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24篇
  免费   425篇
  国内免费   924篇
安全科学   1571篇
废物处理   916篇
环保管理   1457篇
综合类   7120篇
基础理论   461篇
污染及防治   1142篇
评价与监测   226篇
社会与环境   74篇
灾害及防治   106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240篇
  2020年   202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328篇
  2014年   742篇
  2013年   464篇
  2012年   452篇
  2011年   548篇
  2010年   427篇
  2009年   488篇
  2008年   644篇
  2007年   667篇
  2006年   560篇
  2005年   645篇
  2004年   581篇
  2003年   680篇
  2002年   697篇
  2001年   531篇
  2000年   568篇
  1999年   390篇
  1998年   418篇
  1997年   245篇
  1996年   208篇
  1995年   234篇
  1994年   196篇
  1993年   221篇
  1992年   203篇
  1991年   172篇
  1990年   157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51.
魏宁 《安全》2010,31(4):42-44,48
2008年10月10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北京召开《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修订)审查会。会上,审查委员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对该标准进行修订后版本的审查。2009年10月15日,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  相似文献   
852.
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创建广州市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基地的经验和参与广州市学校垃圾分类示范基地评估考核中的启示,归纳出在学校垃圾分类教育实践活动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与创新教育内涵,分析了当师生一旦理解垃圾分类的教育契机,当会更自愿地投入此项实践中去,使学校真正成为垃圾分类活动的先锋。把垃圾分类由运动式活动转化为常态化的多种教育实践,可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53.
专家介绍,未来5年,废旧商品以及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标准均着眼于“废品资源化”理念,即非仅仅满足于以往的废旧商品分类收集处理,而更强调产品经处理后的资源开发利用。例如,从废弃电器中提取铜、锡等以及从废弃电池中提取汞、锰、镉、铅、锌等再生金属,目前技术已比较成熟,相应的商业化利用前景也很广阔。  相似文献   
854.
李怀正  陈珂莉  危忠  王卫刚 《环境科学》2015,36(9):3262-3268
对坡岸截留强化处理设施在不同温度、不同雨强、不同降雨间隔条件下处理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中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温从20℃下降至4.3℃,COD、TN、NH+4-N、TP去除率下降了15.58%、48.93%、42.26%、57.75%;降雨强度由0.65mm·min-1增加1倍至1.30 mm·min-1,COD的平均去除率低了15.19%,TN、NH+4-N的去除效率相当,TP的去除效率提高了11.21%,但COD、TN、NH+4-N、TP单位面积去除的总量却提高了26.27%、68.3%、32.6%、104.2%;降雨间隔从2 d增加到4 d时对COD去除的影响不大,但使NH+4-N、TN的处理效率提高19.31%、13.95%,对TP的单位面积去除量提高71.43%,但去除总量有限.  相似文献   
855.
微气泡臭氧催化氧化-生化耦合工艺深度处理煤化工废水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春  周洪政  张静  陈晓轩  张磊  郭延凯 《环境科学》2017,38(8):3362-3368
采用微气泡臭氧催化氧化-生化耦合工艺对煤化工废水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考察耦合系统处理性能及不同臭氧投加量和进水COD量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气泡臭氧催化氧化处理能够有效降解废水中难降解含氮芳香族污染物,去除部分COD并释放氨氮,显著提高废水可生化性,臭氧利用率接近100%,无需进行臭氧尾气处理;同时为生化处理提供充足溶解氧(DO),实现生化处理对COD和氨氮的进一步有效去除,生化处理无需曝气.在系统出水回流比为30%、臭氧投加量和进水COD量之比为0.44 mg·mg~(-1)的运行条件下,耦合系统处理性能较好.微气泡臭氧催化氧化处理对COD去除率为42.5%,臭氧消耗量与COD去除量比值为1.38 mg·mg~(-1),臭氧利用率为98.0%;生化处理对COD去除率为42.3%;耦合系统整体COD去除率为66.7%,最终平均出水COD浓度为91.5 mg·L~(-1),估算整体臭氧消耗量与COD去除量比值为0.68 mg·mg~(-1),具有较优的技术经济性能.  相似文献   
856.
