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0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2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19篇 |
综合类 | 146篇 |
基础理论 | 24篇 |
污染及防治 | 3篇 |
评价与监测 | 13篇 |
社会与环境 | 3篇 |
灾害及防治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113.
在建立“深圳-巴彦浩特”地理样带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Pearson相关方法分析了样带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对灾情的影响,并探讨了人文因素对旱灾灾情的影响。为了分析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空间组合特征对灾情的影响,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因素指标,运用层次聚类方法对样带137个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带的气象灾害以水旱灾害为主,在样带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表现为北方以旱灾为主,南方以水灾为主;降水变异和温度变异是影响气象灾害灾次与持续时间的关键性指标,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人类活动对旱灾的影响明显,其灾次和持续时间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产GDP/总GDP)呈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产GDP及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能有效缓解旱灾的灾情;聚类分析表明在南北样带上存在六大自然和人文条件组合区。 相似文献
114.
深圳市土地开发和景观生态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探讨深圳市上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其内部景观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功能和组成快速演变的机制和特征。认为深圳市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模式,区位特征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是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和组成快速演变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15.
深圳市1980-2005年河网变化对水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圳近30年来的快速城市化使河流水系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对城市水灾致灾一成灾机制产生影响,水灾发生频次增加。在地形图、河道普查数据、航空相片和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支持下,探讨了深圳市1980—2005年河网水系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近30年来河网水系结构简单化、主干化趋势明显,总长度减少355.4km,总条数减少378条,河网密度从0.84km/km。降低到0.65km/km^2,河网支流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流域所处位置和是否为直接人海,导致各流域河网变化特征出现较大差异。(2)河网水系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或“缩小”了水灾致灾的可能性,因此在目前城市化带来的暴雨产水量增加的情况下,城市发展中应充分尊重自然河网的时空分布规律,合理规划河网,保障其生态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快速城市化地区降低水灾风险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为不同区域恢复河网水系及定量表达其变化特征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和实证案例,亦可为城市化过程中合理规划河网水系,最大限度规避水灾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6.
深圳城市热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深圳已明显发现城市热岛效应。选取深圳气象局设立的19个自动气象站2004年全年非降水日逐日各时刻正点的温度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它们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深圳的城市热岛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现象,全年热岛强度平均值高达2.6℃。对热岛强度值日变化的分析发现,13-18点是全天热岛强度最大的时段,与一天中的温度最高时段相符。对各季热岛强度日变化的分析发现,春夏季在午后至傍晚时段热岛强度较大,秋冬季在中午至午后时段热岛强度较大。深圳在少雨的冬半年热岛发展较稳定,变化规律性也比较明显,说明降水、有风等天气要素对热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7.
广东和深圳是中国第一批碳交易试点地区,具有全国碳交易机制试验田的属性,研究粤深碳交易试点机制运行经验对全国碳市场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广东和深圳碳交易机制的关键要素进行剖析与比较发现,两地碳交易机制在覆盖范围、配额总量、分配方案、MRV机制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这些差异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碳交易机制的排放管理设计特点(覆盖范围、配额总量、分配方案、MRV机制)取决于地方的区位条件和政策目标。粤深经济规模和结构差异较大,由此导致两地碳交易机制的管理对象不同,管理对象的行业特征又决定了其他管理要素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第二,碳市场运行状态受碳排放管理要素的影响:当配额总量较紧、允许使用的碳抵消比例低、惩罚严苛时,碳市场交易相对活跃,更容易催生碳金融等衍生品市场。在对粤深碳交易机制的运行情况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到如下启示:1配额有偿分配制度应循序渐进地实施,收紧配额总量是关键。应根据碳交易机制对不同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确定免费配额的比例;2分配给企业的配额量与节能考核目标衔接,保持相关环境管理政策的一致性,减少制度摩擦;3正确处理由产量变化和经济波动对配额分配带来的影响,保持配额分配标准的公平与统一;4稳定公众预期是促进碳交易机制正常运行的关键要素之一;5对未纳入碳交易机制的碳排放行为进行约束,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6提高企业与第三方机构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碳排放数据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8.
119.
深圳市长年属于较重酸雨区,对城市生态带来重要影响,酸雨污染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为了了解近年来深圳市降水的变化特征及污染状况,利用2001—-2011年的降水监测数据,分析了降水酸化程度及化学组分特征,探讨了致酸原因,’为酸雨污染控制对策制定提供基础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酸雨污染在2004--2006年达到较高水平(降水pH值4,49~4.59),2007年以来明显有所改善(降水pH值4.73~5.02),酸雨频率也显著降低。在时间变化上呈现夏季酸雨污染相对较严重,在空间变化上表现出宝安区和龙岗区酸雨污染相对较轻。相对于北京等城市,深圳市降水中离子浓度较低,同时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也较低,表明深圳市降水比较清洁,但由于大气中碱性物质含量较低,导致降水酸性较强。深圳市近年降水[SO42-]/[NO3-]的比值不断下降并低于2,硫酸硝酸混合型酸雨特征明显,表明机动车对降水酸性的影响不断增强。Cl-和Na+对降水阴阳离子的贡献较高(分别达到24%和30%),反映降水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深圳与广州、东莞、佛山等城市的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区域传输对酸雨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