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9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113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交通纠纷     
一个春意盎然的下午,一辆奥迪车在通过幸福小区的东门,驶向小区的西门时,因右边有车停在白线内,只好驶向偏左的路道。刚做完家政的下岗女工美香骑自行车从西门口驶入,在奥迪车与路沿的窄道穿过。由于紧张。美香的自行车擦碰到奥迪车的左侧车门,人和自行车随即倒地。结果奥迪车的车门留下六七厘米长的一道擦痕,而美香的右手也被擦伤,手背上紫皮青痕的。  相似文献   
122.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9):703-703
2007年9月7日,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美国律师协会全球法治项目部中国项目办公室(ABA Rule of Law Initiative)共同举办的“环境纠纷与ADR(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华环境保护会秘书长李伟先生和美国律师协会中国项目主任共同主持。  相似文献   
123.
环境纠纷ADR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纠纷ADR模式因其简便、快捷、花费少、专业性强等明显优于诉讼的特点,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应运而生。文中对ADR作了概述,并对ADR模式在美国、日本及台湾地区的运用作了介绍,阐述了该模式的主要方法,进而对我国在解决环境纠纷中运用ADR模式的前景作了分析,并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4.
125.
夏收 《安全与健康》2007,(10):14-14
本是昔日同窗,却因为一场车祸,搭顺风车的郑女士高位截瘫,而开车的柳先生因自己的“好意”被同窗郑女士告上法庭索赔240万元。昨天,记者从海曙法院获悉,日前经过调解,双方已达成协议,柳先生赔偿给郑女士119万元,车主单位负担连带清偿责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6.
对建立环境污染纠纷仲裁制度的可行性、必要性作了论述并对建立这种仲裁制度的方式、方法、程序及特点进行了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127.
在城市,因狗而致的纠纷,早已是见怪不怪的了。然而,日前苏州高新区内2名小伙子,驾驶一辆邮政面包车意外撞死了一条突然窜出的小狗,因没钱赔偿狗主人要求的5000元,而不得不在挨对方殴打后被迫给狗尸下跪1小时,以抵消对方"损失"的事件,还是令笔者感到异常震惊。狗主人的丑行曝光后,旋即遭到许多人的严厉谴责。按说,这本不算多大的  相似文献   
128.
王彦明  赵鑫 《环境保护》2013,41(8):51-53
【案例来源】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案例点评人】王彦明赵鑫【案例类型】争鸣类【案例名称】平湖市检察院诉绿谊公司等环境污染纠纷案【主要违法行为】非法倾倒含铬污泥,造成水质严重污染【污染类型】水污染【违法企业所属行业】皮革制作【处罚及执行情况】经过法院审判,五公司赔偿54万元,已执行完毕  相似文献   
129.
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事故常常使人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受害者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常会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索取赔偿.根据《环境保护法》和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判断环境是否受到污染是整个民事赔偿案件的关键所在.污染物质进入环境后,污染的机理和过程往往十分复杂,准确判断污染是否发生以及污染物去向如何并不容易.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民事诉讼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0.
实践中,“清包人”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法人,主要承担了建筑工程中的劳务承包。长期以来,“清包人”在建设工程合同中的地位未得以明确,司法实践中,在处理“清包人”与雇工之间拖欠报酬纠纷、工伤纠纷时,由于对“清包人”的内涵、法律地位认识不一,以致于对同种性质的纠纷在适用法律上不统一,导致审理结果上存在差异。因此,对“清包人”的内涵及法律地位进行界定的探讨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