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58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544篇
基础理论   156篇
污染及防治   96篇
评价与监测   43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藻菌混合固定化及其对污水的净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将铜绿微囊藻和细菌在相同条件下共同培养,探索藻菌共生体系的最佳生长条件。然后将铜绿微囊藻和细菌混合固定化,比较混合固定和单独固定对污水中NH3-N和PO4^3--P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固定化混合藻菌体系对污水中NH3—N和PO4^3--P的去除效率明显高于单独固定化体系,并且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对污水中NH3—N和PO4^3--P的去除效率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92.
微囊藻毒素-LR完全抗原的设计及制备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偶联位点、偶联剂、载体蛋白和偶联步骤等分析出发,设计了微囊藻毒素-LR (Microcystin-LR ,MC-LR)完全抗原的制备方法.在半抗原分子第7位氨基酸分子上引进1个自由的氨基;再用戊二醛2步法将此中间产物(H2N-etMC-LR)分别与BSA和OVA偶联.中间产物和偶联产物分别经固相萃取和透析纯化后,经SDS凝胶电泳、紫外扫描及生物质谱技术鉴定,结果表明MC-LR与BSA的平均偶联比能达到5以上,满足了进一步免疫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3.
微囊藻毒素在超声场中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功率超声对有毒蓝藻的主要次级代谢物藻毒素的降解作用,以及超声参数等条件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在超声场中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实验条件下,频率为150 kHz的超声对藻毒素的降解效果最好,其功率为40 W时,作用20 min后藻毒素的降解率可达到70%以上.同时紫外光辐照可以有效地强化超声对藻毒素的降解.  相似文献   
194.
淀山湖水质富营养化和微囊藻毒素污染水平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研究淀山湖不同季节水体中总磷(TP)、总氮(TN)、pH、水温、透明度(SD)、叶绿素a(Chl-a)含量和优势藻种等富营养化相关指标;在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光照、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微囊藻毒素LR(MC-LR)产生的影响;研究藻细胞密度和微囊藻毒素LR浓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淀山湖水质已呈富营养化状态,春末和夏季水质和水文条件适合藻类生长.湖水TN和TP年平均值分别达1.93mg/L和0.18mg/L,TN和TP的年超标率达93.5%和92.2%.TP的高峰期比施肥的高峰期延迟出现约一个月,说明沿湖农业对富营养化指标的影响较大.淀山湖常年生长的藻类分别是蓝绿藻、硅藻、隐藻和裸藻等,夏季水华中可见污染指示藻如微囊藻、鱼腥藻和针杆藻等产毒藻.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在25℃和3000lx时生长最快,但产毒量却分别在20℃和5000lx时达到最大值;合适其生长和产毒的氮、磷浓度分别为650μmol/L和6.5μmol/L.现场和实验室条件下,均发现磷为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微囊藻毒素-LR浓度与藻细胞密度或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可以用藻细胞密度来估算水中毒素的浓度.  相似文献   
195.
微囊藻毒素LR对BRL-3A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蛋白印迹法研究了微囊藻毒素LR(MCLR)暴露时大鼠BRL-3A细胞p53、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p53和Bax表达均明显升高.除了10nmol/L LR暴露1h实验组外,其它实验组Bcl-2表达均下降.在低浓度组(10nmol/L),随暴露时间的延长,p53和Bax表达逐渐升高,Bcl-2表达逐渐下降,而在中浓度(100nmol/L)和高浓度组(1000nmol/L),蛋白表达与暴露时间的一致性没有低浓度组(10nmol/L)明显.表明p53、Bcl-2和Bax在MCLR诱导的细胞凋亡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6.
通过设置8/16、12/12、16/8不同光暗比,分析了附生细菌存在下不同光照时间对铜绿微囊藻(M 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及其与附生假单胞菌(Pseudom onassp.)磷代谢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时间越长,铜绿微囊藻生长越快,16 h光照下的比增长速率为8 h光照下的1.6倍。铜绿微囊藻的快速生长促进了附生细菌中磷的释放;藻细胞增殖越快,附生细菌释放的磷越多。铜绿微囊藻对数生长期末,8、12、16 h光照下附生细菌磷含量分别降至对数生长初期的87.8%、78.6%和64.9%。铜绿微囊藻对附生细菌磷释放的促进作用是由藻细胞生长对磷的消耗再吸收导致的。  相似文献   
197.
一、吃饭不宜过饱.过饱会使胃蠕动缓慢,消化液分泌不足,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且在大肠里腐烂产生毒素,导致消化功能障碍,加快人体衰老.在夜长昼短的冬季,吃饭过饱还会直接导致身体发胖.  相似文献   
198.
蓝绿藻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蓝绿藻在水中易形成水花,危害人群健康,各国学者对蓝绿藻进行过大量的生态不研究,近20年来的研究表明,蓝绿藻的生长和产毒,受光照、温度、氮磷、微量元素、溶解氧、叶绿素含量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蓝绿藻生长及产毒水平的波动,也造成了水体中优势藻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9.
程海微囊藻毒素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云南程海湖获得的“水华”藻类样品中分离得到具有肝毒性的微囊藻毒素,用NMR,MS等多种结构分析手段鉴定,证明主毒素是一种环状七肽,含有Adda,β-Masp,Mdha和Glu各一分子以及2个Arg残基。相对分子质量1038即为Microcystin-RR。进一步利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测定发现此毒素有两部分,它们是同分异构体,区别仅在于Adda上的2个双键的构型差异。  相似文献   
200.
滇池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义敏 《云南环境科学》2000,19(Z1):117-119
研究发现滇池藻类以蓝藻为主 ,其数量在一年中的 4月最低 ,6月开始上升 ,在 8-1 0月达到最高。通过对藻类和滤液的不同浓度洗脱液的分析 ,在藻类和水体中都检出毒素峰 ,且集中在 50 %、60 %、 80 %的甲醇洗脱液中。藻毒素主要是MC -LR型 ,水体中的藻毒素来源于藻类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