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5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166篇
基础理论   189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依据田间实测资料,在分析丘陵赤红壤水分性质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有效含水量与土壤物理粘粒含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数学模型、土壤月均贮水量与月降雨总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和径流率与土壤表层初始含水量之间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土壤水分循环与平衡数学模型及各分量与参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62.
不同农田土壤养分可持续性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不同农田土壤碳、氮、磷、钾养分的可持续性指数。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不同土壤类型对碳、氮养分可持续性指数的影响表现为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有机肥处理>化肥处理,潮土>水稻土>红壤;对磷、钾养分表现为化肥处理>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有机肥处理,水稻土>潮土>红壤。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可持续性指数与土壤养分相关或极相关。这表明,土壤养分可持续性指数可以用来评价土壤肥力和指示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3.
江西红壤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中不同施肥处理红壤水稻土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较大,土壤脲酶和脱氢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经过20 a施肥管理及水稻种植,土壤酶活性及生物量有很大提高;但是B IOLOGTM生态测试板测定结果显示,施肥使微生物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有所减少,施P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均大于未施P土壤,采用秸秆还田处理的群落物种均一性高于未采用秸秆还田处理。  相似文献   
64.
模拟酸雨对土柱中稀土元素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模拟研究酸雨对土柱中稀土元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雨水、酸雨淋溶下,对照组红壤土柱中所含稀土元素有向下迁移的趋势,并且随淋溶液pH值的降低,稀土元素向下迁移的能力增加.外源稀土迁移量的大小顺序为;Ce>La>Nd>Pr,其顺序与各稀土元素在稀土微肥中含量大小的顺序相同.表明外源稀土的迁移性与外源稀土的总量密切相关.外源稀土在土柱中的含量随着红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稀土元素主要在土柱中第一、二层持留;随着淋溶液酸度的下降,稀土元素向下迁移的能力增加.  相似文献   
65.
柠檬酸促进土壤镉解吸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工致污的广东红壤为材料,采用平衡批处理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及不同pH值的柠檬酸溶液对土壤中重金属镉解吸产生的影响,并对处理前后的土样进行了镉的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可以促进土壤镉的解吸且促进作用随着柠檬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溶液pH的变化,溶液中柠檬酸的形态发生变化,导致其络合土壤镉的能力发生变化;与原土相比,经过柠檬酸处理后土样中的酸可提取态镉所占比例下降,说明柠檬酸对土壤镉解吸的部分主要来自酸可提取态。  相似文献   
66.
李洁  盛浩  周萍  张杨珠 《生态环境》2013,(11):1780-1784
土壤活性碳组分是土壤健康变化的指示器。选取湘东丘陵区3种不同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紫色土、板岩红壤和花岗岩红壤),研究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剖面分布规律,并分析POC、DOC与土壤有机碳(SOC)、土壤质地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剖面POC、DOC质量分数分别介于0.29~3.87g·kg。和15.01~311.34mg·kg^-1,随剖面加深而大幅降低。土壤剖面POC储量介于8.61一16.54t·hm^-2,以花岗岩红壤最高,板岩红壤最低;而DOC储量介于380.76~1184.83kg·hm^-2,以板岩红壤最高,紫色土最低。POC占SOC的比例(POC/SOC)介于6.42%~46.25%,其中紫色土和板岩红壤POC/SOC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而花岗岩红壤则完全相反。DOC占SOC的比例(DOC/SOC)介于O.35%~3.02%,其中紫色土DOC/SOC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板岩红壤与花岗岩红壤DOC/SOC则以B层最高。由此可见,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类型,碳库质量和脆弱程度不一。从维持地力和环境健康的角度,应对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制定不同的开发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67.
李忠武  曾光明  张华  杨斌  焦胜 《生态环境》2004,13(3):358-361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针对红壤丘陵区这一特定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建立了红壤丘陵区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同时结合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法,对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区域——长沙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长沙市环境质量状况良好以上级别的区域面积仅有827.64km^2,占总面积的7.0%;而生态环境较差的区域其面积达到6187.14km^2,占总面积的52.4%,这说明长沙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8.
