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9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11篇
综合类   298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33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提出了以期望人口为核心的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并应用于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的实际研究. 用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SDSMWRSCCB)计算了人口等承载力指标的预测值,把期望值和预测值进行了深入分析比较,推断出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82.
采用历史资料和气候监测资料,通过分析七星河湿地周边的政区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及气候变化等,研究了湿地面积锐减的原因。结果表明:与湿地接壤的宝清县农耕面积逐年扩大,使得七星河湿地不断被开垦,面积锐减;1957年至今,湿地面积减少了约16156 hm2,缩小了约45%;人口增加、湿地农田化是湿地面积减少的最直接、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气候变化对湿地水资源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降水减少、径流锐减、断流天数增多等。但同时,气候变暖,低温冷害明显减少、活动积温增加,有利于湿地周边政区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8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继续提高,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但城市环境质量却不容乐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密集、机动车数量增加、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等都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严重威胁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统计数据显示,至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4亿辆。环保专家表示,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4.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人员伤亡取决于危害因素与人群的时空分布的重合程度,建立健全的居民生活模式参数模型库可为地震等突发性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提供依据。报告了在中国较大范围开展的村镇居民生活模式参数问卷调查(HAPRRES)结果,包括生活模式参数、优化建模方法和仿真方法等。着重分析了种植业者群体的生活模式参数及其模型,发现区分不同的日工作安排(以日工作段数为参数)对活动参数分别建模,并且模型稳健性较好。利用模型库仿真再现得到人群分布,拟合出我国地震中毁坏建筑物内处于睡眠或清醒状态居民的不同死亡率,证实不同空间和活动状态的居民的伤亡概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5.
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点.本研究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6个市(区、县)面板数据,构建了人口-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标评价法、耦合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等测算了2010—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据此分析研究时段内三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并对子系统发展差异性进行初探.结果表明:整体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耦合协调度和经济、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呈不断升高趋势;时序上各市(区、县)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呈良性向上发展趋势;空间上呈现“两核突出、中部塌陷,外围高于内部”的分布格局和“外围包围中部、由西向东推进”演变特征;研究时段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市(区、县)子系统滞后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呈“无序-有序、同步滞后-局部滞后”发展演变趋势和“U”型发展空间格局,但发展过程中人口子系统依旧存在较严重滞后问题.  相似文献   
86.
论推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口的过快增长,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造成人口与经济两者不相协调的程度加深。因此,必须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最终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原理,不是人口发展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反,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人口的发展。但是,人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尤  相似文献   
87.
88.
我国人口问题与社会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和人口问题,指出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进而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宏观对策  相似文献   
89.
1993年上海人口自然变动在全国率先进入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0.78‰,并将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这是长期以来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工作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其中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上海除了继续控制人口增长的数量外,还要调节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不断使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平衡、资源利用等方面达到协调发展。由负增长引发的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程度加剧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0.
人口、资源、环境是现阶段人类生存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而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又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一、人口压力对于资源、环境的制约 1991年世界人口已超过54亿,预计到2020年将增至82亿,如此快速增长的人口压力所产生的资源需求将如何满足,人口持续增长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产生矛盾。 (一) 人口压力对资源的影响人口的持续增长表现了人类往往对于各类资源进行超限开采。如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导致地力下降;为扩大土地面积而开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