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1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401篇
安全科学   178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92篇
综合类   1568篇
基础理论   359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79篇
社会与环境   404篇
灾害及防治   104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91.
分析了江汉平原2009年易于钉螺孳生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滩地、河渠和水田)比例与钉螺密度的关系。首先,在ERDAS9.2和ENVI4.7软件中对江汉平原2009年的Landsat5TM遥感影像进行了预处理。在已有的多期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借助eCognition软件利用向量相似度指标来提取土地利用变化区域,结合目视解译经验并运用遥感指标通过建立规则集对变化区域进行分类,将变化区域的分类结果更新2000年数据,得到了该区域200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接下来,整理了江汉平原2009年螺情资料并计算出村级钉螺平均密度,绘制了2009年钉螺分布图。将绘制的钉螺分布图与土地利用分类图叠置分析,并结合收集的螺情数据确定了钉螺易于孳生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滩地、河渠和水田。最后,将钉螺密度与这3种土地利用比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钉螺密度与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模型精度为R2=0857。该结论对通过遥感影像来估算钉螺密度具有指导意义,另外也可以为湖北省提出合理用地和灭螺并重的土地利用模式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2.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认识和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各种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和对各类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进行修正的基础上,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敏感性指数和价值变率模型,对各类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服务价值、土地利用变化对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省土地利用以林地和牧草地为主,1996~2006年耕地、未利用土地、牧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园地面积呈增加趋势;(2)1996~2006年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6年的7 214588×108元上升到2006年的7 305018×108元,增加90431×108元,园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增加,而农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则继续减少;(3)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区域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西部高山高原区和盆周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较大,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丘陵区所提供的较少;(4)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价值变率反映林地面积的变化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3.
巢湖嬗变     
《绿色视野》2012,(11):17-19
今年国庆前,一位外地客商慕名前来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咨询投资事宜,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如今该镇土地利用指标的口子已被合肥市"扎紧"了,只好失望而归。"长临河镇位于肥东南部,濒临巢湖,为了巢湖生态修复,现在长临河的每一寸土地都要市里批,长临河镇、肥东县都没有审批权。"长临河镇党委副书记张昌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从小喝着巢湖水长大,对巢  相似文献   
194.
分别应用高差、地表面积与投影面积的比值作为指标来衡量贵州省的地形起伏度,并基于此来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地形起伏对贵州省土地利用的控制性较强,各种用地不能形成规模,彼此交叉分布,空间上垂直分异明显;受地形起伏影响,贵州省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结构混乱,土地利用困难、利用率低,土地整理工作难度大。  相似文献   
195.
介绍了目前MBR的主要类型、膜污染情况、膜清洗方式以及MBR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和工程实例,对MBR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6.
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质检流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明  杨永顺 《青海环境》2010,20(2):72-75,85
文章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入库质检的现实要求出发,重点讨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建立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精度评价的业务流程,可较好的满足本部门所生产数据入库质量检查与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科学阐述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变化规律、驱动力等,有助于规范人类行为、协调人地关系,从而为更好的进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1995、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为基础,以退田还湖工程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洞庭湖区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初步阐述了退田还湖工程这一重要的生态恢复工程对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退田还湖工程促进了耕地向湿地的转化,使移民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土地利用结构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最后,指出对于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各级政府一定要起到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包括要从战略上予以规范、规划,积极引导人们的土地利用活动向着科学、和谐的方向发展,必要时还需要辅以行政、经济或法律措施,促进各种土地资源间的合理流转,以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为区域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8.
该文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研究世界遗产城市地区空间变迁:土地利用,在对国际上土地利用相关研究综述之后,概要介绍了世界遗产城市及其历史时期空间变迁;然后,从土地利用历史断面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近300年来各时期世界遗产城市地区的土地覆盖特征,以及从土地利用历史路径的角度出发,具体阐述世界遗产城市地区土地覆盖特征所形成的过程,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近300年世界遗产城市地区人口发展和土地开发在总量增加的同时也伴随了世界性的迁移,这一阶段世界遗产城市地区主导土地覆盖类型大部分都转变为农业或半农业,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20世纪当中;最后,文章初步比较了世界遗产城市地区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的空间变迁情况,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世界遗产城市地区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在这一阶段的土地利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前者更多是一种外延式增长,而后者更多是一种内生式增长,土地利用向农业和半农业的转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要比世界遗产城市地区早大概两个世纪.  相似文献   
199.
研究了分别以葡萄糖和乙酸钠为碳源时多点交替进水阶式A2/O(CMICAO)工艺氮磷的去除效果,以及在不同进水C/N比时各进水量分配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进水COD浓度下,乙酸钠比葡萄糖更适合作为碳源,更能提高脱氮除磷效率.以葡萄糖为碳源时,COD为200 mg/L、C/N比为5、缺氧池与厌氧池进水配比为1∶2时,出水COD、TN、氨氮和TP浓度分别为28.5、10.8、2.1和0.5 mg/L,均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若采用葡萄糖作为碳源,投加量以使进水C/N比为5~7.5为宜,外加碳源时缺氧池与厌氧池进水分配比可统一采用1∶1.  相似文献   
200.
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沙市南郊山地丘陵区为研究对象,选择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地、经济林地、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撂荒地、苗圃地、坡耕地)研究了城乡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组成主要集中在1~0.05 mm和<0.001 mm两个粒级范围内,土壤质地以重壤土和轻粘土为主。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减弱,土壤砂粒(1.0~0.05 mm)、土壤粉粒(0.05~0.01 mm)百分率逐渐下降,<0.01 mm的土壤物理性粘粒百分率增加。自然、半自然状态利用方式的林地(次生林地、经济林地、杉木人工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含水量普遍较高,土壤密度低于坡耕地、苗圃地、撂荒地、采伐迹地,而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及氮、磷、钾含量普遍高于坡耕地、苗圃地、撂荒地、采伐迹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