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5篇
  免费   391篇
  国内免费   1213篇
安全科学   148篇
废物处理   99篇
环保管理   241篇
综合类   2911篇
基础理论   579篇
污染及防治   247篇
评价与监测   146篇
社会与环境   219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58篇
  2023年   375篇
  2022年   359篇
  2021年   333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95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1.
有机碳矿化过程可反映土壤CO2的释放强度,该文开展砒砂岩与沙复配土体的有机碳矿化研究,可为土体有机重构理论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该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选取砒砂岩与沙复配比分别为0∶1(CK)、1∶5(C1)、1∶2(C2)和1∶1(C3)的4个典型处理,采用碱液吸收法对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1、C2和C3处理间的有机碳含量无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各处理的有机碳矿化速率在整个培养期内符合对数函数关系(P0.01),可划分为1~11 d的快速下降阶段和11~30 d的稳步下降阶段。第11天的累积矿化量达到总矿化量的54.96%~74.44%。培养结束时,C1和C2处理的累积矿化量和潜在可矿化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低于C3处理,累积矿化率也以C1和C2处理最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常数较CK处理明显降低,滞留时间增加。综上,砒砂岩与沙体积比介于1∶5~1∶2之间时,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积累量,此时单位有机碳的矿化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12.
控制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近年来面临的重大任务。碳排放研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从碳排放测算、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行业碳排放研究三个方面对我国碳排放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主要成果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双碳”目标提出现阶段我国“以完善政策标准与加大政府扶持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发展、能源结构调整与新能源技术发展为核心,以探索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和增加碳汇及对居民低碳消费倾向的引导和培养为导向”的碳减排路径。  相似文献   
213.
冯颖  刘凡 《地球环境学报》2023,14(6):725-739
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探究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基于2000—2019年陕西省10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方向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双碳”目标约束下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子,并探讨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其他潜在因素。研究表明:陕西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总体有所提升,但各地市间存在地区差异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增长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农户生计保障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均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农业碳排放量以及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14.
本文测定了成都市街道地表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并利用 W 法检验其分布类型。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为正态分布;地表物粒径增大有机碳含量减小;4种土地利用类型区地表物中有机碳含量是交通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生活区.  相似文献   
215.
不同国家和地区碳市场的衔接,是国际气候治理的另一个可选路径。碳市场衔接的基本类型,可以划分为直接和间接衔接,前者可进一步细化为单边衔接、双边衔接、区域衔接、多边衔接和渐进式衔接。欧洲与北美地区是碳市场衔接实践的先行者,并开创了多种衔接模式相互结合的有效路径。在汲取碳市场衔接基本理论和域外国家地区实践的基础上,我国的碳市场衔接应采取三步走战略,即首先实现国家和地方试点的有效衔接,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整合区域碳市场,在掌握区域碳市场建设领导力的情形下,积极推动全球碳市场的形成,并提出我国自己的特色方案。  相似文献   
216.
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缺氧热解成生物碳,并进行了KOH改性,研究了其对富营养化模拟废水中NH_4~+-N、PO4_3~--P和COD的吸附,探索了KOH改性方式、热解温度、热解时间等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生物碳比表面积大小与热解温度和时间呈正相关,而其平均孔径情况则反之;KOH共热解方式不利于改善生物碳的理化性能;污泥600℃热解的生物碳对NH_4~+-N和PO_4~(3-)-P均呈正吸附;生物碳的KOH改性对NH_4~+-N吸附不利,但与KOH共热解时能很好吸附PO_4~(3-)-P;8种生物碳吸附COD在3 h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17.
该文采用岛津TOC-VCSH/TN分析仪与连续流动分析仪,分别运用高温催化燃烧法和湿化学氧化法测定已知质量浓度溶液、森林土壤零张力渗漏液、水浸提液和K2SO4浸提液样品中的溶解性有机碳(DOC)与溶解性总氮(DTN)含量。针对已知质量浓度DOC和DTN标准溶液,2种仪器测定结果平均值接近实际值,相对误差3%,相对标准偏差5%,显示基于上述2种方法仪器分析均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在测定不同未知样品中DTN含量时,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结果相当于总有机碳/总氮分析仪测定结果的1.06~1.23倍(R2≥0.98),且随着样品DTN浓度的增高此差异增大;两仪器测定土壤零张力渗漏液和土壤K2SO4浸提液DOC结果较接近,比值(总有机碳/总氮分析仪测定结果比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结果)为0.99~1.04(R2≥0.99),但是在测定土壤水浸提液DOC含量时,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结果仅相当于总有机碳/总氮分析仪的0.79倍(R2≥0.99)。上述结果显示,基于高温催化燃烧法和湿化学氧化法均能有效的分析环境液体样品中DOC和DTN含量,后者更适用于大批样品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218.
铁碳微电解是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为了研究猪场沼液中氨氮的去除,将铁碳微电解技术应用于预处理难降解的厌氧沼液中的氨氮。经预先浸泡处理后的铁碳已达到吸附饱和,以此铁碳材料,分别采用了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用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试氨氮的浓度。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铁碳微电解法影响氨氮去除的因素,选取pH值、反应时间、铁碳比为正交试验因素,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当温度为(20±1)℃,铁碳比为1∶1,pH值为3,反应时间为60 min时去除氨氮的效果最好,去除率为34.01%。铁碳微电解法预处理猪场沼液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19.
对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采用铁碳微电解法进行预处理,探讨了p H值、反应时间及气液比对COD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 H值为3、反应时间120 min、气液比10∶1时,COD、TN的去除率分别为79.6%,56.4%;NH3-N由进水的70.9 mg/L上升为77.0 mg/L;预处理效果较好。但是由于铁碳微电解对盐度没有去除效果,影响后续反应进行。如何经济有效地降低含盐量成为今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20.
以名山河流域老冲积黄壤无机纳米微粒为对象,从纳米尺度分析钙的吸附解吸机制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并采用等温吸附法和静态解吸法,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钙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吸附解吸量均随钙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在低质量浓度范围内吸附量增加较快,在高质量浓度范围内增加趋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钙的吸附能力从高到低为水田(2 580.69 mg/kg)、茶园(2 452.30 mg/kg)、旱地(1 935.10mg/ks)、林地(1 867.36mg/kg)、果园(1 520.65 mg/kg),土壤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解吸率从大到小为果园、林地、旱地、茶园、水田,且解吸率随外加钙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大;2)去除土壤组分(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后,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吸附量及解吸量均有所增加,5种土地利用方式吸附增加量从大到小为水田、旱地、茶园、林地、果园;3)去除土壤组分前后,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等温吸附均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最佳,相关系数在0.954 5~0.989 0,达到极显著水平,Langmuir方程与Temkin方程拟合效果不佳.研究表明,钙离子以非专性吸附为主,专性吸附为辅,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的存在会阻碍土壤对钙的吸附及解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