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13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94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涉及多方面因素,该文通过对丽江市生活垃圾填埋的历史与现状、填埋量、填埋场分布等状况的分析,用层次分析法对正在使用填埋场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了导致污染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对已污染填埋场的治理和未来填埋场的选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2.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脆弱生态地质环境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敏感性强,退化趋势显著,容易受到冲击和破坏。北方农牧交错带是生态地质环境灾害的多发区,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加剧、气候灾害频繁和地方病害严重等。脆弱生态地质环境的形成机制包括地球内动力机制和外动力机制。内动力机制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奠定了特殊的地貌格局和脆弱的地表物质基础;外动力机制包括东亚季风和人类活动。内外部机制共同作用将潜在的自然环境脆弱性转化为现实的严重生态地质环境灾害。  相似文献   
83.
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医学地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并且在人类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医学地质学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以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了医学地质学研究在地球化学性地方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并指出医学地质学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推动我国医学地质学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4.
对湖南谭子山重晶石矿地质环境开展实地调查,发现存在局部坍塌、小规模水土流失及废石堆影响周边植被生长等问题;分析该矿山现有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评价其生态修复效果,目前谭子山重晶石矿采取的地质环境修复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景观效果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该矿山地质环境的进一步修复提出基于现有地质环境修复工程的加固维护、...  相似文献   
85.
关于生态环境地质学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南,以人类生态学及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托,以可持续发展原理、现代人地关系思想及生态伦理学为科学技术观,从地质科学角度对“主态环境地质学”等术语的定义及生态环境地质调研的内容与任务进行了探讨。认为生态环境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具有客观实体性质的生态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学科。  相似文献   
86.
2300±30Ma(233~2288Ma)时,地质环境(沉积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发生了由地外因素引起的突变。灾变后,火山活动明显减弱,富氧大气圈形成,生物演化出现飞跃,气温骤降;进而引起一系列岩石、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变化,并在全球范围有明显的一致性。灾变是理想的地史分期界线,可作为太古宙与元古宙的分界。  相似文献   
87.
江西北部成矿地质环境与成矿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江西北部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东南沿海前陆推覆冲断带,与扬子、华夏古板块结合带叠加部位。有色金属矿床的形成、演化,具有“多次成矿叠加、燕山期最强”;“块、带”成矿分区,块体边缘深断裂带聚矿,沿前陆推覆冲断带“向洋”分带;走滑剪切、扭动与推覆构造复合控岩控矿;岩浆多层次造浆、多层次就位成矿;大型矿集区产布环境的偏在性等成矿特征。具有较大的矿产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88.
威远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红层丘陵区,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直接经济损失90.65万元。截至2006年5月,县域内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189处,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危岩)、潜在不稳定斜坡、采空塌陷和泥石流等[1]。地质灾害分布在高陡且节理较发育的边坡、有软弱层分布的地层、海拔高程在320~700 m的低山、深中丘区、威远背斜南东翼,及人类工程活动如矿山开采、公路建设较频繁的地段。灾害规模小,险情小,危害程度为轻到中等[2],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5-9月份的暴雨期。针对县域内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形成特征,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避险搬迁、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3],共确定62处受灾害威胁需避险搬迁的农户183户计710人,灾害点治理13处、监测预警114处。  相似文献   
89.
在分析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的土地石漠化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基础上 ,探讨了土地石漠化内、外动力驱动机制。认为地质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由此产生的较大地表切割度和地形坡度 ,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潜能 ;古环境演化为喀斯特石漠化提供了广泛分布的碳酸盐物质。温暖潮湿的季风气候为喀斯特地貌的强烈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溶蚀条件 ,超载的社会经济压力则是导致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最重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90.
大型水电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损益经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水电工程建设是社会基础性的大投资,具有发电、供水、防洪、航运及养殖等多种效益,但同时又对地质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本文从水电工程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建立了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就大型水电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损益的经济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