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96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1.
汉江“水华”成因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是陕西、湖北两省沿岸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水源。随着沿岸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排污量不断增加,使汉江水质逐年下降,于近几年多次出现水华。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汉江水华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12.
围隔中水华控制实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我国很多湖泊和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显著表现之一是微囊藻(Microcystis)在湖泊生态系统中恶性生长,形成水华,使水体群落结构恶化,湖泊水产品产量降低,湖泊丧失旅游价值,尤其严重的是影响了自来水厂的正常运行。 许多学者对控制微囊藻的生长进行过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减少营养元素(主要是磷、氮进入湖泊的控制),对流域的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进行控制。这种方法耗资大,就我国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言,短期内还很难全面实行。生物控制方法有引入微囊藻致病微生物或引入捕食微囊藻的浮游动物和鱼类,但目前仅处在实验室阶段。在以供水为主要功能的水体中,用化学方法控制微囊藻生长是使用比较广泛的方法。近年来,人们虽然试验了一万余种有机化合物的杀藻作用,但最常用的化学除藻剂仍是硫酸铜。这些除  相似文献   
213.
不同光照强度下香溪河浮游植物演替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丰富三峡水库浮游植物演替机制,为三峡水库“潮汐式”调度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基于前期香溪河水华易发区现场监测结果,其水下光照强度变化范围为1 800~17 000 lx,据此开展不同梯度恒定光照条件下香溪河源水混合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室内控制试验.结果表明:①按照R*法则和关键光强假说,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光照为4 500 lx时,香溪河源水中混合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多样性最高.②CSR理论(Competitor-Stress Tolerator-Ruderals Theory)中的浮游植物环境适应机制及生长策略不能准确解释不同梯度恒定光照控制条件下浮游植物的演替规律.光照条件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演替方向的关键要素,而演替方向由群落发生演替时的光照条件与该群落中藻种关键光强的匹配程度决定.③香溪河源水中混合藻种的不同梯度恒定光照控制试验结果显示,小球藻(Chlorella sp.)、衣藻(Chlamydomonas sp.)、栅藻(Scenedesmus sp.)、肾形藻(Nephrocytium sp.)、微囊藻(Microcystis sp.)、色球藻(Chroococcus sp.)、隐藻(Cryptomonas sp.)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的最适光强分别为3 000、8 000、13 000、6 000、6 000、13 000、13 000和6 000 lx.研究显示,将光照控制在合适的阈值范围,有助于维持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对水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14.
为探究兼备水质净化及应急蓄水功能的两种不同微污染饮用水源预处理工程夏季高温期水质净化效果及浮游植物水华爆发风险,于2019年高温期(7—8月)对盐龙湖工程(由预处理单元、人工湿地净化单元及深度净化单元构成)和通榆河工程(由生物接触氧化池,高密度沉淀池及蓄水库构成)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①夏季蟒蛇河及通榆河水质较差,主要表现为浊度、营养盐和有机物浓度高,DO含量低.两种预处理工程都具有较高的除浊、降低营养盐和提升DO效率,其中,通榆河工程中分别高达89.01%、95.13%和227.00%,净化效能优于盐龙湖工程(分别高达50.55%、38.33%和144.00%);②夏季高温期间,盐龙湖工程及通榆河工程蓄水单元总浮游植物及蓝藻细胞密度分别为1.71×106 ind·L-1和1.28×106 ind·L-1,2.23×106 ind·L-1和0.96×106 cells·L-1.两预处理工程蓄水单元藻类构成都以蓝藻为主,其中通榆河蓄水单元藻细胞密度较高,盐龙湖蓄水单元蓝藻细胞密度所占比例较高,结合蓄水单元水质变化(浊度降低,水下光照强度的增加),两预处理工程蓄水单元仍都具有蓝藻水华的风险;③两种预处理工程中都划分出17个FG和6个MBFG.盐龙湖工程中优势FG为:B、D、P、TC、J、Lo、W1和W2;优势MBFG为:GroupⅢ、GroupⅣ、GroupⅤ、GroupⅥ和GroupⅦ;通榆河工程中优势FG为:B、D、P、Lo、M和W1;优势MBFG为:GroupⅣ、GroupⅤ、GroupⅥ和GroupⅦ.两种功能群都能很好地响应预处理工程中水环境的变化,而MBFG的生境响应性更强,影响优势MBFG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浊度、电导率、营养盐和CODMn.因此,在夏季高温期,需优化预处理工程的工艺与运行,调控关键环境因子,以期能够控制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和维持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215.
