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4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78篇
安全科学   317篇
废物处理   121篇
环保管理   224篇
综合类   719篇
基础理论   131篇
污染及防治   87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01.
张若晨  陈川  邵博  王威  徐熙俊  任南琪 《环境科学》2019,40(9):4128-4135
自养-异养联合反硝化(integrated autotrophic and heterotrophic denitrification,IAHD)工艺可以同时进行硫化物,硝酸盐和有机物的降解,作为工业废水处理的关键单元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引入微量氧气作为电子受体的微氧技术已被证明是强化IAHD运行效能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关注于IAHD工艺的电子平衡计算并发现了IAHD生物反应器在微氧条件下运行时利用有限的硝酸盐可将硫化物和乙酸盐完全转化去除.在IAHD序批实验中,当电子缺失率达到峰值55. 1%时,硫化物、硝酸盐和乙酸盐去除效率和去除速率均最高.进一步的硫化物氧化间歇实验表明,电子得失不平衡现象发生在生物硫化物氧化过程中,当氧气含量为5 m L和10 m L时,电子缺失率分别为18. 7%和38. 2%. Illumina微生物群落测序结果表明,Thiobacillus、Thauera、Mangroviflexus和Erysipelothrix为硫氧化过程的主要占优属,其中Thiobacillus的相对丰度随着电子缺失率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揭示了微氧条件下电子受体缺失现象与强化的IAHD运行效能之间的潜在联系,并为深入探讨硫、氮和有机碳的代谢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02.
贵屿电子垃圾处理对河流底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电子垃圾处理场为对象,主要研究了电子垃圾场附近河流的底泥和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底泥中Cd、Cr、Cu、Pb、Zn质量分数分别为52.9-67.1、309-359、79.2-1485、391-449、37.5-111 mg.kg^-1;土壤中Cd、Cr、Cu、Pb、Zn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是54.1-57.1、278-320、93.5-116、382-415、46.2-68.1 mg.kg^-1。底泥和土壤中Cd、Cr、Cu、Pb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其中以Cd和Cu污染最为严重。底泥及土壤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形态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重金属具有较高迁移性,重金属的迁移性为Cd〉Cr〉Pb〉Zn〉Cu。  相似文献   
303.
常温内源反硝化脱氮过程中pH和ORP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BR反应器,在25℃下,以不同比例的NO3^-N和NO2^--N作电子受体,对内源反硝化脱氮过程中的pH、ORP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RP在内源反硝化过程中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当反硝化结束时突然大幅度降低而出现特征点;内源反硝化过程中的pH值变化则与起始pH值和硝态氮浓度有关,当初始pH值较小、硝态氮浓度较低时,内源反硝化过程中pH极大值只出现一次,pH值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性变化,指示反硝化结束的特征点准确出现;当初始pH值较高、或者硝态氮浓度足够高时,则pH值在反应后期将维持在某个值附近并波动,指示反硝化结束的特征点不明显,此种情况下,以ORP来指示内源反硝化过程的结束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304.
根据垃圾渗滤液尾水特点,系统分析了现有工艺的优缺点,认为物化处理技术不能实现垃圾渗滤液尾水的完全脱氮,但可作为前处理或辅助手段,而生物法是实现氮脱除的经济有效方法,但需要结合填埋场特点考虑电子供体来源。同时,提出了一种脱氮工艺——硫铁自养反硝化工艺,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305.
废旧计算机CRT监视器的管理和资源化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废旧计算机CRT监视器的材料组成,并且阐明了它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同时比较了国内外相关管理现状,总结了目前已有的资源化技术,主要是拆解技术,并且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的资源化实践,并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306.
成都市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源成分谱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选取成都市汽车制造和石油化工等典型工业行业,通过瓶采样和SUMMA罐采样及GC-MS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生产工艺环节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结果表明,汽车制造各工艺环节均有各自的优势组分,其中喷漆排放以烷烃(32%)和芳香烃(35%)为主.家具制造排放特征与使用原辅料高度相关,以芳香烃(50%)和OVOCs(38%)为主.石油化工各装置区VOCs浓度范围为49~1 387μg·m~(-3),不同装置区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由于炼油区主要产品为C_5~C_9的汽油和苯系物等,化工区则较多使用了溶剂同时生成烯烃类产品.电子制造均以OVOCs为主,占VOCs总排放的50%以上.制鞋行业排放VOCs主要由烷烃和OVOCs贡献,平均占比分别为52%和36%,与所用溶剂组分高度相关.汽车制造VOCs排放组分差异较大,主要以正十二烷和2-丁酮等为主.家具制造排放组分主要为苯乙烯、乙酸乙酯和间/对-二甲苯等,为涂料和稀释剂的典型组分.石油化工各装置区排放组分有差异,炼油区以苯乙烯等为主,化工区主要为1,3-丁二烯等,仓储区主要为C_3~C_5烷烃等,废水处理则主要为C_6~C_8烷烃等.电子制造主要组分均为乙醇和丙酮等醛酮组分.制鞋企业排放组分以C_5和C_6等烷烃为主.通过臭氧生成潜势计算比较,汽车制造和石油化工行业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较大的VOCs排放组分以烯烃和芳香烃为主,具有较高的污染源反应活性.研究表明各工业行业OVOCs排放比例(17%~96%)和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均较为显著,因此在进行VOCs排放控制时,除重点管控芳香烃和烯烃外,亦应提高对OVOCs组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307.
以循环经济理念治理电子垃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阳葵 《环境教育》2004,(11):17-18
电子垃圾已经成为困扰全球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由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电子垃圾的产生速度也更快;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国和电子垃圾的制造国,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高达700万吨至800万吨,整个欧洲的电子垃圾大约是600万吨,德国每年要产生电子垃圾180万吨,法国是150万吨.中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08.
姜中民  王孝卿  李斌 《安全》2012,33(5):29-31
正某工厂的电子汽车衡处于室外露天场所,计量室属简易板房,此汽车衡多次遭雷击,先后损坏的有安装在衡体下的传感器、计量室内与电子衡相连的二次仪表和计算机、打印机、计量室内空调和电话机等其他用电设备。电子汽车衡每次遭雷击后都影响  相似文献   
309.
概述了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的来源、性质、菌种筛选存在问题、遗传学研究以及固定化技术。简要介绍了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在环境保护、生物冶金以及生物脱硫领域的应用情况,深入了解能够工业化应用的基础条件;从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作用机理、反应条件、作用效果等方面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该菌在电子废弃物中浸出铜金属的研究概况。为使该菌种更好地应用于电子废弃物领域,筛选适应性更强的菌种,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工程菌以提高菌种对相关金属的抗性、高效浸出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10.
针对电子产品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波峰焊渣、SMT过程中产生的废电子焊膏及废电子信息产品回收拆解过程中产生的废电子焊料的回收利用,开发经济实用的废电子焊料综合利用工艺技术与设备。在H2SiF6-Pb(Sn)SiF6电解液中,控制游离H2SiF6在100~150 g/L,Pb2(+Sn2+)在60~120 g/L,电流密度100 A/m2,槽电压0.3~0.5 V,常温电解,实现Pb-Sn合金的提纯精制,生产出合格的Pb-Sn合金焊料。然后用常规方法从电解阳极泥中进一步回收银等贵金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