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矿产资源规划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对矿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本文从理论更新和完善的角度重新确立了区域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体系,提出矿产资源规划理论经历形成、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并就矿产资源配置与价格规律、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其中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82.
依据聚类分析原理,选取了昆明市11个县市(区)近15年(1995-2009)的经济、人口、工业、农业等15个指标数据,通过运用SPSS17.0数学统计软件对昆明市各城镇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为三种类型城镇:区域经济中心型、资源主导型、区域经济潜力型。通过对各县市(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经分析,得出各类城镇的发展定位以及相应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83.
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概念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绿色发展的国际经验,以自然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四大资本为核心,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概念框架.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概念框架是以“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原则为指导原则,分析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并根据西部地区当前经济资本、环境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数量,通过政府适当干预,如区域规划、区内调整,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协调的绿色发展.该框架综合考虑了中国西部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特有挑战与机遇,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明确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友好、社会包容和内生增长”的绿色发展目标.最后,本文针对该绿色发展框架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提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战略”是当前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进程中最为迫切的需求,中央政府应当尽快制定和实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战略”,同时西部地区政府在省级和地方层面将保护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与区域扶贫开发相结合,加大对以提升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为目的的各类工程的投入,强化区域绿色基础建设和生态服务供给,缓解西部地区贫困,提升区域绿色发展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开展财政体制机制改革,以提高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结合各省发展需求与条件实施以生态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模式,制定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在西部地区重点和限制开发区尤其是贫困集中和区域发展潜力较大地区,鼓励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度创新以引导长期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784.
城镇化与移民对三峡库区农村社会经济环境有重要影响,通过运用生态学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理论和方法对五桥河流域作为实例研究发现:区域人口增长方式转为机械增长为主,农村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趋势显著。农村产业多样性与农民人均总收入存在非线性关系,城镇化与移民使农村产业多样性演替速度加快,使农业、工业经济生态位持续下降,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经济生态位持续上升,尽管能促进区域绝对经济生态位提高,但能否使区域形成与其区位相适应的优热产业体系是相对经济生态位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85.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家庭消费支出模式也会发生变化,由此将引发与家庭部门相关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等变化.选取上海为案例区,开展基于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变化对区域低碳发展影响的预测研究,采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GE)预测分析了2020年上海的居民消费支出,并量化了由此引发的工业产出、贸易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并着重分析了与之相应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变化,旨在厘清收入增加与居民消费模式变化的关系,居民消费模式变化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变化的关系.同时,设置了高、低碳情景,进一步剖析了居民消费支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此外,还进一步模拟了上海市居民消费支出变化对中国其它地区的消费支出的变化的影响,并进一步剖析了在这种变化影响下的其它地区的工业产出、贸易、就业形势、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及消费模式的转变,2020年上海的总消费支出比2007年拟增长1.81倍,其中增长最快的消费支出项目是交通运输及通信业;由于消费支出模式的转变,工业产出、就业、贸易量、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也呈增长的态势,分别较2007年增长1.83倍、0.17倍、2.03倍、2.63倍以及2.71倍.在有碳约束的情况下,低碳情景较之高碳情景会减少0 14%的GDP损失.同时低碳情景下将节省7.5×107t标准煤,减少38%的碳排放量.中国其它地区由于居民家庭消费模式的转变所引起的各类指标的变化趋势与上海趋同.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为了实现上海市未来区域的低碳发展,引导居民向低碳生活模式发展十分必要,政府应着重从居民绿色出行和绿色消费两方面进行倡导.  相似文献   
78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耕地资源流失速度加快的基本形势,国家实施严厉的管制制度及措施不断强化对优质农田的保护及管理。然而,采取禁止性或限制性强的规划管制制度,严格限制或剥夺管制区域内相关群体使用资源和空间的权利,如未提供相应的补偿和经济援助,将侵害相关群体的发展机会及利益,导致不同分区利益群体福利非均衡,违背环境公平。因此,可以说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内土地的发展权利受到限制,给保护区内相关群体带来机会及利益的损失。如何从政策层面上探讨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供给面由非均衡性向均衡性转变的补偿移转制度及举措,构建激励相容的利益分配机制,设计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及重心、研究难点及实践经验、研究方法及现实需求等方面的变化对国内外当前规划管制下土地发展权利受限,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加以总结分析,为加强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及构建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87.
中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框架及其投资重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中国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 ,论述了中国环境政策框架的演变和完善过程 ,介绍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投资重点。  相似文献   
788.
干旱资源与旱型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作为一种气候现象,是中国广袤的西北部地区最基本的自然环境特征,并成为那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地理背景因素。在中国与世界,从历史到现代,人们基本上都是从负面角度来认识、评价和处理干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干旱被视为中国西北地区发展的一大障碍,一个需要努力克服或缓解的紧迫难题。这既可见之于诸如文学语言“塞外江南”(即温湿气候)之类的理想追求,又可见之于或现已建成、或正在施工、或尚处规划阶段的诸项调水工程。  相似文献   
789.
环渤海临海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忧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渤海地区作为“十一五”期间国家优化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日益呈现加速化、重工业化的总体趋势。探讨环渤海临海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忧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力布局向沿海地区推进的态势分析。深入剖析了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渤海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岸线利用缺乏合理性、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不平衡、海域污染范围持续扩大等,并进一步提出缓解矛盾的对策建议,希望有助于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渤海生态安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90.
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对安吉广泛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安吉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竹林产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安吉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得出:如果想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就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其是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将生态价值切实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实现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