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5篇
  免费   429篇
  国内免费   1198篇
安全科学   379篇
废物处理   91篇
环保管理   305篇
综合类   3383篇
基础理论   447篇
污染及防治   283篇
评价与监测   371篇
社会与环境   102篇
灾害及防治   121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14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301篇
  2020年   262篇
  2019年   268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47篇
  2014年   397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41.
郑州市PM2.5组分季节性特征及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郑州市大气PM_(2.5)组分的季节性特征及来源,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对郑州市5个点位进行采样,共采集有效环境受体样本1 166个。通过研究受体样本PM_(2.5)中的碳组分、水溶性离子和无机元素信息,获取各组分的季节特征,并结合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郑州市PM_(2.5)平均浓度为69.6μg/m~3,占比较高的化学组分为NO_3~-、有机碳(OC)、SO_4~(2-)和NH_4~+,占比之和为86.7%。其中,NO_3~-、OC和NH_4~+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性浓度分布规律,SO_4~(2-)则是秋冬季稍高于春夏季。此外,Al、Si、Fe和Ca的浓度在春秋季略高于冬夏季。PMF模型解析结果显示,二次源为郑州市PM_(2.5)首要污染源,分担率为50.9%,其次是移动源(分担率12.0%)、燃煤源(分担率11.4%)和扬尘源(分担率10.2%)。其中,燃煤源在冬季较高、夏季较低,移动源在夏季最高,扬尘源在春季和秋季较高。  相似文献   
942.
利用2017年嘉善善西超级站臭氧(O3)及其前体物(NOx和VOCs)以及气象因子(温度、湿度、风速)逐小时数据,分析了2017年全年NOx和O3的变化特征以及春季(4—5月)、夏季(7—8月)NOx和气象因子对O3生成的影响,利用O3生成潜势(OFP)评估了VOCs大气化学反应活性,并通过潜在源区贡献(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方法分析了嘉善春、夏季O3潜在源区贡献特征。研究发现:O3日变化特征为单峰结构,NOx为弱双峰结构。O3浓度在3—9月较高,春、夏季O3浓度峰值分别出现在15:00和14:00,春、夏季的NOx、O3日变化与2017年全年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NOx对O3存在滴定作用,且低湿高温有利于O3浓度的升高。春、夏季O3生成潜势贡献均表现为烯烃 > 芳香烃 > 烷烃,由于烯烃光化学活性较高,夏季烯烃浓度升高导致其贡献较春季增长约18.1个百分点,且夏季VOCs平均最大O3增量反应活性高于春季。PSCF和CWT分析结果表明,嘉善春季的潜在源区主要为本地、西南方向和东南方向,夏季的潜在源区主要为本地、西北方向、西南方向以及东南方向。  相似文献   
943.
分布式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给电网公司消纳新能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电力物联网全域感知技术为分布式能源消纳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故提出了一种基于源网荷互动的分布式能源消纳方法,构建了分布式能源总功率预测方法,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算法对新能源发电功率进行预测,并建立分布式能源发电波动影响因子,分析新能源发电波动对电网带来的影响。根据源网荷的互动情况,采用离群点自趋优算法,实现新能源机组有功功率精准控制,有效推动分布式能源的消纳。仿真验证表明:采用离群点自趋优的新能源机组控制算法能根据电网运行情况,自动调控分布式能源、电网资源,实现分布式能源最大化消纳,有效提高了园区分布式能源的经济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944.
张紫阳  亓浩  张晓然  李海燕 《环境工程》2021,39(2):41-46,88
研究了不同类型透水铺装系统对径流重金属的去除效能和机制.在实验室搭建了3种典型透水铺装系统(陶瓷透水砖、透水沥青和透水混凝土),研究了其对5种常见径流重金属(Cu、Zn、Cd、Mn、Ni)的去除效能和机制,并分析了不同降雨重现期(2,3,5年)对透水铺装系统去除径流重金属的影响.结果 表明:3种透水铺装系统对5种径流重...  相似文献   
945.
介绍了尺度和尺度效应的概念,在分析径流尺度效应、侵蚀产沙尺度效应和节水灌溉尺度效应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和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了面源污染排放负荷的尺度效应。最后在分析国内外不同尺度氮磷排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排放尺度效应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946.
通过对A、B两地农田土壤及其潜在污染源燃煤尘、交通尘和尾气尘等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的检测,结果表明,A、B两地土壤样品中∑PAHs范围分别为290 ng/g~2. 53× 10~3ng/g和564 ng/g~5. 50× 10~3ng/g,污染程度为中等—严重,且呈现出由工业园区周边土壤到化工企业周边土壤至油田周边土壤逐渐加重的趋势。A、B两地不同固体样品中∑PAHs由高到低分别为尾气尘交通尘燃煤尘土壤和尾气尘交通尘土壤燃煤尘。源解析表明,研究区土壤中PAHs受混合源(石油源和燃烧源)污染。燃烧源既有石油及其精炼产品的燃烧,又有木材、煤燃烧。  相似文献   
947.
固定源排污许可证监测管理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依靠排污许可证管理,固定源执行由行业排放标准为主正逐步过渡到"国家行业排放标准——单一源排放标准"双层排放标准,并以执行更全面和精准的单一源排放标准为主,对应的监测要求及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对监测管理制度进行设计,明确固定源制定自行监测方案和守法监测的主体责任,厘清许可证核发部门、属地监测、执法部门的监管职责。系统设计"固定源制定并提交自行监测方案-核发部门审核-方案纳入排污许可证中成为规定-依规定自行监测和记录-固定源提交执行报告-监管部门审计式审核-执法监测和执法检查"的全过程管理机制,设计标准化的监管计划程序落实证后监管与执法监测,明晰监管部门的有限责任。  相似文献   
948.
利用稳健四分位间距法和迭代法2种稳健统计方法,通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共334家环境监测单位开展土壤中汞的实验室间比对,对比对测定结果和质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系统性地研究了土壤中汞的质量控制指标。建议实际监测工作中土壤汞的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7%~19%,相对误差控制指标为±8%,低浓度水平下可适当放宽至±10%,加标回收率控制范围为81%~109%,为日常监测开展土壤汞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了评价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49.
利用徐州2015年PM2.5和PM10逐小时质量浓度数据,分析了徐州颗粒物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结合GDAS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利用轨迹聚类及潜在源分析法研究徐州不同季节气流轨迹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及PM2.5和PM10的潜在来源。结果显示,2015年徐州环境空气中PM2.5和PM10的年均值为65和122μg/m3,分别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86%和63%。各国控站点ρ(PM2.5)和ρ(PM10)月变化呈现一致的冬季高夏季低的"V"型变化特征,这与气象条件和气流轨迹特征季节性变化有关。秋冬季污染较高时期徐州主要受西北内陆性气团和较为稳定的气象条件影响,而春夏季来自较为干净的东部海洋性气团利于污染扩散。潜在源分析显示,山东、安徽、苏中南、浙西北等地区是影响徐州市PM2.5和PM10的主要潜在源区。各季节潜在源区分布范围有一定差异,冬季时潜在源区分布最广,并有明显向西北方向转移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950.
分别采用热原子化原子荧光法(热汞法)和冷原子化原子荧光法(冷汞法)测定水中汞,比较了两种方法的检出限、线性相关系数、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差异。冷汞法和热汞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003和0.01μg/L,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和0.999 7,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102%~106%和106%~113%。结果表明,冷汞法比热汞法具有更低的检出限,灵敏度和准确度也略优于热汞法。对于冷汞法,提高负高压有利于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并具有更低的方法检出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