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518篇 |
免费 | 695篇 |
国内免费 | 137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95篇 |
废物处理 | 363篇 |
环保管理 | 6779篇 |
综合类 | 18690篇 |
基础理论 | 2181篇 |
污染及防治 | 838篇 |
评价与监测 | 675篇 |
社会与环境 | 1222篇 |
灾害及防治 | 1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8篇 |
2023年 | 587篇 |
2022年 | 655篇 |
2021年 | 823篇 |
2020年 | 702篇 |
2019年 | 644篇 |
2018年 | 314篇 |
2017年 | 469篇 |
2016年 | 642篇 |
2015年 | 805篇 |
2014年 | 1985篇 |
2013年 | 1716篇 |
2012年 | 1859篇 |
2011年 | 1695篇 |
2010年 | 1254篇 |
2009年 | 1605篇 |
2008年 | 1800篇 |
2007年 | 1358篇 |
2006年 | 1085篇 |
2005年 | 967篇 |
2004年 | 1508篇 |
2003年 | 1959篇 |
2002年 | 1154篇 |
2001年 | 908篇 |
2000年 | 777篇 |
1999年 | 624篇 |
1998年 | 533篇 |
1997年 | 492篇 |
1996年 | 475篇 |
1995年 | 470篇 |
1994年 | 371篇 |
1993年 | 284篇 |
1992年 | 222篇 |
1991年 | 194篇 |
1990年 | 189篇 |
1989年 | 27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与环境共存共荣,环境不仅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资源,并对人类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还给予人类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然而由于人类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而对资源过度索取与大量地排放废物,使得环境的自净能力与再生速度无法及时跟上步伐。当今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加剧,环境恶化阻碍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人们日益认识到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获取当前利益,只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942.
对于摸不着、又无色无味的“电磁辐 射”,一般人还摸不清头脑:电磁辐射是什么东西?我们生活中的电磁辐射到底严重到了哪个程度? 据专家介绍,电磁辐射污染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污染。电磁辐射现象不仅会出现在人们目前关注的手机、寻呼机等移动通讯器材上,它包括广播电视、通信、工科医、交通、电力输送等五大类。例如,广播电视发射塔、工业高频设备、医疗超声波仪器、高压输电线、变电站、家用微波炉、电磁炉、可调光台灯等等都会放射电磁波,只是功率有大有小。 目前,电磁污染对人员健康方面可以确定的危害包括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43.
为探究我国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程度与经济综合水平之间的关系,以甘肃省为例,通过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2个方面构建经济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与经济综合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差异类型空间分布,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中度脆弱及以上的县区面积占比为78.8%,生态系统整体较为脆弱;甘肃省经济综合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下的县区面积占比为41.1%,整体经济综合水平较低。2)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程度较差,仅有9.2%的县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面积占比为4.4%,而经济与生态环境失调发展的县区比例为48.3%,面积占比高达73.9%。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与经济综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差异类型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失调环境滞后型集聚性最强,集中于气候干燥、水土流失严重的甘肃省北部。3)人口增长压力、自然环境限制以及居民生活水平落后是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阻碍。基于此,甘肃省未来应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
相似文献944.
环境安全:21世纪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进步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两个层面,深层次地分析了环境安全问题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得出:第一,我国应将环境安全的保证能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应将环境安全观作为指导我国21世纪两大战略-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945.
946.
基于生态压力视角的长三角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是威胁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生态压力视角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为研究区,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基础上采用景观连通性指数识别生态源地,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识别生态压力热点区,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提取生态源间廊道和生态压力需求廊道,从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总面积为25 581.4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20%,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和浙西浙东等地;生态压力热点区集中在上海、苏州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生态源地与生态压力热点区在空间上并无重叠,生态供需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失耦。(2)生态廊道网络由生态源间廊道和生态压力需求廊道组成,生态源间廊道总长度为2 459.13 km,呈现"两纵一横"的空间格局,适宜修建宽度为1 200 m;生态压力需求廊道总长度为1 186.71 km,呈现以生态源地为核心的空间组团特征,一般、较高、高压力需求廊道的适宜修建宽度分别为750、550和100~200 m。(3)划分了生态保育区、生态控制区... 相似文献
947.
生态认知对长江流域渔民退捕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鄱阳湖区的调研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禁捕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渔民作为禁捕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和落实者,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政策顺利实施和推进的重要保障.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利用鄱阳湖区实地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生态认知对渔民退捕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生态认知对渔民退捕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即渔民生态认知水平越高,其参与禁捕政策的意愿越强;(2)生态认知的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3个维度均对渔民退捕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3个维度两两之间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对渔民退捕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3)主观规范中指令性规范对渔民参与禁捕的带动作用大于示范性规范;行为态度受渔民对政府禁捕政策的心理预期、生态修复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比认知的影响较大;感知行为控制主要受到禁捕政策对家庭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及渔民参与禁捕政策能力的影响.为此,应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指令性规范对渔民退捕的带动和引导作用,提高渔民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营造浓厚的流域生态保护及积极参与禁捕的社会氛围,同时,制定适宜的转产转业政策,且将相关政策、补偿等严格落实到每位参与退捕的渔民,增强渔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进而提高渔民退捕意愿. 相似文献
948.
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余江县生态网络构建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余江县生态网络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城市生态斑块日益减少,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逐年增加,构建生态网络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服务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以余江县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和景观指数法,提取对生态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源地,并基于MCR模型构建综合阻力面,采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生成潜在廊道,再基于重力模型、中介中心度等对关键廊道及踏脚石斑块进行识别并提取,从而构建研究区潜在生态网络。结果表明:MSPA方法能够与MCR模型有机的结合,通过定量的分析识别出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并根据斑块的中介作用选定踏脚石斑块,明确研究区景观要素的保护优先度,将景观中的潜在生态源地及廊道作为生态网络构建的主要依据,能够更加科学地为余江县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为其他区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9.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3):63-66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21世纪议程》,其核心是把环境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环境保护局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一、组织或参与制定一系列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方案 和计划,并付诸行动 (一)联合国环发大会之后,国家环保局接连组织或参与制定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对策、计划和方案,经批准后,正在逐步实施。 1.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2.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批准的《中国环境保护战略》; 3.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 相似文献
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