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58篇
  免费   1499篇
  国内免费   4022篇
安全科学   3816篇
废物处理   333篇
环保管理   2736篇
综合类   17106篇
基础理论   1952篇
污染及防治   1646篇
评价与监测   1412篇
社会与环境   461篇
灾害及防治   517篇
  2024年   309篇
  2023年   988篇
  2022年   1059篇
  2021年   1376篇
  2020年   1154篇
  2019年   1017篇
  2018年   646篇
  2017年   744篇
  2016年   925篇
  2015年   1086篇
  2014年   1933篇
  2013年   1439篇
  2012年   1530篇
  2011年   1511篇
  2010年   1163篇
  2009年   1248篇
  2008年   1321篇
  2007年   1231篇
  2006年   1061篇
  2005年   915篇
  2004年   833篇
  2003年   1165篇
  2002年   771篇
  2001年   660篇
  2000年   632篇
  1999年   500篇
  1998年   463篇
  1997年   361篇
  1996年   281篇
  1995年   316篇
  1994年   235篇
  1993年   206篇
  1992年   184篇
  1991年   214篇
  1990年   214篇
  1989年   27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92.
93.
掌握污染源排放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是在流域尺度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的重要基础.该研究分别从污染源的活动水平(简称“活动水平”)、污染物产生、污染物去除和污染物排放4个方面选取了28个指标,对黄河流域60个市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开展了现状评价和聚类分析.采用污染分布的地理集中度指数表征各市州污染集聚格局,并利用空间分析模型Global Moran's I和Gi*指数判断污染排放的空间集聚趋势与冷热点地区.结果表明:按照水污染排放特征的差异,黄河流域不同地区在水污染格局上可划分为高排放强度区、高排放绩效区、污染集聚区和低排放绩效区;水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格局分布一致,上游、中游到下游地区呈现明显的阶梯型分布,上游地区单位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排放绩效低,下游地区区域性污染集聚效应明显;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沿黄城市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性连片污染集聚,集中分布在晋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针对当前黄河流域水污染排放特征和空间集聚格局,建议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加强中下游城市群的污染协同控制.   相似文献   
94.
为强化长江经济带资源整合与共享,集成统一规范的大数据平台,基于“十一五”“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数据和模型库资源,以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和模块化设计为支撑,遵循“五横两纵四统一”的平台架构设计思路,应用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平台基于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兼顾不同类别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的协调性、衔接性和适应性,对水质目标管理相关信息进行跟踪、模拟、分析和三维可视化表达,在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数据汇交与信息共享、容量总量管理、风险评估与预警等方面实现业务化运行,实现全景式水质达标形势研判、一体化风险联防联控.平台已在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进行业务化运行,将有效提升长江经济带水环境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可为其他重要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提供信息化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95.
96.
97.
98.
99.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治要求,分析了新冠病毒颗粒在生活污水中存在形式和传播途径,全面梳理了居民小区给排水系统关键环节和位置。结合我国小区建成现状和近期开展的民生改善工程,在既有设施安全保障基础上提出可强化居民小区给排水系统病毒防范的措施。指出了小区防范强化措施对于调查新冠肺炎流行病和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为掌握八里河流域污染成因、污染集中期和重污染地带,在八里河流域设置了7个河道监测断面及33个地下水监测点位,连续1年监测了地表水COD、氨氮、TP和地下水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分析了八里河流域水质时空变化趋势,提出了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受淀粉加工污染影响,各项指标在10~12月迅速上升,COD在第二年4月以后逐渐降低恢复至正常值,氨氮和TP难以达标;地表水污染以柳沟最为严重,五里湖沟次之,第三湖沟水质相对最好;淀粉废水还会通过淋滤进入浅层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氨氮污染;氨氮污染最初主要集中在流域西南方,逐渐向全流域扩散。针对当地突出的红薯淀粉加工废水污染问题,建议推广低污染的淀粉生产技术,制定适用于八里河流域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构建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系统与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