典型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恶臭排放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芦会杰 《环境科学》2017,38(8):3178-3184
为研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恶臭污染排放特征,分别在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焚烧、堆肥3种工艺的前处理车间采集恶臭样品,利用冷阱富集-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恶臭气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到的恶臭物质主要分为6大类:芳香烃化合物、硫化物、卤代物、烯烃、烷烃和含氧有机物.其中,填埋工艺的前处理车间共检测出50种物质,质量浓度为100.069mg·m~(-3),理论臭气浓度OU_T为350.611,综合臭气指数N为25.448.焚烧工艺的前处理车间共检测出55种物质,质量浓度为36.052 mg·m~(-3),理论臭气浓度OU_T为141.434,综合臭气指数N为21.506.堆肥工艺的前处理车间共检测出34种物质,质量浓度为25.382 mg·m~(-3),理论臭气浓度OU_T为27.547,综合臭气指数N为14.401.利用阈稀释倍数的恶臭贡献值计算方法,初步识别填埋工艺的前处理车间特征恶臭污染物质为:二甲二硫醚、乙酸丁酯、对二乙苯和乙醇;焚烧工艺的前处理车间特征恶臭污染物质为:甲硫醇、二甲二硫醚、乙醇和柠檬烯;堆肥工艺的前处理车间特征恶臭污染物质为:乙醇、二甲二硫醚、乙酸丁酯和柠檬烯.  相似文献   
857.
通过大量环境统计数据的分析,对我国工业危险废物的产生、综合利用、处置和贮存,从行业来源、区域分布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合我国工业危险废物企业自建设施和政府集中处理设施处理情况,对我国工业危险废物的处理和环保监管对策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58.
针对煤制烯烃项目废水的来源及水质特点,从生化处理技术与回用处理技术方面阐述了煤制烯烃废水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展望了煤制烯烃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未来发展方向,指出了新型脱氮工艺、膜集成工艺及分质结晶技术在煤制烯烃废水处理中的可行性,为煤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59.
为提高剩余污泥的破解效果并降低能耗,采用FS(fluid shear,流体剪切)、UC(ultrasonic cavitation,超声空化)、FS和UC联合工艺(FS-UC,UC-FS)破解剩余污泥,并应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联合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FS对剩余污泥破解效果一般,只在开始阶段具有较好效果,随作用时间延长,破解效果未有显著提高甚至下降.UC对剩余污泥破解效果明显,随作用时间延长,破解效果显著提升,但能耗也随之增大,EDR(energy disintegration ratio,效能比)明显下降.相同作用时间下,UC破解效果优于FS破解效果,UC破解剩余污泥的DDCOD(degree of disintegration,破解率)与EDR均明显高于FS方法.单因素试验得出的较优FS作用时间范围为2~8 min,较优UC作用时间范围为5~15 min.响应面法试验结果显示,联合工艺的剩余污泥破解效果和能量利用率均优于单一方法,联合工艺中FS-UC工艺的破解效果优于UC-FS工艺.FS-UC工艺的最佳参数:FS处理5.6 min再UC处理15.0 min,该条件下剩余污泥实际DDCOD为50.8%,EDR为26.8%.UC-FS工艺的最佳参数:先UC作用15.0 min再FS作用7.8 min,该条件下剩余污泥实际DDCOD为36.5%,EDR为17.1%.研究显示,以DDCOD和EDR为指标,4种工艺的高效性顺序为FS-UC > UC-FS > UC > FS,其中FS-UC工艺具有能耗低、破解效率高的特点,是4种工艺中剩余污泥破解效果最好的一种工艺.   相似文献   
860.
目的构建一套基于中频信号基带数字信号处理的软件无线电平台。方法通过选择芯片设计硬件电路设计出合适的PCB板。结果主要依据软件无线电平台,提出了一种基于A/D+FPGA+D/A的硬件设计方案,该系统包括了前端的A/D数据采集和后端的D/A模拟数据恢复的详细收发电路原理设计。结论构建了一个从前端数据接收到后端模拟发送的高速基带数字信号处理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