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8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95篇
安全科学   586篇
废物处理   64篇
环保管理   60篇
综合类   528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21.
燃煤重金属污染抑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燃烧产物中重金属的存在情况 ,对重金属治理进行了分类讨论 ,着重评述了国内外在燃烧产物中重金属抑制方面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922.
为了研究在低温阶段的自燃活化能及气体产生规律,基于耗氧量与温间的计算模型,利用氧化动力学测试系统,分析了3种不同自燃性的低温氧化表征。结果表明:1)随着自燃倾向性增强,的耗氧量和耗氧速率逐渐增大,且其耗氧速率急剧增大的拐点温度逐渐升高;2)不同自燃性活化能变化规律存在显著差异,利用阶段耗氧量拐点计算出铜川和大同样温度分别为203℃、228℃时,活化能快速减小,开始进入自发氧化阶段;晋城样活化能经历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其中过渡温度段91~135℃时,活化能最小;同时拟合出活化能(E)与指前因子(A)关系式满足动力补偿效应,验证了机理函数的合理性;3)依据复合气体CO_2/CO、CH_4/C_2H_6、C_2H_4/C_2H_6、C_3H_8/C_2H_6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结合低温氧化特性,可预测样的氧化进程和体温度。  相似文献   
923.
为精准判定采空区等地下隐蔽火区高温点的位置和范围,综述现有采空区自燃温度探测技术,重点总结和分析红外探测法、分布式光纤测温法、指标气体探测法、热电偶测温技术以及同位素测氡法等层测温手段的研究进展与技术瓶颈,着重研究声学法测温的技术原理及实现方式;结合分层建模和插值建模的优点,探讨声学测温技术在采空区松散温反演探测应用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受限于层赋存及开采方式等矿现场的实际情况,准确反演和精确定位采空区等隐蔽火源高温点和位置的探测方法和装备技术有待进一步发展;声学法探测松散体自燃温度的基本原理、传播衰减规律、温度场重构模型及其关键特征参量需进一步准确获取;综合考量声学测温技术原理和实现过程,该技术适用于采空区松散体自燃火区的环境特征,有望成为采空区隐蔽火源位置精准探测发展前景良好的探测方法。  相似文献   
924.
为更加精确地得出自燃的临界温度并找出自燃各个阶段最优的指标气体,以此提高层自燃预测预报的准确性,选取西北某矿2号和3号典型样开展程序升温-气相色谱实验,采用分段直线拟合的方法,得出自燃过程中的耗氧速率突变点温度和氧化产物生成量激增点温度,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干裂温度之后的指标气体进行优选。结果表明:2号和3号的自燃临界温度分别为73.0 ℃和72.1 ℃,干裂温度分别为112.6 ℃和109.8 ℃;CO适用于2种样全温度下的预测预报;φ(C2H4)/φ(C2H6)和C2H4是2号干裂温度之后较优的预测预报指标气体;φ(C2H4)/φ(C2H6),C2H4和C2H6是3号干裂温度之后较优的预测预报指标气体。  相似文献   
925.
为研究不同质量分数水分对体瓦斯放散特征的影响规律,选取3种不同变质程度的典型样,测试了水分作用下的体瓦斯放散初速度,并结合扫描电镜和压汞法研究了体孔裂隙分布特征,阐明了水分对体瓦斯放散初速度的微观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水分对体瓦斯放散初速度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阶越高,水分的影响程度越大;水分对褐、烟和无烟瓦斯放散初速度影响规律的差异性与体孔隙分布有关;随水分质量分数增加,褐瓦斯放散初速度表现为先快速降低后缓慢减小,烟△p呈线性衰减,无烟则表现为先小幅降低后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926.
为研究氧化过程中活性基团的演变规律及热效应的变化特征,利用原位红外实验装置,实时测量升温过程中官能团的动态变化,数据处理得到弱粘红外波谱图,利用差减法对特征温度点下的红外光谱图进行处理,得到样的差示光谱,计算特征温度点下的红外结构参数;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量氧化过程中热流的变化,得到弱粘的热流曲线图,并对热流曲线进行阶段划分和氧化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弱粘中芳环数量比较少,环周围侧链较长,内部结构疏松,内部毛细管比较发达,内表面积较大,更容易发生自燃;整个氧化过程中羟基最为活跃,含氧官能团次之,其次是脂肪烃;红外参数计算结果HAL,I2整体呈减小趋势,I1,I3整体呈增大趋势;弱粘放热阶段的活化能值为25.12~61.26 kJ/mol,并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减小,与此阶段放热量随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增大相对应。  相似文献   
927.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对煤炭脱硫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广泛应用于湿法冶金和炭脱硫。不同的实验条件对炭脱硫效率的影响很大。以QXS菌株为实验对象,分别考查了处理时间、初始pH、样粒度、浆质量分数等因素对炭脱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时间达到10d后,全硫脱除率达到65%且不再继续增加;初始pH的影响符合钟罩形曲线,最佳pH条件为2.0左右;伴随样粒度和浆质量分数的增加,脱硫的效果均呈现减弱趋势。此外,对具有不同Fe2 氧化能力的菌株的脱硫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脱硫效率与Fe2 氧化能力呈正相关。采用QXS菌株,浆质量分数为20%,样粒度为200目(<0.074mm),初始pH为2.0,温度30℃,摇床转速为175r/min,接种量为1010~1011·g-1时,10d后炭的全硫脱除效率可达65.1%。  相似文献   
928.
燃煤电厂排放细微灰粒中痕量元素的分布与富集规律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陆晓华  张保军 《环境化学》1995,14(6):489-493
本文测定了武汉市青山热电厂5^#锅炉在两种不同燃烧工况条件下,除尘器入口烟道灰的四种不同粒径灰粒中的Cu,Co,Ni,Pb,Cd,Cr和Be等七种痕量元素的含量。发现大部分元素有在细微粒子中富集的倾向,富集程度与颗粒物粒径大小、元素性质、元素存在形态及燃烧工况条件有密切关系。这种富集倾向可用痕量元素在燃烧过程中的蒸发-凝集作用来解释。  相似文献   
929.
散煤燃烧固硫和节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燃固硫和节能进行了探索。试验结果表明:废渣HG1、HG2和HG3都是较好的固硫剂。燃固硫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30.
多循环CCRs法在分离燃煤锅炉尾部烟气中CO2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加剧,燃烧所排出的CO2作为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而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由于燃锅炉所排放的尾气中所含的CO2的体积份额低、排放量大,而且处于微负压状态,因此目前控制和分离吸收CO2的方法,包括各类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和O2/CO2燃烧技术等,能够经济可行地适用于电力工业燃锅炉尾部烟气中CO2分离的方法非常少。与上述各类方法相比,钙基吸收剂CCRs(calcination/carbonation reactions)法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可行的分离燃锅炉尾部烟气中CO2的方法。对采用该法时,吸收剂的选择、吸收剂在多次CCRs过程中结构特点的变化、提高吸收剂对CO2的吸收容量以及防止吸收剂反应性的衰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