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44篇
  免费   1101篇
  国内免费   1255篇
安全科学   889篇
废物处理   257篇
环保管理   1731篇
综合类   6266篇
基础理论   434篇
污染及防治   508篇
评价与监测   428篇
社会与环境   144篇
灾害及防治   343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326篇
  2022年   329篇
  2021年   489篇
  2020年   380篇
  2019年   379篇
  2018年   305篇
  2017年   319篇
  2016年   371篇
  2015年   404篇
  2014年   752篇
  2013年   491篇
  2012年   602篇
  2011年   550篇
  2010年   438篇
  2009年   418篇
  2008年   494篇
  2007年   513篇
  2006年   387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265篇
  2003年   317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275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97篇
  1998年   178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7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31.
论总量控制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总量控制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山东省环保局张晓东最近国务院已决定“九五”期间在全国对环境危害较大的12种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这是基本控制我国环境恶化加剧趋势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我国“九五”环境目标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但是应当指出,“九五”期间全国实行排污总...  相似文献   
232.
233.
用煤矸石制取水玻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用煤矸石制取水玻璃的可行性,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反应温度、NaOH浓度、渣样粒度等因素对制取过程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234.
本文通过分析燃料油对汽车排放废气的影响,结合我国对燃料油品质的要求,针对公司实际情况.提出要充分发挥现有生产燃料油装置优势,寻求简洁途径来提高燃料油品质.以适应日益严格的燃料油品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235.
基于环境的交通网络流分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车辆尾气排放的观察 ,建立了一个基于环境的固定需求用户均衡网络流分配模型。并用EXCEL求解了一具体算例。运用模型可以在满足交通需求的情况下 ,使车辆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36.
237.
通过定期向受污染底泥中注入生物促生剂进行底泥修复的试验,监测上覆水体的水质指标,并观察表层底泥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将生物促生剂直接注射到底泥中能很好地刺激底泥中原有异养菌的生长,并对反硫化细菌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在为期60d的试验中,异氧菌数量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由105个·g-1(以干泥计)提高到106个·g-1(以干泥计);反硫化细菌数量则大大减少,由试验初始阶段的120000个·g-1(以干泥计)到试验结束后的小于2000个·g-1(以干泥计).但是,上覆水中的氮、磷、CODCr等指标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38.
印染废水是一种有机物含量高、色度深、生化性差、难降解的工业废水,采用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很难达到排放标准,对新型、高效的处理工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新型水处理技术,具有传统废水处理工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后的印染废水,甚至达到了回用水标准,在此基础上对现在研究较多的膜生物反应器的改进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还有待解决的问题,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39.
对气动絮凝动力学机理进行进一步探讨,并在设定的絮凝条件下,进行试验室小试,分析气动絮凝对浊度、COD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和提高溶解氧的意义,并简单比较了其气动絮凝与机械絮凝的差异。通过机理探讨和试验效果分析,展望气动絮凝方式进行污水强化一级处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40.
用生物促生剂修复受污染底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科学导刊》2007,26(6):49-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