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2篇 |
免费 | 228篇 |
国内免费 | 30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2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200篇 |
综合类 | 1458篇 |
基础理论 | 175篇 |
污染及防治 | 102篇 |
评价与监测 | 128篇 |
社会与环境 | 139篇 |
灾害及防治 | 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4篇 |
2023年 | 97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103篇 |
2020年 | 93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125篇 |
2013年 | 87篇 |
2012年 | 94篇 |
2011年 | 106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113篇 |
2008年 | 97篇 |
2007年 | 86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58篇 |
2004年 | 56篇 |
2003年 | 62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近50a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收支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之一,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尚不清楚。论文以西北干旱区流域绿洲水土开发的典范--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Bookkeeping模型,利用多期土地覆被类型图、植被和土壤碳密度历史文献及实地调查资料,开展玛纳斯河流域近50 a荒漠转变为绿洲农田和农田弃耕两种主要土地覆被变化对碳收支的影响研究。玛纳斯河流域的垦殖活动有利于碳储量的增加,在1962-2008年的46 a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流域植被碳储量增加6.34×105 t,土壤碳储量增加3.14×106 t,总碳储量增加3.77×106 t。受土地覆被变化面积和转换类型碳密度差异的影响,不同土地覆被类型转换对碳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荒漠草地、裸地开垦为耕地均引起植被和土壤碳储量显著增加;林地开垦为耕地引起植被碳储量减少,土壤碳储量增加,总碳储量减少;而耕地弃耕通常会导致流域碳储量减少。 相似文献
612.
<正>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理面积约10.72万千米2。截至2019年年末,江苏省常住人口为8070万人,是中国人口密度第一大省。同时,江苏省地处长江经济带,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202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为10.27万亿元,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大关。这样一个经济大省,其生态环境工作并没有放松,在首轮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江苏省还获得了优秀等次。随着"十三五"圆满收官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新发展阶段已然起程。 相似文献
613.
614.
为准确测定不同磷形态含量,准确评估多泥沙河流中的生态环境风险,从不同磷形态研究意义和分析方法入手,对多泥沙河流磷形态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科学开展河流健康研究的建议:完善分析方法标准体系,建立磷形态动态平衡概念模型,提高磷形态与污染治理对策的关联性,为实现河流精准治污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15.
2006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简称国控网)实际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其中,河流断面593个,湖库点位152个),Ⅰ~Ⅲ类,Ⅳ、Ⅴ类,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石油类等.与上年相比,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16.
以1986~2003年呼和浩特市河流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选取高锰酸盐指数(CODM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等指标,运用水质综合指数法,探究呼和浩特市地表水环境水污染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地表水环境水质状况整体虽然有所改善,但污染依然严重;生活污染源、环保治理等已成为影响呼和浩特市地表水环境演化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617.
对黄河(过境)、大黑河水系及浑河水系十年水质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其变化趋势,并针对各河流污染断面提出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18.
619.
620.
农村河流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因其存在公共物品属性以及治理的复杂性,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依托协同治理理论,构建SFIC模型为分析框架,基于南通市X镇生态河建设项目的个案,在深度探析其在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协同过程及协同效果等方面治理困境的基础上,从构建激励机制、催化作用、保障体系、沟通交流平台和监督评估体系多角度提出完善之策,以期改善农村水环境,实现农村河流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