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168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通过定位监测和样品跟踪采集,在旱季对喀斯特小流域连续20天无前期降雨的一场暴雨(累计降雨量64mm)水文水化学过程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降雨事件(8.5mm)未能引起溪流水位、电导率及温度的明显变化,而当累计降雨量达到35.5mm后溪流水开始响应。此后,溪流水文水化学参数对降雨快速响应,除硝态氮外,电导率(EC)、δ18 O、Ca2+迅速降至最低值,雨水稀释作用对其水化学变化起主要作用。通过对溪流新旧水比例进行划分发现,降雨前期和后期,溪流以旧水补给为主,而在水位快速上涨阶段,新水比例达到34%左右。两次降雨过程中,在溪流水水位升高的情况下,水体中硝态氮浓度仍然表现出高于雨前浓度的趋势。该研究为该区旱季小流域水资源利用和污染物防治方面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以印江流域水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夏季和冬季采集印江河主干与支流表层水样品,测定并分析其基本物理化学参数、主量离子浓度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_(DIC)),结合流域内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强度与方式等生态环境条件,对表层水体中DIC的来源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印江河流域表层水p H值呈中性到碱性,水化学组成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的控制,阳离子主要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主要以HCO-3为主,而且主量离子在冬夏季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印江河流域干、支流水体DIC和主量离子含量向下游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并随季节呈现夏低冬高的变化趋势,可能与研究区水体上游土地利用强度低而下游存在大量的农耕用地以及当地冬夏季降雨量差异有关。相比之下,印江河流域干流水体δ~(13)C_(DIC)均值为-10.39‰、支流水体δ~(13)C_(DIC)均值为-8.29‰,差异相对显著,反映了作为源头支流水体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影响,支流汇入干流水体过程周边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方式多样,影响较为明显。而且该流域干、支流水体δ~(13)C_(DIC)的季节性差异显著,支流水体DIC主要由于水-岩交换在冬季更加富集13C,而干流水体DIC则主要由于生物量效应在夏季相对富集13C,极有可能与当地土地利用强度和方式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3.
赵永志  石雷 《山东环境》1999,(2):13-13,30
白马河发源于山东省郯城县李庄镇与沙墩镇交界的吴莫疃一带,流经郯城县十个乡镇,进入江苏省邳州市境内,最后注入沂河。白马河在郯城县境内长约50公里,流域面积400平方公里,是一条集防洪、排涝、灌溉、养殖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河道。1白马河污染的历史沿革198...  相似文献   
24.
为分析漓江中上游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选取相对独立的两个小流域,即漓江中游的会仙试区和漓江上游的金龟河试区,对比分析两个试区土壤和底泥的pH、有机质、总氮、总磷4个指标。结果表明:1)漓江中上游两个小流域土壤和底泥氮、磷含量无显著差异;2)会仙试区土壤氮、磷平均含量分别为1.9,0.76 g/kg,金龟河试区土壤的氮、磷平均含量分别为2.54,0.52 g/kg,均处于较高水平,氮、磷易流失从而造成水体污染,存在一定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25.
保持水土资源,维持水土平衡,是控制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任务。小流域营养状况分析研究为制定环境保护对策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本文是以位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的坞泥河为研究对像,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研究山区小流域营养状况,同时提出科学的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6.
27.
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治理与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等级分布,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及危害,指出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阐明小流域水土流失的规律性,以及根据小流域3个地貌单元类型按“三条带”模式进行综合治理:山顶林草防治、山腰经济林带整治、山脚坡改梯治理的技术措施,着重论述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地保水保土保肥,在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等高种植、坡改梯、封山育林雨强明显小于坡耕地,起始产流时间延迟,径流量减少近2/3,土壤侵蚀量明显比坡耕地少得多。土壤侵蚀携带养分,坡耕地损失量最大,等高种植全氮、全磷的损失量最小;坡改梯有机质、有效氮、速效钾流失量较少,说明坡改梯的保肥效果优于等高种植。林草植被对改善生态系统的环境效应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功能,为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农业可持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8.
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的直接上位指导性规划,基于小流域尺度的生态修复分区研究可以为黄土高原地区县域生态修复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以汾河上游为例,首先,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地形特征的方法确定了89个小流域单元,进而定量评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食物供给四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识别区域主导生态功能,据此划定5个生态功能分区;然后,以生态功能分区内生态群落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生态群落的生态功能统计比较,划分12个生态修复分区;最后,将小流域合并得到沟域生态系统单元,进而划分了25个生态修复工程分区统筹后期工程项目实施,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本文提出新的生态修复分区思路,以期为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29.
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就太平沟小流域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系统分析,绘制了SD模型流程图,编制了SD模型程序,经微机模拟仿真,确定了“综合型”发展为该流域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为该类型区小而域经济建设及两高一优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