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0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5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111篇 |
综合类 | 298篇 |
基础理论 | 29篇 |
污染及防治 | 4篇 |
评价与监测 | 14篇 |
社会与环境 | 233篇 |
灾害及防治 | 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69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61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103.
土地资源承载力若干问题浅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本文就当前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所遇到的若干问题,从土地资源承载力定义的理解、土地生产力的计算、单产预测、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等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如何定义和理解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进行这项研究的关键。以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为目的的土地资源评价是进行土地生产力计算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必不可少的基础。根据统计资料预测的作物单产,不能反映出土地生产力,而使用农业生态地带法计算作物单产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4.
综合消息 为贯彻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上海市委,市政府2005年3月23日上午在上展中心召开了上海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把“统筹、协调、全面”的要求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5.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各类消费需求扩大,导致了资源过量开发和耗竭;加上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要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从我国国情出发,开展全方位的资源合理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少数民族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出地域,走向城市.城市民族关系呈现出新的特征,民族性突发事件给政府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探讨城市民族性突发事件诱因和对策,对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和处置民族性突发事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7.
108.
本文分析了人口的现状及人口与各种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关系 ,揭示出合理控制人口与生存环境的紧密联系 ,保护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9.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青海湖地区历年人口和种群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在环境约束下人口和种群持续增长模型,对区域人口适度规模、畜群最大环境容纳量和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通过估算得出:青海湖地区牦牛环境容纳量为51.9327万头,最大可持续产量为12.9831万头;藏羊环境容纳量为231.203万只,最大可持续产量为57.8007万只。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建立的相关模型以5a为时间段对青海湖地区未来25a的人口和牲畜数量进行了预测。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力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提高草地利用率和增加草地面积、采取人为措施调节牲畜出栏率、改变草畜生态环境等高原牧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0.
河西走廊区移民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燕 《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2,15(4):235-237
甘肃中部和南部贫困山区向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实施的开发性扶贫移民行动,缓解了贫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矛盾冲突,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为贫困农民解决温饱创造了条件。但面对河西走廊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如何实施迁入区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