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51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采用全球预报场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实况观测台风强度、路径资料对2009年热带气旋"莫拉克"在台湾岛登陆前后其结构、路径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动力学分析,以揭示其演变机理。分析结果表明:(1)热带气旋低层、切向风中心外侧的惯性稳定度低值区,有可能产生径向上加速内流的径向风,其对热带气旋结构的分布产生影响;(2)β效应项产生的高低层通风气流、以及高低层涡旋中心相对位置对热带气旋路径的预报具有重要意义;(3)登陆前后热带气旋尺度在经向上拉伸,在纬向上收缩,这种结构演变对移动速度产生影响;(4)低层辐合中心、正的涡度平流中心量级相当,是影响热带气旋强度与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5)通过EOF方法分解的500 h Pa位势高度距平场其第1,2模态很好地揭示了热带气旋环境场的演变。  相似文献   
32.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性是评价其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构建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度指数评价模型,并对中国1998~2004年间区域生态系统生产能力进行评价,发现中国各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稳定度指数在空间上差异巨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生态系统的人化程度。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于功能稳定度看,西北内陆区由于气候干燥,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呈现出低水平的稳定。  相似文献   
33.
本文根据浙江省24个气象台(站)常规数据,按照帕斯奎尔和特纳提出的稳定度分类级别(A—F),计算了上述各气象台(站)各种稳定度级别的出现频率;并考虑气象条件和地理条件,把全省分为四个区,且讨论了每个区的各种稳定度类别平均出现频率的分布和特点。  相似文献   
34.
执行P—T大气稳定度国家标准应改进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5.
李逢帅  巨天珍  马超  咸龙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0):4082-4092
基于OMAERUV数据日产品,对甘肃省2008~2017年吸收性气溶胶指数(UVAI)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省近10a UVAI空间格局为由西北向东南区域逐步递减,UVAI的高值区域一直分布在酒泉市及邻近区域,为吸收性气溶胶污染源中心;甘肃省UVAI的稳定性呈现从东北向西南区域逐渐降低的规律;UVAI月均值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每年的月变化均呈现"V"型;四季UVAI水平为:冬季 > 春季 > 秋季 > 夏季,四季变化规律基本同步,十年来四季的UVAI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四季中主导的吸收性气溶胶来源不同.基于PM2.5的UVAI指示的空气质量等级分析,甘肃省空气质量以良为主;从气象因素与UVAI相关性分析来看,降水量、气温均与UVAI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风向也对其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植被覆盖度与UVAI呈现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西北部、武威市中部区域,呈现负相关的甘肃南部天水、陇南等区域为较高的植被覆盖区域.从人类活动因子与UVAI相关性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产值与UVAI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尤其以第二产业与UVAI相关性最高;UVAI与汽车保有量、能源消耗总量及人口密度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说明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及建筑粉尘也是吸收性气溶胶的重要来源.针对甘肃省UVAI时空分布特点、自然及人类活动因素分析情况,提出了减少人类活动强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36.
为了探究边界层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及其变化对银川市冬季持续污染天气过程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影响机制,利用2016年12月1日-2017年1月31日逐时空气质量以及地面和逐日定时探空气象观测数据,根据大气污染级别和过程持续时间,选取2016年12月9-21日(简称"1211过程")和2016年12月29日-2017年1月9日(简称"1231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和天气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比较银川市冬季两次典型持续污染过程演变特征及其与地面气象要素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大气环流、边界层要素变化对银川市冬季典型污染过程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银川市冬季两次大气污染过程持续阶段,地面均以偏东或偏南风为主,风速较小,相对湿度较大,能见度较低;在污染清除阶段,地面风向转为西北或偏北风,风速较大,相对湿度较小,能见度较高.②当冬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区域500 hPa高空盛行纬向气流,850 hPa高度上银川市受反气旋环流和暖温度脊控制,并且有弱暖平流从西南部向北输送时,银川市易出现静稳型持续污染天气.③冬季银川市持续大气污染过程中,ρ(PM2.5)与风速呈负相关(R平均值为-0.326),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R平均值为0.688),与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R平均值为-0.905),与边界层高度呈较显著负相关(R平均值为-0.575).④银川市冬季静稳型持续污染天气主要分为弱西北和平直西风气流型两种,弱西北气流型具有近地面层逆温弱,污染物积累慢,清除快的特征;平直西风气流型具有近地面层逆温强,污染物积累快,清除慢的特征.研究显示,冬季银川市上空500 hPa高度盛行纬向气流,地面主导风向为偏东或偏南风时,随着地面相对湿度增大、近地层风速减小、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减弱、边界层高度降低,大气中ρ(PM2.5)将迅速升高,银川市易出现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静稳型持续污染天气.   相似文献   
37.
为了研究氨气对填埋场周边环境的影响,采用现场静态箱试验测试了杭州市某填埋场作业面氨气的释放速率.把静态箱方法得到的氨气释放通量作为Calpuff模型及高斯模型释放源强,对填埋场中氨气的扩散进行了模拟,并将两种方法得出的氨气扩散范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研究区由于气温等原因,氨气释放通量8月最强,1月最弱,两者相差达4倍.Calpuff模拟结果表明源强越大,最终扩散距离越远,且氨气浓度在距作业面300~600 m处达到最大.高斯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稳定度较稳定条件下(E级)更有利于氨气的扩散;风速越大,氨气在扩散过程中越易被稀释,最终扩散影响距离越短.大气稳定度为E级条件下,Calpuff模型得出影响距离是高斯模型结果的1.16~1.69倍,高斯模型相对于Calpuff模型低估了该地区氨气扩散的能力.该现场试验和模型模拟的结果对填埋场臭气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8.
城市街道峡谷结构对近地面边界层的风场环流等气象要素具有重要影响,可导致城市局地空气污染分布发生变化.随着城市化发展及城市空气质量变化,街道峡谷的城市空气污染影响日益突出,分析街道峡谷内部风场成为认识和治理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一条重要途径.鉴于目前我国鲜有城市街道尺度大气边界层精细气象观测研究,本文分析了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街道峡谷精细气象观测数据及其FLUENT模拟.结果表明:街道峡谷内风场结构变化依赖大气背景风向,当背景风向平行于街道峡谷走向时,街谷两岸风速几乎没有差异,而在背景风向垂直于街道峡谷走向时,由于高空风进入街谷形成的涡旋气流对街道峡谷风场有补充作用,峡谷两侧中层高度风场差异变大,风速差值大约为0.5 m·s~(-1),且街道峡谷两岸风速差异得到了FLUENT模式的验证,但模式对迎风岸的风速模拟存在高估,模拟的中层高度处两岸风速差值为1.6 m·s~(-1).观测资料分析揭示大气边界层稳定度条件对街道峡谷内风场分布也有很大影响,中性稳定条件下街道峡谷两岸近地层风速差异最大,输送进入峡谷空间的风速增量比原峡谷内风速大约高1倍,其它稳定度条件下街谷两岸风速差异被削弱.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南四湖底泥重金属赋存形态与稳定度的空间差异,利用柱状底泥采样器分别在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和微山湖采集原位柱状样,在对典型重金属Pb、Cd、Hg、As形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表层底泥(0-4 cm)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四湖的4个湖区采样点位表...  相似文献   
40.
秦艳  施介宽 《四川环境》2005,24(2):54-56,110
对某地区多年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给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典型气象日的确定方法。结合高架点源影响浓度的实例计算,可以方便地得到典型气象日条件下大气污染物的日平均浓度分布情况,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该地区的实际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分布浓度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