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15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242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70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1.
STREAM模型是基于单元格网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可以利用易于获取的地理信息,揭示气候变化及下垫面改变对水循环的复杂影响.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区,采用1979~1999年的26个降水站实测序列和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GIS流域分析方法与空间插值技术建立300 m的流域格网信息,并通过BLAISE脚本语言实现STREAM模型与GIS的集成,应用1979~1999年水文站实测序列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显示月径流量和年径流量模拟与实测值吻合良好,1980~1988年模型率定期,月径流量的确定性系数为0.78,年径流量的确定性系数为0.86,各年平均相对误差仅为6%;1989~1999年模型验证期,月径流量的确定性系数为0.75,年径流量的确定性系数为0.82,各年平均相对误差为9.5%.研究证实模型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在流域管理与决策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
鄱阳湖流域水文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以地表-地下耦合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ATLAC为模拟工具,探讨流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水文模型以2000~2008年为模拟期,以流域河道日径流量来率定(2000~2005年)与验证模型(2006~2008年)并取得了满意的模拟效果。基于此,假定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方案,通过径流量、土壤蒸发量和基流量来探讨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径流量与基流量对降雨变化有着较强的敏感性,而土壤蒸发量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强。在降雨一定条件下,水文变量均与气温变化近似呈线性关系;在气温情景一定条件下,水文变量均与降雨变化呈非线性关系。随着降水的减少,气温对径流、土壤蒸发和基流的影响也随之减弱;气温对上述变量的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增加的情况下。相同的气温变化情景下,降水增加比降水减少对径流量的影响更加显著,降水减少比降水增加对土壤蒸发量与基流量的影响更加显著,表明降水变化对水文变量有着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3.
降水量时间序列变化的小波特征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利用小波变换对降水量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及突变特征进行了探讨。小波变换不仅能将降水量时间序列的频率特征在时间域上展现出来,清晰地给出各种时间尺度的强弱和分布情况以及早涝变化趋势和突变点,而且还能分析出其主要周期。以新安江流域黄山地区主汛期(5—7月)和年降水量为例,计算表明,其年际及年代际时间尺度在时域中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同时分析出主汛期降水具有8年、19年左右的周期,年降水存在6年、19年左右的周期;研究还表明,主汛期降水与年降水的时间尺度变化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24.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限制华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其中山区来水减少问题已成为该区域水资源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及统计学方法对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流域--红门川流域土地/覆被变化及其水文动态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05年流域景观呈破碎化趋势,其中,优势景观林地在研究时段内面积变化不大;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趋势显著,增幅分别为431%和444%;水域减少趋势最为明显,减幅达208%。(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有显著调节作用:随着土地结构不断优化,森林、耕地面积的增加,1998~2005年流域平均年径流系数较1990~1998年下降77%;丰、平和枯水年径流系数则分别减少64%、31%和85%;当剔除降水因素后,土地利用景观结构优化使得月径流系数减少16%~100%。(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的调节作用呈现季节性,植物生长季径流调节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5.
TRMM 3B42卫星降水数据在赣江流域径流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赣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观测降水和TRMM准实时数据(3B42RTV6、3B42RTV7)和分析数据(3B42V6、3B42V7),驱动VIC水文模型,开展卫星降水产品在赣江流域的水文模拟,评估TRMM降水产品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能力。结果表明:(1)在赣江流域,3B42V7估算的降水与实测降水的对比结果最好,3B42RTV6的估算精度最低,3B42RTV7较3B42RTV6在赣江流域的降水估算精度提升非常明显;(2)在径流模拟方面,3B42V6和3B42V7在日尺度上尽管对洪峰的模拟有所偏差,但模拟结果仍能反映径流变化特征,在月尺度上模拟结果精度较高,纳什系数均在0.9以上,并且二者在4、5月的径流模拟结果较好,7、8月的模拟结果较差,而3B42RTV6对径流的模拟能力较差,日径流量和月径流量均呈现明显低估,3B42RTV7对径流的模拟结果比3B42RTV6有明显改善,可以满足实时水文预报的需求。  相似文献   
26.
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基于物元分析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以武汉市为例,对其水资源的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武汉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到一定规模,但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工业用水效率低、污水处理率低),其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小.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武汉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提高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有效措施是扩展供水工程,同时应防治水环境污染、注意节水、走"集约"型用水道路.  相似文献   
27.
位于大渡河上游的响水地段,在有利的地质地貌和水文气候环境下,岩崩、坍塌十分活跃,特别是响水沟汇口处的响水岩崩,其规模达2.40×106m3,一旦活动,能直接堵塞大渡河,相应产生的堵溃洪水,会严重危害下游的中国历史名城--四川泸定和石棉.为了城市建设规划和防洪工程的需要,对该岩崩次生的特殊洪水进行了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28.
29.
河流型硅藻水华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硅藻水华发生机制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对硅藻水华发生机制做了一般性探讨,并重点关注了河流型水华的发生机制的独特点。河流水华种类主要为中心硅藻纲,静水生态系统水华种类除中心硅藻纲还包括部分羽纹硅藻纲种类。河流水华硅藻种类对营养盐浓度、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与静水生态系统相比,河流硅藻水华受气象和水文等物理指标的影响更为明显。河流硅藻水华中常具有时滞现象,其中由气象和水文因素引起的时滞现象最为明显。目前河流硅藻水华的防治仍然以上游水库下泄稀释为主,但是这种方法会造成一定的水资源浪费。河流水华硅藻的生理属性、硅藻水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节水与抑制水华的统筹以及其他控制水华的方法都是未来河流硅藻水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0.
以1961~2007年三江源区的气象及径流资料为基础,采用M K法和R/S分析法分析三江源区气候及水文要素变化趋势及进行未来变化趋势预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判定径流过程的主要驱动要素。研究表明:三江源区气温普遍显著升高,水面蒸发和地温随着气温的升高也不断增加,降水的增加并不显著,而年径流尤其是夏秋季节径流存在明显减小的趋势。R/S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和水文要素未来总体的变化趋势与过去一致。三江源区径流过程是由气温起主导作用,径流对气温变化较降水变化更为敏感。本研究将为三江源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借鉴,同时为三江源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