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5篇
  免费   788篇
  国内免费   1978篇
安全科学   728篇
废物处理   35篇
环保管理   601篇
综合类   6096篇
基础理论   1089篇
污染及防治   288篇
评价与监测   610篇
社会与环境   697篇
灾害及防治   507篇
  2024年   199篇
  2023年   552篇
  2022年   605篇
  2021年   742篇
  2020年   533篇
  2019年   527篇
  2018年   330篇
  2017年   362篇
  2016年   426篇
  2015年   464篇
  2014年   737篇
  2013年   465篇
  2012年   514篇
  2011年   455篇
  2010年   434篇
  2009年   385篇
  2008年   478篇
  2007年   398篇
  2006年   323篇
  2005年   295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6 毫秒
681.
对辉县市城区2006—2011年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了评价,并对城区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辉县市城区大气污染主要表现为可吸入颗粒物污染严重,主要是能源结构不合理、锅炉废气污染严重、城区道路保洁方式落后等原因造成的,由此提出了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减少结构性污染等对策。  相似文献   
682.
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初期冲刷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安市城市主干道南二环太白路高架桥为路面径流采样区域,采用人工等时间间隔采样方法,在桥梁排水立管对2010年9—11月的3场径流事件进行全程采样,测试径流过程SS、COD、溶解性COD、NH3-N、Pb、溶解性Pb、Zn和溶解性Zn的浓度变化,研究路面径流的初期冲刷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污染严重,降雨数小时后的末期径流仍具有较高的污染水平;径流过程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与其赋存形态有关,SS、COD、Pb等以颗粒态为主的污染物的浓度随雨强变化剧烈波动,NH3-N、溶解态COD、溶解态Zn等以溶解态为主的污染物浓度变化受雨强影响较小,随径流过程呈逐渐减小趋势;路面径流初期冲刷现象并非普遍存在,与污染物的赋存状态和场次降雨特征密切相关,溶解态污染物易于出现初期冲刷现象,颗粒态污染物是否出现初期冲刷与场次降雨特征有关;测试的3场径流事件初期30%的径流携带的SS、COD、溶解性COD、NH3-N、Pb、Zn和溶解性Zn的负荷占场次径流总负荷的比例分别为21.8%~50.0%、25.5%~49.3%、36.3%~52.6%、52.6%~66.7%、26.8%~45.0%、27.2%~63.4%和36.2%~62.6%,表明仅对初期径流进行治理无法实现对西安市路面径流污染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83.
厌氧池-复合型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效果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厌氧池-复合型人工湿地(AT-ICW)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探讨工艺系统不同季节对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工艺系统春、夏、秋季对氨氮(NH4+-N)、总磷(TP)表现出稳定且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92.8%~97.0%和56.4%~65.9%,冬季去除率相对较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1%和42.5%。NO3--N的去除效果差,四季均出现积累,累积率达到71.5%~342.9%。系统春、夏季对总氮(TN)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为57.3%~68.9%,秋、冬季去除效果相对较差,为24.5%~35.8%。系统夏季COD去除效果好,平均去除率达到78.3%,冬、春季去除效果较差,为37.8%~43.5%。各项污水排放指标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类标准。AT-ICW系统不仅处理效果好,而且运行费用低,适用于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684.
电解锰渣中锰的浸出条件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水洗-酸解法回收电解锰渣中锰,探讨了清水量、酸量以及温度在不同阶段对锰浸(洗)出条件的影响,分析了回收锰的主要因素及浸出特征。实验结果表明,50 g电解锰渣经m渣∶m水=1∶10的清水水洗后,采用10%的硫酸在70℃的水浴温度下酸解2 h,Mn2+浸出量为1.673 g,回收率达到97.3%,而温度和酸度对锰离子的浸出影响明显,酸度调控可有效分离酸浸锰液中金属成分,为减少电解锰渣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电解锰渣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685.
西安市大气中多环芳烃的季节变化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安市2009年6月-2010年5月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TSP)和气态样品进行了连续采样,利用GC—MS对16种PAHs进行分析。∑PAHs浓度(气相+颗粒相)范围为39.93~1032.46ng/m^3,平均值为197.34ng/m^3;其中,冬季大气中∑PAHs浓度最大,相对浓度的范围为31.21%~72.98%,而夏季的浓度最小;检测出16种2~6环的PAHs,其中以3—4环为主。利用特征分子比值法和因子分析进行源解析,发现研究区PAHs的主要来源为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通过苯并(a)芘(BaP)等效毒性(BEQ)和苯并(a)芘等效致癌浓度(BaPE)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西安大气中PAHs的毒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特别是秋季和冬季大气中PAHs对人类的健康存在较大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686.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变化路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耕地库兹涅兹曲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设用地库兹涅兹曲线假说,并选用1999-2008年期间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建设用地库兹涅兹曲线的存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单调递增的关系,本文所构想的建设用地库兹涅兹曲线假说没有能够得到我国经验数据的支持;无论是否将相关变量纳入到回归模型之中,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目前都处于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的阶段,这将为经济发展和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权衡带来两难选择,而西部地区具体情况的识别则有待后续的深入研究;耕地资源禀赋、土地财政、土地违法及土地市场发育等相关变量对建设用地扩张发挥着不同程度和不同作用方向的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我国急需改变现阶段严重依赖自然资源投入,特别是土地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缓和"吃饭"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687.
上海市近年来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民涛  韩昀峰  宋凌艳 《四川环境》2010,29(2):61-65,69
为了解上海市大气环境的状况,为进一步制定改善上海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具体措施提出相关的参考建议,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总结了上海市自2000年至2007年共8年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统计分析了主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通过对相关环保措施、政府政策等方面资料的引用和分析,讨论了上海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连续三轮的"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使上海市大气环境质量逐渐好转,大气污染情况逐步减轻,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大气环境压力以及社会快速发展的压力,使得上海市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然艰巨。酸雨已经成为上海市大气环境的突出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88.
海河流域农用化肥施用量比较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由于水资源严重缺乏,且降雨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产生农田径流的几率极低,通常情况下,土壤中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磷不会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在发生暴雨的情况下,土壤中的氮磷则有可能随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进入附近河道,污染地表水。另一方面,海河流域的降雨80%集中在6—9月的汛期,大雨促使土壤硝态氮向土壤剖面深层迁移,存在污染地下水的威胁,但污染程度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总之,海河流域种植业非点源污染有可能集中爆发在有暴雨的汛期,具有显著的突发性特征。  相似文献   
689.
基于SPSS16.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均值比较法,从9项内驱力指标和9项吸引力指标入手,对游客性别、年龄、学历水平等人口学特征与旅游动机之间的差异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作为实证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在西安市开展市场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数据为依据,从人口学特征和旅游动机双重视角,细分了西安市的入境客源市场,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客源市场开发方案,旨在为入境旅游市场的开发拓展提供理论借鉴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90.
矿化垃圾中的微生物区系与酶活性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某市郊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对填埋时间分别达6、8、10年的矿化垃圾中的微生物区系与酶活性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表层(0~50 cm)和底层(100~150 cm)矿化垃圾中的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幅度大于中层(50~100cm);填埋达6、8、10年后的各层矿化垃圾中的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放线菌数量则明显高于对照,而真菌数量在表层和中层中高于对照或与对照相当,在底层则低于对照,各层中的脲酶、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则明显高于对照或与对照相当;总体来说,相同填埋深度的矿化垃圾中,填埋达6~8年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脲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幅度要大于填埋8~10年的,且均在填埋8~10年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