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30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211篇
基础理论   116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91.
基于稻草还田的稻田生态系统N素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稻草还田环境下施N模式对稻田生态系统N素吸收量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配施N肥能显著提高水稻N素吸收转化功能,且高量常规N处理下尽管水稻N素吸收量增多,但只有一定量N素能转移到穗部,其余则仍然留存在营养器官中.所有处理N肥的吸收利用率为26.7%~30.7%、农学利用率为10.5~12.2 kg·kg-1,N肥利用率较低,且随着施N量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与稻草配合施用,N肥利用率各指标中除吸收利用率略有下降外,其他各指标(包括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有一定程度提高.根据稻田作物N素吸收转化状况与N肥利用率,在全年稻草还田量为7 500 kg·hm-2的红壤稻田系统,建议全年适宜配施N量为185 kg·hm-2.  相似文献   
292.
温室盆栽试验表明,冬作季节土壤持续淹水处理稻田平均CH4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干燥处理,前者是后者的5.58倍和4.16倍。冬作季节土壤水分状况明显影响土壤Eh和CH4排放的季节变化。淹水处理土壤Eh在整个水稻生长期皆处于适宜CH4产生的水平,所以整个水稻生长期皆有CH4排放,而干燥处理水稻移栽42d后土壤Eh才降为负值,在此期间几乎没有CH4排放。  相似文献   
293.
视界     
《环境教育》2012,(3):10-11
1.益阳1月至2月24日,位于洞庭湖区的湖南省益阳市岳家桥镇岳家桥、黄板桥等村发生大面积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上千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图为2月26日,益阳市岳家桥镇稻田里因塌陷形成的大坑。  相似文献   
294.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物 (DOM)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壤Cd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施化肥对照处理相比 ,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DOM含量明显增加 .但随着水稻的生长DOM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而对照处理的变幅不大 ;在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根际DOM含量不断增加且都高于对应时期土壤DOM的含量 ,并至水稻扬花期最大 ,此时 ,3种处理的根际产生DOM浓度 (DOM浓度以水溶性有机碳 (DOC)计 ,以下同 )分别为 :绿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组 (GM) ( 14 0 2mg·L-1) >猪粪与化肥配施处理组 (PM) ( 11 12mg·L-1) >对照处理组 (F) ( 10 8mg·L-1) .水稻扬花期后 ,各处理的DOM含量不断下降 .试验还指出 ,有机肥施用后根际及土体土壤中交换态及有机结合态Cd含量显著增加 ,是对照处理的 2倍之多 ,同时发现 ,水稻收获后土壤交换态Cd的含量与此时的土壤DOM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r土体 =0 92 6 6 ,n =8;r根际 =0 9389 ,n =8) .施用有机肥改良重金属污染土壤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295.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稻田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许多学者通过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温室气体排放的特征,但由于试验地点等因素的不同导致最终的结果差异很大。通过整合这些结果来研究区域内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翻耕秸秆还田(CTS)、免耕秸秆还田(NTS)和旋耕秸秆还田(RTS))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特征,能够准确地反映一定区域内稻田生态系统的净减排潜力。本文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32篇关于秸秆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文献收集173组数据,利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了3种秸秆还田方式下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特征,并估算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稻田的全球增温潜势和净增温潜势。结果表明,CTS、NTS和RTS处理下稻田CH_4周年排放的效应值分别为0.76、0.37和0.68,稻田N_2O周年排放的效应值分别为0.44、0.36和0.52;在两熟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稻田CH_4周年排放的效应值的大小为RTSCTSNTS,但N_2O周年排放的效应值的大小为RTSNTSCTS。在三熟制下,三种秸秆还田方式下稻田CH_4的周年排放的效应值的高低为CTSRTSNTS,而N_2O周年排放的效应值的高低为RTSNTSCTS。在相同的秸秆还田方式下,三熟制稻田温室气体周年排放的效应值都高于两熟制。此外,不同的还田秸秆种类影响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结合前期研究,估算出CTS、NTS和RTS处理下稻田的净增温潜势分别为12 375.55、11 232.36和15 982.87 kg CO_2-equivalent·hm~(-2)。因此,免耕秸秆还田是长江中下流地区稻田净减排条件下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296.
稻田氮磷流失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稻田氮磷流失的途径,以及降雨、秸秆还田、施肥等影响因素,综述了养分管理、水分管理、生态拦截、农田尾水回用等稻田氮磷流失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应探索稻田氮磷流失源头控制和末端管控机制,加强生态拦截技术优化配置与性能研究。  相似文献   
297.
南方稻田连作模式单一,盲目使用农药,稻田周边湿地淤积、废弃和填埋,致使面源污染消纳系统衰退,破坏了稻田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空间。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已成为诱发稻田生物灾害的因素之一。目前,保护稻田周边湿地,构建稻田污染消纳系统;利用田埂荒地,构建生物群落;丰富连作模式,避免生物物种单一,对重建南方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98.
5种钝化剂对镉砷污染稻田的田间修复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取费效比高的镉砷复合污染稻田土壤修复材料,比较了黏土矿物和调理剂不同投加组合对稻田土壤中镉砷的田间修复效果,并且针对种植水稻进行了修复效果的验证;研究了修复前后稻田土壤镉砷的有效形态变化、镉砷的形态分布变化、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成熟期水稻产量和水稻各部分镉砷的含量。结果表明,修复100 d后,不同修复材料的二乙烯三胺五乙酸提取态Cd浓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各修复材料均能提高土壤中Cd的残余态(RS)和As的有机结合态(OM)。修复材料处理后,土壤pH均有所提升,其他理化性质初期虽有所变化,但最终会恢复到空白对照组的水平附近;除1 kg·m~(-2)的膨润土处理外,其他材料处理后水稻干谷产量均有所提升;农田调理剂处理后水稻的可食用部分Cd含量最低,修复率达到72.0%。水稻的可食用部分As含量无显著差异,籽粒中Cd和As平均含量符合食用标准。调理剂在田间修复镉砷复合污染稻田土壤中有明显优势,黏土矿物仅适用于镉污染农稻田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299.
不同稻渔系统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围隔实验法考察不同虾蟹共作稻渔系统对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稻田及分别投放小龙虾和河蟹等稻渔共作系统均对养殖尾水净化作用显著,且相互间基本无显著差异(P>0.05);稻渔系统对水体中氨氮、亚硝氮、TN和TP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7.48%、78.13%、37.97%和53.05%;养殖尾水中IMn与悬浮物于1 ...  相似文献   
300.
二氯喹啉酸在稻田水、土壤和作物中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二氯喹啉酸为高效、低毒新型除草剂,在天津和吉林2年2地水田残留实验结果表明,此药在田水和茎叶中消解很快。二氯喹啉酸在田水中的半衰期分别为0.8d(天津)和2d(吉林)。在茎叶中的半衰期小于1d。该农药在土壤中残留较低,消解较快,半衰期约为6d;在土肿未检出二氯喹啉酸代谢物,按推荐剂量421.5-525g/hm^2,施药1次,施药间隔期为96-105d,糙米中二氯喹啉酸残留量均小于0.005mg/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