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1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575篇
安全科学   213篇
废物处理   195篇
环保管理   162篇
综合类   1608篇
基础理论   311篇
污染及防治   266篇
评价与监测   105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殷亦文 《环境》2011,(Z2):49+52
水中可溶性铜和总铜的测定,有条件的实验室都使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但对于一般的企业的污水处理部门,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水质铜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分光光度法》(HJ 485—2009),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分析,也可满足要求。该方法原理是在氨性溶液中(pH=8~10),铜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作用生成黄棕色络合物,络合物用四氯化碳或三氯甲烷萃取,在440nm波长处测量吸光度。本文对该方法进行探讨,采用缩少采样量和试剂用量(为原来的十分一),采用具塞的密闭比色管代替分液漏洞,减少工作强度和四氯化碳用量,与原方法相比更具经济性和更绿色环保。  相似文献   
972.
中温(32~35℃)环境下,通过对固含率为15%三种不同粒径的发酵物料(0.5 cm以下、1~2 cm、3~5 cm)的厌氧消化过程分析,并且对固含率20%、25%、30%与带消化液回流的厌氧发酵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粒径发酵物料产气量最大的是<0.5 cm,其次依次为1~2 cm,3~5 cm,考虑到粒径小容易酸化的原因,选择秸秆厌氧消化的粒径范围0.5~2.0 cm;小麦秸秆无回流间歇发酵的产气率可达到每立方米发酵物料2~3 m3/d,带消化液回流的厌氧发酵产气率达到2.2 m3/(m3.d);初始固含率8%的发酵物料经过消化液回流、排剩,最终发酵物的固含率为16.4%;小麦秸秆无回流间歇发酵产甲烷潜能最大达249.0 m3/t,对应的固含率为25%,带消化液回流的厌氧发酵产甲烷潜能达223.06 m3/t。  相似文献   
973.
高炉法冶炼钒钛磁铁矿过程中生产了大量含TiO225%左右的高钛渣,总结了高钛高炉渣提钛技术和制备新材料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指出了高钛高炉渣综合利用的难点,比较有发展前景的工艺及应该遵循的原则。针对转底炉预还原-电炉熔分方法处理钒钛磁铁矿生产出的TiO2品位在40%左右的钛渣,提出了两步调渣法新工艺,并进行了理论分析,为钛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74.
文章选择12种土类共57个不同土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pH、有机质、速效磷、阳离子代换量和粘粒含量)和土壤中铜、镉全量.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预测了土壤铜、镉的植物可利用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模型,发现土壤中镉的植物可利用态含量与土壤中全镉、有机质、速效磷和阳离子代换量呈正相关,与土壤pH呈负相...  相似文献   
975.
铜在拔节期小麦中的亚细胞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小麦对Cu的解毒及耐性机制,通过盆栽试验并采用差速离心法研究了Cu在拔节期小麦根和叶片中的亚细胞分布。研究表明,在Cu胁迫下根和叶亚细胞组分中Cu含量随胁迫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Cu主要富集在小麦根部,向地上叶片中输送较少,小麦根部Cu含量是叶片中的1.7~4.1倍。细胞质可溶性部分和细胞壁是Cu在小麦细胞内分布的主要位点,分别占总量的36%~81%和14%~48%,细胞器中分布较少,提高Cu胁迫浓度增强了细胞质可溶性部分对Cu的区隔化作用,减弱了细胞壁对Cu的固持作用,同时减少了Cu在细胞器中的分布;叶片细胞壁对Cu的固定作用较强,根部细胞质可溶性部分对Cu的区隔化作用较强。分析表明,细胞壁的沉淀和细胞质的区隔化作用对小麦对Cu的耐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6.
海藻酸钠强化超滤含铜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聚合有机物强化超滤技术因具有操作压力低、膜通量大且截留效果好的优点,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研究了天然有机物海藻酸钠强化超滤去除模拟含铜废水的特性及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投加量为100 mg/L.pH=6.0,温度为25℃,Cu2+初始浓度为10mg/L时,MWCO(截留分子量)为4 kDa.6 kDa,1...  相似文献   
977.
以玉米棒为原料,进行了吸附去除水溶液中Cu2+的试验。研究了玉米芯吸附水溶液中Cu2+时多种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pH3~4间吸附率随pH升高而增加,pH=5时达到平衡。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玉米芯的吸附性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且吸附动力学过程能很好地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数据用Langmuir方程可较好的拟合,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G<0,表明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978.
西藏班戈日阿铜多金属矿床位于班戈-腾冲多金属成矿带,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已探明资源量达中型规模。最新研究和找矿成果显示矿带呈北西向展布,受燕山晚期白垩纪花岗岩类岩体侵入作用控制,矿体分布于岩体与下白垩统灰岩地层接触带及附近部位。在空间上,矿床主要分为三个矿段:主矿体分布在矿区中西部,目前在西矿段已圈定5个(条)铜矿体,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其中最大的Cu13号矿体长221 m,平均厚9 m,沿倾向已控制延深100 m以上,铜品位:0.45%~2.01%,平均0.9%。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磁铁矿。中矿段已经圈定3条矿体,成矿元素除铜外,铅、锌、银含量也较高,为铜多金属矿体。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其中以Cu-23号矿体最大,长达300 m,矿体最宽处达110 m。矿体平均品位Cu1.48%,Pb 1.25%,Zn 2.52%,A g 32.52×1-0 6。本文在矿区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分析,对比中、西矿段成矿条件,对矿区东段进行了预测评价,指出该矿区具有较好的铜多金属找矿前景。同时建议对已圈定的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开展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进而圈定该区铜多金属矿带或矿(化)体,为矿区深入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9.
以聚乙烯亚胺、巯基乙酸为原料,通过酰胺化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巯基乙酰聚乙烯亚胺(MAPEI),研究其处理含镉废水的性能,并对几个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①该絮凝剂对Cd2+有很好的捕集性能,最高去除率可达99.9%以上;②水中常见阳离子Na+、K+、Mg2+对Cd2+的去除起促进作用;③水中常见阴离子C l-、SO42-、NO3-对Cd2+的去除也起促进作用;④pH值在6.0至8.0范围内变化时,pH值越高去除Cd2+的效果越好;⑤Cd2+和致浊物质共存时,会相互促进彼此的去除。  相似文献   
980.
为研究岩溶地区河流湖库在底泥疏浚前后水体沉积物对外源性重金属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以重金属铜为例模拟沉积物存在或缺失条件下重金属在岩溶地区常见水体中的迁移试验,结果表明:在富碳酸氢盐水(supercarbonate-rich water, SCRW)、富营养化水(eutrophic water, ETW)、对照(去离子水,de-ionized water, DIW)3种上覆水体与水体沉积物存在或缺失构成的6个系统中,沉积物的有无对铜从上覆水中迁出量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沉积物+DIW]>[SCRW]>[沉积物+ETW]>[沉积物+SCRW]>[ETW]>[DIW].使用Langmuir扩展方程对浓度-时间函数进行拟合后考察其一阶导数研究沉积物对重金属迁出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沉积物+上覆水]系统对铜的迁移速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在0~1.8 h内, 铜在[沉积物+SCRW]系统中的迁出速率最高,在1.8~42 h内,铜在[沉积物+DIW]中的迁出速率最高,在42 h后各个系统中的迁出速率均较低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至240 h均保持稳定.说明在外来重金属的输入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沉积物的存在可使水体对外来重金属具有更好的缓冲能力且可有效加快上覆水中重金属(铜)初期(0~48 h)的迁出速率,因此现有的岩溶地区水体沉积物疏浚工程环境风险评价体系需要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