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2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35篇
安全科学   69篇
废物处理   75篇
环保管理   92篇
综合类   540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114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01.
为探明稻秆还田配施石灰对酸性水稻土有机碳库的影响,于广东省白云区和惠阳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秸秆还田+常规施肥(RS)和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常规施肥(RS+L)这3个处理,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TOC)、水溶性有机碳(DOC)、活性有机碳(LOC)、颗粒态有机碳(POC)、微生物量碳(MBC)、碳库指数(CPI)、稳定性有机碳(IOC)、碳库活度(L)、碳库活度指数(CPA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RS+L处理显著提高TOC、LOC、POC和MBC含量,增幅分别为10.24%~17.79%、34.49%~44.37%、19.27%~23.59%和33.36%~43.26%(P<0.05).与CK相比,RS+L处理显著提高水稻生长前期(移栽后15~45 d期间)的DOC含量(P<0.05),但对水稻生长后期的DOC无显著影响.RS+L较RS处理的TOC、LOC、POC和MBC分别提高了2.15%~6.95%、1.17%~17.90%、4.27%~8.65%和12.99%~14.53%.与CK相比,RS+L处理显著提高IOC和CPI,其增幅分别为8.32%~15.57%和14.00%~20.00%(P<0.05).RS较CK处理显著提高CPI,其增幅为14.00%~18.00%(P<0.05).不同处理间的L、CPAI和CPMI差异不显著.RS+L处理的土壤pH值显著高于CK处理(P<0.05).不同处理间的水稻产量无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主要与DOC、LOC、CPAI和CPMI相关,但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的贡献率较低.主成分分析还表明,秸秆还田配施石灰通过改善酸性水稻土的pH值和养分含量,驱动MBC和POC等有机碳组分的形成和积累,促进SOC的提升.综上,秸秆还田配施石灰有利于酸性水稻土MBC、POC、LOC和IOC等有机碳组分的积累,从而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稳定性,是提升酸性水稻土固碳减排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02.
有色金属矿在开采和冶炼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尾矿渣和酸性矿山废水,后者被中和沉淀后成为中和渣.大量堆存的尾矿和中和渣会产生严重的安全和环境问题,亟需有效方法将其安全地处置或回收再利用.研究认为中和渣可以替代土壤作为植物的种植基质,进而缓解尾矿复垦中表土缺乏的困境,但该策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尚未经过系统的论证.本研究以紫金山铜矿堆浸废石边坡为对象,评估以中和渣替代自然土壤进行植被复垦的可行性,识别复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分析中和渣中毒性重(类)金属元素的状况,比较不同种植方式和坡位对复垦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改良后的中和渣土壤氮、磷和钾的总量相对较好,孔隙度、容重和含水率和盐度持续改善.但其有机质总量的偏低,以及有机养分矿化速率较慢所导致的无机氮和有效磷的缺乏,很可能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中和渣所含重金属总量普遍保持稳定,产生二次的污染风险较小.相比机喷处理,人工穴播处理下的中和渣具有更好的养分条件和微生物多样性,但有pH下降和铜、铁和锰等重金属的有效性上升的趋势.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以中和渣作为土壤基质进行尾矿复垦是相对安全可行的,但仍需长期关注其pH的变化,并适当增加有机质的添加量和利用微生物菌剂促进其中养分的矿化.  相似文献   
603.
我国已启动地方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探索构建差异化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是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基础,也是气候投融资制度创新的核心。本研究从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市场和价格政策、绿色金融政策等方面对我国地方层面现有的气候投融资政策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明确重点支持领域,构建更加稳定的气候投融资财政支持机制;推进绿色税收制度改革,探索地方税收优惠机制;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协同利用价格机制减污降碳;进一步发挥绿色金融加速器作用,探索地方低碳转型支持模式;强化政策协同,构建高效的政策支撑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04.
在碳达峰、减碳要求实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冲击。准确把握减碳成本,不仅能够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坚定立场,还能为减碳要求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在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约束下,通过对年平均减排率、GDP年增长率以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预测,对我国2020—2030年的减碳成本进行核算。核算结果显示:如果GDP年增长率在5%以上,到2030年完成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标,至少需要107780.782亿元的减碳成本。以实现减碳要求为基础,本文从成本最小化视角,提出推进能源结构转型、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以及完善市场化减排机制的减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05.
沈镭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2):3037-304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和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对中国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与保障自然资源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把实现碳中和目标与保障资源安全目标结合起来,从碳中和的技术逻辑和自然资源领域的实践逻辑视角,分析提出中国自然资源安全保障路径及其实现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从自然资源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和当前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实践出发,系统分析了碳中和的相关问题和自然资源领域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研究表明:当前国内外对碳排放的认识不仅存在量化指标不确定性,而且还有很多其他的误区,中国面向2030年和2060年多个发展目标,需要统筹各种能源与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领域实现碳中和必须遵循自身的技术逻辑与实践逻辑,厘清碳中和行动之间各种边界,加强自然资源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揭示碳达峰和碳中和(3060目标)与能源和资源关联耦合机理,研究制定化石能源退出路径和其他利用策略,研发和推广提升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的适用技术,探索林草、湿地、土地利用和碳封存实现增汇的潜力与实施路径,研究山水林田湖草沙与自然资源系统治理新模式,开展面向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自然资源安全战略研究、模拟预警、动态评估、方法创新与应用示范。建议实施包括化石能源双控行动、再生能源勘查行动、资源利用提效行动、关键矿产增储行动、耕地保护修复行动、林草扩绿保育行动、湿地修复保护行动、陆海统筹协调行动、资源管理智能行动、人才技术创新行动等十大重点战略计划。  相似文献   
606.
碳中和背景下,亟需开发高效清洁的新型能源,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有机光伏材料作为一种可将太阳能或其他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材料,日益成为一种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低碳能源材料。在探索新的高性能有机光伏材料的过程中,机器学习虽然能够提高材料设计效率,但其预测能力极大受制于描述符的开发和选取。利用循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图神经网络等算法,构建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有机光伏材料光电转化效率,所建模型可直接从SMILES符号、分子图像、分子图网络中提取化合物结构信息,而无须人为开发和选取描述符。所得模型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有机光伏材料的光电转化效率(其中最优模型五折交叉验证结果和测试集预测结果决定系数均>0.73),而且能够识别影响转化效率的关键结构特征。该研究结果可为新型环境功能材料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07.
以粉煤灰的特殊结构为基础 ,分析了石灰 粉煤灰水合反应制备高活性脱硫剂的反应产物、反应过程 ,以及添加剂和压力水合的机制  相似文献   
608.
预氧化-混凝沉淀法处理制浆造纸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预氧化-混凝沉淀法处理制浆造纸废水。研究了以氯化铁、聚丙烯酰胺为混凝剂,氢氧化钙为助凝剂的混凝沉淀法和KMnO4预氧化的最佳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预氧化-混凝沉淀法对造纸废水的处理有较好的效果,其CODCr的去除率达93.42%,比混凝沉淀法提高了26.8%。  相似文献   
609.
钱玲燕  何金廖 《环境保护》2020,48(3):96-100
本文总结了德国生态总体规划体系及其发展历程,指出了近年来德国新城生态总体规划在交通、能源、公共空间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并以弗赖堡市迪滕巴赫新城为例详细介绍了德国新城区生态规划的综合策略与基本理念。文章分析了以气候中和型城区为发展目标,实现低碳排放、去机动车化、使用清洁能源、进行生态补偿等新城区生态总体规划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中小城市的生态规划和绿色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