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6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54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52.
纳米铁协同超声降解氯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53.
分离出 2株以 2 -氯苯甲酸为唯一碳源的细菌W1和W2 ,这 2株菌对 2 -氯苯甲酸的降解均表现为一级动力学反应。W1降解酶系为诱导酶 ,对 2 -氯苯甲酸的降解动力学常数为 -0 .1 34h- 1;W2降解酶系为非诱导酶 ,对 2 -氯苯甲酸的降解动力学常数为 -0 .0 388h- 1。W1还能够降解 4 -氯苯甲酸、苯、甲苯和邻苯二酚 ,但不能降解 3-氯苯甲酸、2 ,4 -二氯苯甲酸、乙苯、丙苯和萘。W1菌体质粒和染色体提取实验表明 ,其降解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54.
三氯苯生产残渣中PCDDS和PCDFS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采用HPLC和GC/MS,对我国采用热解六六六法生产三氯苯的废物中PCDDs和PCDFs进行了分析.残渣溶于苯,样品液转移至装有碱性Al_2O_3并已用正己烷顶淋洗过的层板柱中,依次用3%,50%(V/V)二氯甲烷之己烷液淋洗.PCDDDs和PCDFs于50%二氯甲烷液中流出,收集并浓缩后用HPLC法测定其中的OCDD和OCDF,用GC/MS法测定其余的PCDDs和PCDFs。样品中检出了四至八氯取代的CDDs和五至八氯取代的CDFs,其量约占样品重量的10%,含量之高实属少见.基于条件的限制,未能对剧毒的2,3,7,8-TCDD进行单独测定.  相似文献   
55.
高铁氧化去除饮用水中邻氯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自制的固体高铁酸钾作为氧化剂,研究高铁对水中微量邻氯苯酚的去除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水中邻氯苯酚的含量为4mg/L时,加入60mg/L的K2FeO4氧化处理10min,对邻氯苯酚的去除率可达99.3%。取得高铁酸钾对邻氯苯酚的最佳氧化去除效果的pH范围为9-10,高铁氧化邻氯苯酚近似的二级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56.
将硅酮母粒作为两相分配体系中的固态非水相(SNAP)来处理氯苯废气,从细胞表面疏水性(CSH)、菌体表面胞外多聚物(EPS)和电子传递体系(ETS)来探究硅酮母粒的加入对微生物特性以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酮母粒在1 h内可捕集70%左右的氯苯,5次回收再利用的硅酮母粒在两相体系中对氯苯的去除率仍在99%以上;在较高的初始氯苯浓度下(10 mmol·L-1),两相体系中的ETS活性可达到112 mg·g-1·h-1,而在单相体系中未检测到ETS活性;两相体系中EPS量较于单相体系也有所提高,并且EPS中的蛋白质与多糖的比值是单相体系的2.34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CSH,使菌体更趋向于粘附在固/液界面,提高了传质效率;CSH总体上随硅酮母粒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且在20%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57.
刘翠英  蒋新  杨兴伦  宋洋 《环境科学》2010,31(5):1352-1358
采用温室盆栽实验,选择红壤性水稻土和乌栅土,分别设定对照及添加1%和2%有机肥的处理,评价水稻根系对土壤中六氯苯(HCB)及其主要降解产物五氯苯(PeCB)的吸收富集能力,并比较水稻根中富集的HCB或PeCB量与4种溶剂(体积比3/1的正己烷/丙酮、乙醇、正己烷、水)提取的土壤中HCB或PeCB量的相关性,以评价土壤中HCB和PeCB对水稻根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和乌栅土中,水稻根富集的HCB浓度平均分别为364.1和306.0ng/g,水稻根中PeCB浓度平均分别为12.7和28.7ng/g,主要原因是HCB在红壤性水稻土中的降解效率低于乌栅土.2种土壤中添加1%和2%的有机肥抑制HCB降解,因此降低水稻根中PeCB的浓度.水稻根中HCB和PeCB与4种溶剂提取的土壤中HCB和PeCB量的相关系数大小次序均为:乙醇正己烷/丙酮正己烷水,表明采用乙醇提取的土壤中HCB和PeCB量对评价其对水稻根生物有效性的效果最佳.4种溶剂中,仅乙醇提取的土壤中HCB与水稻根中HCB量呈显著正相关,而除水以外的其它3种溶剂提取的土壤中PeCB与水稻根中PeCB量均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提取溶剂,评价土壤中HCB和PeCB对水稻根的生物有效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8.
介质阻挡放电对氯苯的降解特性及其产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鉴于生物法对难生物降解性、低水溶性的VOCs去除效果不佳,因此开发高效的前处理技术来提高生物法的净化能力已成为新的热点.本实验以生物可降解性差的氯苯为目标污染物,以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DBD)为生物法的前处理技术,通过调节DBD反应器的工艺参数,研究其对氯苯的降解效果,考察了进气浓度、停留时间、湿度、峰值电压等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并对尾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DBD能有效去除氯苯废气,氯苯去除率随峰值电压的升高而增大;当电压≥12k V时,停留时间对氯苯的降解影响较小;65%~75%为氯苯降解的最佳湿度范围.通过产物分析,发现产物的种类和浓度随着放电电压的升高而增多增大,主要是以有机酸类和氯代烃为主.产物的水溶性较好;可生化性随着电压升高而增强;随电压升高,小球藻受到的生长抑制作用越来越小,当电压达到20k V时,反而有促进作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O3量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增多,并且在同一电压下臭氧产生量随着湿度的增大而增多.  相似文献   
59.
表面活性剂提高滤塔净化氯苯废气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吐温80(Tween80)、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3种表面活性剂对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的微生物静态培养结果表明,CTMAB对P.putida有显著抑制作用,SDS和Tween80在低浓度下对细菌的抑制较小,而当浓度在50 mg/L以上时,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在对表面活性剂筛选和确定最优添加浓度后,实验以活性炭纤维(activated carbon on fiber,ACOF)作为生物滴滤塔的填料,将Tween80、SDS加入喷淋液中,研究其对滴滤塔处理氯苯废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添加表面活性剂时滴滤塔需要7 d的启动时间,添加后大约需要4 d就可以看到明显的去除效果;而与SDS相比,添加Tween80能够使滤塔在相同时期内去除效果提高10%。在控制滴滤塔气体停留时间为109 s,氯苯气体入口浓度为3 000~5 000 mg/m3,体积负荷为145 g/(m3·h)时,未加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滴滤塔去除能力为120 g/(m3·h);添加后,SDS可使滴滤塔的去除能力升高到132 g/(m3·h),Tween80可将其提高到140 g/(m3·h)。  相似文献   
60.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 supported iron catalysts(Fe/OMC) were prepared by the incipient wetness impregnation method and investigated in Fenton-like degradation of 4-chlorophenol(4CP) in this work. XRD and TEM characterization showed that the iron oxides were well dispersed on the OMC support and grew bigger with the increasing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The catalyst prepared with a lower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showed higher decomposition efficiency towards 4CP and H2O2, but more metals were leach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operational parameters such as initial pH, H2O2 dosage,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6.1% of 4CP and 47.4% of TOC was removed after 270 min at 30°C, initial pH of 3 and 6.6 mmol/L H2O2. 88% of 4CP removal efficiency was retained after three successive runs, indicating Fe/OMC a stable catalyst for Fenton reaction. 4CP was degraded predominately by the attack of hydroxyl radical formed on the catalyst surface and in the bulk solution due to iron leaching. Based on the degradation intermediates detect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possible oxidation pathways were proposed during the 4CP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