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428篇
安全科学   65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87篇
综合类   928篇
基础理论   208篇
污染及防治   129篇
评价与监测   43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81.
本文对土壤的松紧度进行了定量调查和分析,应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松紧度的关系,讨论了土壤侵蚀和人畜践踏对土壤松紧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2.
通过对新疆那拉提高寒草甸天然草地进行围栏(3、5、30 a)和自由放牧处理,探讨草地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由放牧制度下,由于干扰过于剧烈,草地已呈退化趋势,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均较低;在围栏草地中,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群落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加;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放牧草地围栏3 a草地围栏5 a草地围栏30 a草地。  相似文献   
383.
南通市区河流底泥营养物质污染特征及环境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通市区的学田河、南川河、法伦寺河、城山河及西山河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河流表层底泥中的有机质、总氮、氨氮、硝氮、总磷、无机磷及活性有机磷等营养物质指标,分析了污染最重的监测点的污染原因。此外,采用有机指数法、营养物质比值法进行了环境风险评价。得出各条河流底泥均为肥污染级,尤其污染最重的是西山河;各研究河流底泥的碳氮比都很高,说明其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周围环境;学田河和西山河底泥的氮磷比较高,说明它们的富营养化程度相对较高。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学田河、南川河、法伦寺河及城山河底泥中有机质与总氮及南川河有机质与总磷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384.
天然锰砂去除水中的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锰砂是一种廉价、高效的水处理用材料,但尚未用于水中砷的去除。实验研究了反应时间、砷形态、初始砷浓度、温度、溶液初始pH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锰砂对As(Ⅲ)的吸附能力大于As(Ⅴ)。25℃时,固液比为10 g/L的条件下,天然锰砂对初始浓度为5.0 mg/L的砷溶液吸附过程经72 h基本达到平衡,平衡时对As(Ⅲ)和As(Ⅴ)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5%和85.9%。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假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相比之下,假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程度更高。对As(Ⅲ)和As(Ⅴ),45℃时的吸附量均大于25℃时。不同温度下,天然锰砂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在溶液初始pH为3~10范围内,锰砂对砷的吸附能力受pH的影响较小。实验结果表明,天然锰砂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潜力的除砷材料。  相似文献   
385.
模拟成藏填埋垃圾有机质稳定化与产气的阶段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人工构建模拟生物气藏的大型模拟生物反应器,研究模拟成藏填埋城市生活垃圾有机质厌氧降解及生物气化规律及其机理。结果表明,自然温度条件下,模拟填埋垃圾有机质降解和生物气化具有明显阶段性,与pH、ORP、温度等指标的阶段性变化存在相关性。产气阶段最佳条件包括:最适温度范围为31.0~36.0℃;最适pH范围为5.47~6.75,pH中性条件下产甲烷速率最高;ORP最适范围为-428~-541 mV,产甲烷高峰期ORP值为-519 mV,低于前人关于甲烷菌最适ORP的界定范围。每千克挥发性固体总生物气和甲烷产量分别为128.5 L和77.7 L,生物气和甲烷最大产气量分别为118.0 L/d和82.0 L/d,甲烷最大浓度为70.4%,产气高峰期与甲烷浓度高峰期同时出现。模拟成藏填埋垃圾有机质的稳定化过程具有明显的可诱导特征,关键因子的优化对有机质的降解及生物气化产生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86.
不同密度沉水植物腐解过程中水体DOM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白洋淀淀区的泥、水以及晒干的优势沉水植物金鱼藻、轮藻为研究对象,设置6个密度梯度模拟实验,分别于实验进行的50 d和100 d采集水样,运用紫外和荧光光谱技术研究沉水植物腐解阶段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变化。结果显示,同步荧光光谱中,类蛋白峰荧光强度的变化不具规律性,类腐殖质峰荧光强度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I2/I1的值随着密度的增加或时间的推移均逐渐增大;三维荧光光谱中,随着密度的增加,类富里酸荧光峰A和C的强度逐渐增加,而类色氨酸荧光峰T1的强度变化不大,腐解植物的密度大于3 kg/m3时各组均产生了类海洋腐殖质荧光峰B且强度随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强,C峰的强度与水样中的COD和TP呈显著正相关;紫外光谱测定中,A253/A203的值随着密度的增加或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水体中的芳香族化合物也增多。  相似文献   
387.
天然沸石同步去除水中氨氮和磷酸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浙江缙云产天然沸石对溶液中氨氮和磷酸盐的同步去除能力及机制,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对溶液中氨氮的吸附过程较好地满足拟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和Dubinin-Radushkevich等温吸附模型。天然沸石对磷酸盐的去除能力随溶液中初始氨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溶液pH由7.0增加到9.0时,天然沸石对氨氮的吸附能力随之增加,而当pH由9.0增加到10时,天然沸石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则下降。当溶液pH低于7.5时,天然沸石对溶液中的磷酸盐无去除能力,当溶液pH位于7.5~9.0时,天然沸石对磷酸盐的去除能力随pH的增加急剧增加,当溶液pH大于9.0时,天然沸石对磷酸盐的去除能力随pH的增加则呈下降趋势。天然沸石对溶液中氨氮和磷酸盐的同步去除过程是自发进行、吸热及熵增加的过程。天然沸石对溶液中氨氮的吸附机制为离子交换,对磷酸盐的去除机制则为化学沉淀作用。  相似文献   
388.
以酸处理脱铝后信阳天然斜发沸石为载体,硫酸钛、钛酸正丁酯和四氯化钛为钛源,分别采用浸渍法和气相法制备出钛掺杂沸石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了沸石酸处理及钛取代前后结构。结果表明,80℃下,4 mol/L盐酸处理10 h后沸石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仍保持Al-O-Si骨架结构。红外光谱结果证明Ti4+与沸石形成稳定的Ti-O-Si键。在以300 W紫外灯为光源进行罗丹明B脱色反应,考察了含钛沸石的光催化活性。初始浓度为80 mg/L,光照1.5 h后罗丹明B的去除率为98.18%。  相似文献   
389.
采用天然斜发沸石颗粒,进行了沸石吸附水溶液中NH4^+的动态吸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沸石颗粒粒径、沸石床高度、上升流速、进水氨氮浓度、进水水质等因素对沸石颗粒吸附NH4^+有着明显的影响,在工程实践应用时,要根据动态吸附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设计及运行参数。离子交换机理研究表明,Na^+首先被交换出来,随着反应进行,Ca^2+浓度逐渐增加,两者成为离子交换的主要对象。对于人工氨氮配水,整个运行期间金属阳离子液相增加量明显大于NH4^+去除量,这与金属阳离子在固液两相间的再分配作用有关;对于厌氧工艺出水,在吸附初期,NH4^+去除量大于金属阳离子液相增加量,随着反应进行,两者逐渐持平。  相似文献   
390.
天然沸石颗粒对NH4+动态吸附过程中的离子交换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天然斜发沸石颗粒,进行了沸石吸附水溶液中NH4+的动态吸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沸石颗粒粒径、沸石床高度、上升流速、进水氨氮浓度、进水水质等因素对沸石颗粒吸附NH4+有着明显的影响,在工程实践应用时,要根据动态吸附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设计及运行参数.离子交换机理研究表明,Na+首先被交换出来,随着反应进行,Ca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