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46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352篇
基础理论   109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5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201.
202.
重金属-多氯联苯复合污染土壤同步洗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垃圾拆解区土壤具有重金属与有机物复合污染的特性,尤其以Cu、Pb、Cd和多氯联苯(PCBs)的复合污染较为突出。为了同步脱除土壤中重金属与PCBs,选用增溶物质:Tween 80、TX-100、SDBS、β-环糊精与螯合剂柠檬酸依次组合进行复合污染土壤淋洗实验,应用批量平衡震荡法研究它们对重金属(Cu、Pb、Cd)与PCBs(Aroclor 1254)的洗脱效果。通过比较洗脱效果、环境友好性等方面,得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 80与天然螯合剂柠檬酸2种淋洗剂复合最佳;进一步研究两者的淋洗先后顺序、浓度配比、洗脱时间及淋洗剂p H对污染土壤洗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ween 80和柠檬酸均为10 g/L、p H=6、淋洗时间12 h时淋洗效果达到最佳,对Cu、Pb、Cd及PCBs的洗脱率分别达到98.77%、55.92%、66.82%和58.01%。因此,利用Tween80和柠檬酸组合可同时有效去除土壤重金属和PCBs,是复合污染土壤淋洗修复的有效淋洗剂。  相似文献   
203.
SPE-GC-MS/MS法测定水源水中多种有机氯EDC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 18柱固相萃取(SPE)-三重四级杆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水中18种含有机氯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方法在0.500μg/L^1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4 ng/L^0.8 ng/L,空白水样的加标回收率为61.3%~108%,6次测定结果的RSD为3.8%~18.0%。将该方法用于饮用水源水监测,18种目标化合物的测定值为未检出~1.5 ng/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1.9%~109%,平行测定结果的RSD<15%。  相似文献   
204.
建立了用快速、简单、廉价、有效、可靠及安全(Qu ECh ERS)的方法净化、GC/ECD法测定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分析方法。目标化合物质量浓度在1.0~1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检出限为0.08~0.17μg/L。以沉积物标准样品SRM1944为研究对象,用Qu ECh ERS方法和传统方法进行提取比较,并用沉积物样品进行验证,回收率为87.8%~100.3%。方法快速、简单、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205.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中28种多氯联苯单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液液萃取-浓硫酸磺化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同时测定水中28种多氯联苯单体,必要时利用质谱选择离子监测模式定性,考察了萃取溶剂种类和体积及盐析效应对测定的影响,比较了硫酸磺化和弗罗里硅土柱对萃取液的净化效果。方法在1.00μg/L~47.6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当取样体积为200 mL时,方法检出限为0.001μg/L~0.002μg/L,基体加标回收率为95.8%~103%,相对标准偏差≤18.7%。  相似文献   
206.
SBSE-GC/MS法测定饮用水源水中7种多氯联苯单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搅拌棒吸收萃取(SBSE)-溶剂解吸-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饮用水源水中7种多氯联苯单体,优化了萃取和解吸条件。方法在5 ng/L~100 ng/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79),7种多氯联苯单体的检出限为0.8 ng/L~3.4 ng/L(100 mL水样SBSE萃取2 h),加标10 ng/L时实际水样回收率为93.0%~116%。  相似文献   
207.
采用GC/MS/MS技术对长江中游重庆至宜昌段22条支流和干流的47个表层水样进行分析.实验发现支流表层水样中PCB8、28、52和118是优势污染物,而干流表层水样中PCB8和28是优势污染物.ΣPCBs在支流和干流表层水样中的几何均值分别为20.71 ng.L-1和13.25 ng.L-1,ΣPCBs最高检出浓度61.79 ng.L-1出现在支流壤渡河,最低浓度3.77 ng.L-1出现在支流草塘河;85%的支流表层水样中ΣPCBs的浓度高于美国环境保护署制定的连续暴露基准浓度14 ng.L-1,但所有支流和干流水样中ΣPCBs的检出浓度都远低于国家饮用水标准限值500 ng.L-1;实验结果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值相比较,也显示该研究区域表层水中PCBs浓度处于较低水平,癌症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饮用支流和干流的水因摄入PCBs而带来的风险分别为2.07×10-7和1.33×10-7,说明研究区水样中因PCBs污染引起的癌症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208.
分析调查了中国部分海域海水中溶解态有机氯农药(OCPs,25种)和多氯联苯(PCBs,6种)的残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所有采样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OCPs和PCBs的污染,其中福建省福州平潭和莆田湄洲岛的OCPs污染较为严重,浓度分别达到1752.59和796.19 ng/L;而辽宁省的大连老虎滩OCPs污染较轻,浓度为53.63 ng/L。各采样点海域海水中HCHs污染程度一般高于DDTs,HCHs主要以早期残留为主;根据DDT/DDTs的比值推测,在福州平潭、莆田湄洲岛和珠海淇澳岛水体显示有新的DDT输入。在各海域水体中溶解态PCBs的浓度为33.55~474.92 ng/L,均超过了美国环保局规定的海水浓度限值。因此目前我国沿海海域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污染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209.
废旧电容器封存点土壤中的PCBs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某废旧电容器封存点为例,研究了废旧电容器封存点土壤中PCBs的污染特征以及类二英类PCBs的毒性风险,并应用健康风险模型评估了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方式下封存点土壤PCBs污染对人体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结果表明:封存点0~30 cm、30~100 cm及200~250 cm土壤中ΣPCBs平均浓度分别达到6.23、19.3和1 540 mg·kg-1,并以3~4氯代PCBs为主.毒性当量结果表明,封存点ΣWHO-TEQ最高达到457μg·kg-1,具有较高的毒性风险,其中PCB126是封存点土壤中总TEQ的主要贡献者.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在居民用地方式下,多种暴露途径导致的儿童及成人的累积非致癌风险(0.927~1 760)几乎都超过可接受非致癌风险水平,其中儿童为最敏感受体.工业用地方式下,除表土以外,工人的累积非致癌风险均超过了可接受水平.居住和工业用地方式下土壤中PCBs的总致癌风险均超过了可接受风险水平(10-6~1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对于所有人群,经口暴露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都最大.  相似文献   
210.
多环芳烃(PAHs)和多氯联苯(PCBs)具有"三致"特性和生物累积效应,作为两类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考察了三亚河底泥沉积物中PAHs和PCBs的含量分布和污染状况,在对其进行空间污染分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来源解析,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和质量标准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总PAHs和总PCBs含量范围分别为265.00~6735.00 μg·kg-1和1.75~92.75 μg·kg-1,含量相对较高河段分别为西河上游和东河上游,与研究区域的工业分布和河流走势有较强的相关性.组成及来源解析表明,PAHs以低环芳烃为主,主要来源于石油燃烧污染;PCBs以七氯联苯和六氯联苯为主,主要来源于电容器中PCBs的迁移.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整体上三亚河沉积物中PAHs生物毒副作用不明显,生态风险较低,但个别采样点PAHs单体超标严重,对生物体暴露会产生严重威胁,需引起重视;PCBs生物毒性效应概率为10%~50%,偶尔会产生负面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