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25篇
安全科学   69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471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01.
排海通量最优化法是近年来常用于计算海域污染物环境容量的方法。对于石油烃这种非保守物质,本文提出了基于非线性规划的排海通量最优化法(简称非线性规划法)。首先,验证了石油烃点源的线性叠加性;其次,分别选用基于线性规划的排海通量最优化法(简称线性规划法)及非线性规划法,对莱州湾石油烃的环境容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I/II类海水水质标准下,线性与非线性规划法计算出的年环境容量分别为6 101.8 t和4 576.1 t。按照线性规划法进行点源的石油烃最优排放规划时,将高估湾内石油烃的自净能力,从而对海域内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非线性规划法则不会出现水质点浓度超标的情况,可对海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02.
烟台四十里湾柱状沉积物氮形态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玉玮  高学鲁  李培苗 《环境科学》2012,33(10):3449-3456
采用连续浸取法首次对烟台四十里湾柱状沉积物不同形态的氮进行分离,并对其垂直地球化学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可转化态氮分为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浸取态氮(WAEF-N)、强碱浸取态氮(SAEF-N)、强氧化剂浸取态氮(SOEF-N).结果表明,在沉积物表层(0~10 cm)可转化态氮占总氮的26.14%,并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含量降低.各形态氮占可转化态氮比例平均大小顺序为SOEF-N(89.7%)>IEF-N(7.97%)>WAEF-N(1.19%)>SAEF-N(1.14%),说明SOEF-N是可转化态氮中的绝对优势态.不同形态氮与沉积物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沉积物含水率、总有机碳、pH值、氧化还原电位、粒度组成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形态氮含量,但各站位柱状样因其沉积物特征不同受各参数影响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703.
对丹江口水库上游汉江支流及库湾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效应阈值标准(NYSDEC)和Lars H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环境风险。研究表明,库湾沉积物与支流沉积物中Ni、Pb含量较为接近;库湾沉积物中Cd、Cr、Cu、Zn含量分别高达186、2712、9991、4783 mg/kg,均超过支流沉积物中相应重金属含量2倍以上。各采样点表层(0~10 cm)沉积物中Pb含量均低于LEL值(最低效应阈值),Cd、Ni含量均介于LEL值和SEL值(最高效应阈值)之间,而Cr、Cu、Zn含量均有超过SEL值的现象发生。考察沉积物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发现各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Ni和Pb均未发生富集,而Cd、Cr、Cu和Zn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其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712、180、163和284。根据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可知Ni和Pb主要来自于天然地球化学来源,而Cd、Cr、Cu和Zn则主要受人为源影响。以丹江口库区土壤(黄棕壤)中重金属背景值为参比,发现表层沉积物总体处于高生态风险,且以Cd生态风险为主;参与评价的5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顺序为Cd>Cu>Cr>Zn>Pb  相似文献   
704.
通过选用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和RNGκ-ε湍流模型对文丘里除尘器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为文丘里除尘器的结构优化提供依据。在74 m/s的喉管气速下比较喷嘴位置和喷嘴液体速度对文丘里除尘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嘴位置对文丘里除尘器的压力降及喉管处的液体分布影响较大,当喉管气速和液体入射速度不变时,压力降随喷嘴位置后移而增加,而当喷嘴位置位于中部时喉管内的液体分布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705.
于2013年10月和2014年3月采集泉州湾表层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1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泉州湾海水、沉积物及生物体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的含量分布、化学组成及环境意义。结果表明,研究的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中,表层海水、悬浮颗粒物(SPM)、表层沉积物以及牡蛎样品中均检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泉州湾表层海水中邻苯二甲酸酯溶解态总含量(PAEs)在1059.78~5893.17 ng/L之间,平均值为2996.82 ng/L,悬浮颗粒态总含量在11.09~270.39 g/g之间,平均值为110.47 g/g,表层沉积物中PAEs在206.6~464.2 g/kg之间,平均值为348.2 g/kg,生物体牡蛎中PAEs在179.29~254.24 g/kg之间,平均值为216.77 g/kg;DiBP、DBP和DEHP为PAEs的主要成分。与其他地区比较,泉州湾海洋环境中PAEs总体污染水平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相似文献   
706.