在厦门翔安水厂12000t/d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建立了"混凝沉淀-砂滤-·OH/NaClO氧化降解抗生素及消毒-清水池"的处理系统,在九龙江流域高藻爆发期完成了工程化试验.结果表明,当砂滤出水总藻密度为2.04x103cells/mL时,注入相同氧化剂剂量0.5mg/L处理20s后,·OH将56ng/L的诺氟沙星降解至未检出,而NaClO仅降解至54ng/L.·OH在氧化降解抗生素的同时能杀灭全部藻细胞.根据HPLC-MS/MS检测到的降解中间产物分析,·OH氧化降解诺氟沙星通过进攻哌嗪环、萘啶环和氟原子破坏药效团,直至矿化为CO2和H2O.·OH消毒后不产生消毒副产物,检测的106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为我国高藻饮用水中抗生素的安全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16.
为探索化感物质在蓝藻水华治理方面的应用潜力,选取在凤眼莲根系分泌物中发现的5种化感物质(亚油酸、亚油酸甘油酯、丙酰胺、N-苯基—2-萘胺和壬酸),研究了3种剂量下(0.1、1.0、10.0mg.L-1)其对单一、混合培养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化感物质成分、剂量和藻类培养方式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  相似文献   
217.
近年来,我国甲藻赤潮和水华经常发生,致使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根据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报道,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相应地采取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方法应急处置甲藻赤潮和水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8.
HA1絮凝剂在供水水库水华应急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利娟  韩博平  林秋奇  雷腊梅 《环境科学》2007,28(10):2192-2197
2006-04华南一座供水水库发生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水华,供水口形成藻细胞的堆积,浮游植物、蓝藻、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的细胞密度分别高达7.3×107、7.2×107、4.1×107 cells·L-1.为保障正常供水,于04-22~04-30用小孔径的网和防水膜对供水口进行区域分隔,改变水流方向,同时在水面喷射以铁盐为核心的HA1絮凝剂控制水华.处理第1 d,浮游植物、蓝藻、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的细胞密度分别降至5.3×106、4.7×106、2×106 cells·L-1,去除率分别达到93%、94%和95%.处理期间,藻细胞密度平均为1.2×107 cells·L-1,最高不超过2.0×107 cells·L-1,不同藻类门的处理效果不同,蓝藻的数量大幅度下降,绿藻、硅藻的种类和数量略有增加,说明HA1絮凝剂在本次应急处理方案中对蓝藻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19.
汉江中下游硅藻水华形成条件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总结了汉江中下游五次硅藻水华开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范围、持续时间、浮游植物最高密度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点,1992-2000年汉江中下游硅藻水华呈现加重趋势,2000年以后,硅藻水华发生范围有所减小,但发生频度明显增加。在对历次硅藻水华形成的气象条件、水文条件、营养条件和生物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控制汉江污染途径、提高汉江中下游硅藻水华预警时效和生态调水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防治汉江中下游硅藻水华对策。  相似文献   
220.
近年来,植物化感作用逐渐成为控制藻类暴发的一种新技术。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着重从水生植物化感作用、化感抑藻物质、应急处置藻类方法、海洋赤潮和淡水水华的应急处置及机理进行评述,并对该技术今后的发展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