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7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12篇
安全科学   146篇
废物处理   42篇
环保管理   108篇
综合类   795篇
基础理论   111篇
污染及防治   95篇
评价与监测   194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以膜混凝反应器(MCR)—O3—生物活性炭(BAC)组合工艺作为出水提标改造工艺,在浙江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了现场试验,考察了组合工艺对有机物和色度的去除情况,并验证了膜过滤(MCR工艺段)在组合工艺中的作用。结果表明,MCR工艺段对COD和色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去除,去除效果均与进水SS浓度有关;MCR—O3—BAC组合工艺运行中,COD去除率最高的是在BAC工艺段,稳定运行阶段(70~90d左右,下同)最终出水COD基本不超过50mg/L,色度去除率最高的主要是在O3工艺段,去除率达到37.5%~68.8%,稳定运行阶段最终出水色度小于30倍,均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通过定期的清洗维护,MCR系统中膜可以在35L/(m2·h)的通量下稳定运行,维护性清洗周期为20~30d;MCR工艺段的引入可以显著减少O3的消耗量。  相似文献   
902.
采用臭氧氧化污泥减量法对畜禽养殖废水SBR中的剩余污泥进行处理。当臭氧反应时间控制在30min时,污泥的溶解比例在30%左右(以MLSS计)。上清液中一定量的SCOD溶出可为生物处理单元提供充足的碳源,同时在上清液中,TN、TP及水相重金属浓度增加有限,臭氧氧化后的污泥液回流污水处理系统后造成的N、P处理负荷较小,重金属对污泥微生物的活性抑制风险较低。若继续延长臭氧的反应时间,上清液SCOD、TN、TP以及重金属cu、Pb的释放速率明显增加,同时上清液的C/N降低,臭氧化后的污泥液回流反而不利于生物单元的脱氮处理。综合考虑TN、TP及水相重金属浓度增加的危害性,臭氧反应时间应控制在30min,臭氧实际投加量应为123.1mg O3/gSS。  相似文献   
903.
臭氧作为强氧化剂对有机物的氧化反应有选择性,能很快氧化分解木质素等发色有机物,中试研究了臭氧投加量、接触时间等对造纸废水生化处理出水深度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为63.47~243.49mg/L时,COD、254nm紫外光下的吸光度(UV254)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22.61%~46.67%、22.35%~69.09%及55%~93%,其中色度有较高的去除率,即使在臭氧投加量仅为63.47mg/L时色度去除率也达到约55%;在接触时间为0.62~2.53h时,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COD、UV254及色度去除率随之增加,而1.10h后色度去除率增加不多。以深度脱色为目标,完成了5 000m3/d的工程应用,臭氧相对投加率为0.20~0.50mg(以每毫克COD计)时,色度去除率为55.0%~84.0%。  相似文献   
904.
两相复配高效除磷材料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工业废渣粉煤灰和钢渣合成了两相复配高效除磷材料(EPRC),对模拟城市生活污水厂二级出水进行了除磷特性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初始溶解性磷为5mg/L,两相复配EPRC投加量为32mg/L时,均能在30h后将磷降低至1mg/L以下.初始pH=7比初始pH=4或10时的除磷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05.
据《欧洲塑料》日前发布的第十七次年度报告披露,2006年包括材料循环利用和能量回收在内的欧洲塑料回收率第一次超过了50%,比2005年提高3%。  相似文献   
906.
907.
采用沉淀—煅烧法制备了Ag掺加α-Fe2O3催化剂Ag-Fe2O3,通过TEM、XRD和XPS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并将该催化剂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水中磺胺甲唑(SMX),考察了不同因素对SMX去除率的影响,探讨了Ag-Fe2O3+PMS体系降解SMX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Ag-Fe2O3催化剂呈均匀针状;在Ag-Fe2O3投加量为0.10 g/L、PMS浓度为0.10 mmol/L、初始pH为7.0、反应温度为25℃的条件下,反应20 min后,SMX的去除率为83.8%;该体系中催化降解SMX的主要活性物种为O2-·、1O2和SO4-·。  相似文献   
908.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MnaCe1-aOx(a=0.01,0.02,0.05,0.08,0.10)催化剂,并通过TEM、XPS、XRD和ICP等手段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该催化剂对CO的催化氧化性能。表征结果显示:Mn元素成功掺加进CeO2晶格,Mn0.05Ce0.95Ox催化剂为具有规则形貌的纳米棒,且选择性暴露面为(100)晶面。实验结果表明:MnaCe1-aOx的催化活性和水热稳定性均优于未掺加Mn的CeO2纳米棒;高温水热老化后的Mn0.05Ce0.95Ox催化氧化CO时,T90为175℃,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水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09.
910.
为了对春剑野生种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再引入生态重建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川东平行岭谷区野生春剑伴生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春剑主要分布在松科与壳斗科针阔混交林、壳斗科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松树林植物群落,伴生植物有40科58属70种,优势种主要是乔木层的马尾松、青冈、巴山松、油松等,灌木层的杜鹃花、马桑、山茶花等,草本层的蕨类和地被层的苔藓。其中,马尾松、杜鹃花、蕨类、苔藓具有较高的重要值,可作为野生春剑栖息地的指示植物。春剑伴生植物种类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和选择性,与其它群落相比,群落3、群落4和群落6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都相对较低,松科和壳斗科植物个体数量较多并占有突出地位,春剑种群的生态密度也相对较高。虽然川东平行岭谷区野生春剑的适生生境条件依然存在,但春剑种群数量总体较小,种群的生态密度在11~60株/hm2,人为破坏性的滥采,是其濒危的直接原因。加强野生春剑资源的就地保护和生境保护,突破春剑种子野生环境共生萌发技术瓶颈,积极开展春剑的"再引入"工作,是春剑保育策略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