在2011~2012年对青堆子湾的近岸海域与养殖池塘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浮游植物调查。青堆子湾的近岸海域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1种,分属于2门16科21属,养殖池塘共采集到浮游植物53种,分属于3门16科20属,硅藻是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小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inimus)和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在夏、秋、冬3个季节均作为优势种出现,近岸海域的优势度均高于养殖池塘,夏、秋两季近岸海域的优势度达到90%以上。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生物量高于养殖池塘,秋季相差近683倍。通过对群落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析,近岸海域比养殖池塘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高,春季浮游植物的群落多样性相对比其他季节稍高,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   
707.
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磷吸附/解吸平衡特征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室内模拟研究了太湖梅梁湾4个季节沉积物在低磷湖水中的吸附/解吸特征,推测沉积物在各季节的"源"、"汇"转化过程,找出沉积物"源"、"汇"转化过程中最活跃的磷形态;同时通过对冬季沉积物进行不同温度的吸附/解吸热力学实验,探讨了温度对沉积物吸附/解吸磷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梅梁湾4个季节沉积物总磷及各组分磷含量大小关系为春<夏<冬<秋;夏季和秋季沉积物以释放为主,春季和冬季则以吸附为主;铁/铝磷是沉积物"源"、"汇"转化过程中较活跃的磷组分;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效率和平衡吸附量为春季最小,秋季最大;温度和沉积物磷含量对DIP吸附/解吸平衡浓度都有影响,吸附/解吸平衡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沉积物磷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708.
通过对沙头角湾海域底泥厚度的监测,了解沙头角湾底泥分布状况,结合底质污染的污染程度,对需要清理的淤泥进行标识.  相似文献   
709.
Organic carbon (OC), total nitrogen (TN), and 210Pb in core sediment were measured to quantify the burial of organic carbon 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allochthonous and autochthonous contributions during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in Jiaozhou Bay, North China. The core sediment was dated using 210Pb chronology, which is the most promising method for estimation of sedimentation rate on a time scale of 100–150 years. The variation of the burial flux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stages: (1) relatively steady before 1980s; (2) increasing rapidly from the 1980s to a peak in the 1990s, and (3) decreasing from the 1990s to the present. The chang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mount of solid waste and sewage emptied into the bay. The OC:TN ratio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source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Jiaozhou Bay sediment. In the inner bay and bay mouth, the organic carbon was the main contributor from terrestrial sources, whereas only about half of organic carbon was contributed from terrestrial source in the outer bay. In the inner bay, the terrestrial source of organic carbon showed a steady change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range of 69%–77% before 1990 to 93% in 2000, and then decreased from 2000 because of the decrease in the terrestrial input. In the bay mouth, the percentage of organic carbon from land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 with 94% in 1994. In the outer bay, the sediment source maintained steady for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相似文献   
710.
桑沟湾总溶解态无机砷的分布与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桑沟湾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总溶解态无机砷(TDIAs=[As3 ] [As3 ])进行了测定.TDIAs的浓度4月和7月较低,分别为9.3±1.6 nmol/L,8.3±2.2 nmol/L;而11月和1月浓度较高,分别为18.5±0.6 nmol/L,17.9±2.0 nmol/L.4到7月,湾内海带等生长旺盛,湾内水交换能力较差,湾内TDIAs浓度较低;秋季海带收获后和冬季海带苗刚人海且生长缓慢,湾内水交换能力比4月和7月高,此时海湾内TDIAs浓度也较高.TDIAs在桑沟湾的分布和季节变化受湾内海带、贝类养殖和水文环境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