多氯联苯对我国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多氯联苯(PCBs)一旦进入土壤将长期存留并对土栖生物产生潜在危害。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源PCBs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筛选出指示PCBs污染的敏感指标并获取可靠的生态毒理数据十分重要。研究以江西红壤和天津潮土为供试土壤,在室内25℃连续培养28 d的条件下进行了生态毒理实验,选择了微生物量碳、呼吸强度、代谢熵、硝化作用、脱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为微生物指标。结果显示:1)在28 d培养时间内,多氯联苯(PCBs)的毒性作用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且在红壤中的毒性作用强于在潮土中,表明PCBs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作用存在时间效应并受土壤性质的影响。2)各微生物指标的敏感性不同,微生物量碳、脲酶活性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PCBs污染反应不够敏感,而土壤呼吸强度、代谢熵、硝化作用和脱氢酶活性对PCBs污染反应敏感。3)14 d时,红壤中PCBs对脱氢酶活性、呼吸强度和代谢熵的EC10值分别为1.20、3.18和1.09 mg·kg-1,而在潮土中分别为6.31、4.73和50 mg·kg-1;28 d时,红壤中PCBs对硝化作用、脱氢酶活性、呼吸强度和代谢熵的EC10值分别为2.32、0.77、0.51和0.71mg·kg-1,而在潮土中分别为5.91、1.65、3.00和50 mg·kg-1。综合考虑经济和实际需要等因素,建议将呼吸强度、硝化作用和脱氢酶活性作为PCBs污染土壤生态毒理评价中的首选敏感指标,并建议培养时间设置为28 d。  相似文献   
69.
黄土丘陵区沙棘的蒸腾特性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1998年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安塞的观测资料,对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L.)的蒸腾特性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沙棘蒸强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安塞4-6龄沙棘5-9月份的月份均值为0.6346gg^-1h^-1;(2)沙棘蒸腾强度与气候因子(气温、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544-0.9692,其中光合有效辐射对蒸腾强度影响最大,气温次之,相对湿度最小;沙棘蒸腾强度的季节变化与降雨量及林地土壤水分间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629-0.9809;(3)沙棘蒸腾强度与气孔导度间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气孔导度增大,沙棘蒸腾强度增大,反之则减小,相关系数为0.9791,这为分析沙棘蒸腾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分析沙棘最适的水分生态条件,提高沙棘抗旱造林成活率,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图6参4参11  相似文献   
70.
邵兴华  张建忠  王艾平 《生态环境》2010,19(10):2355-2359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淹水对2种酸性红壤(旱地红壤、水稻土)磷吸附解吸特性及草酸可提取态P的影响。淹水培养实验中,2种土壤分别淹水0(对照),1、2、3、4、8周,淹水培养结束后进行P吸附解吸实验,解吸实验结束后测定土样中草酸可提取态P。结果表明:与氧化状态相比,淹水后旱地红壤P吸附量减少,水稻土淹水1、2、3周P吸附量高于氧化状态,继续淹水4和8周后P吸附量减少。淹水前后旱地红壤P吸附量均大于水稻土。用简单Langmuir方程拟合P等温吸附曲线,除淹水4周外,P最大缓冲容量(MBC)随淹水时间延长而降低。结合能常数(K)淹水前后的变化规律性差。2种土壤P解吸量随加入P量增加而增加。氧化、还原状态下,2种土壤酸性草酸铵可提取P均远远大于CaCl2解吸P,虽然水稻土吸附P量低于旱地红壤,但P解吸量无论是CaCl2解吸P还是酸性草酸铵可提取P均大于旱地红壤,主要原因在于水稻土全P及速效P含量大于旱地红壤。淹水后草酸可提取态P增加,吸附P的释放和被新近形成的铁氧化物再吸附是淹水后草酸可提取态P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