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143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原沉积物(处理1)和添加0.4%葡萄糖(碳源,处理2)的沉积物作为底质培养狐尾藻,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外加碳源及沉水植物对沉积物有机和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续,狐尾藻的生长促进了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其衰退增加了沉积物中磷的沉积;沉水植物对磷的不同赋存形态的影响并不相同,其中对无机磷形态中的Fe/Al-P和有机形态磷中的活性有机磷有显著的影响(p〈0.05),而对其它形态磷的影响没有表现出统计差异;无论有无种植沉水植物,外加碳源可促进了沉积物Fe/Al-P和有机磷释放,增加了Ca-P固定;外加碳源显著提高了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的质量分数(p〈0.05),降低了稳定性有机磷的质量分数,而种植沉水植物可显著降低活性有机磷质量分数。说明碳源和沉水植物对沉积物中磷形态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2.
为探明大型海藻凋落物的分解特征以及调控因素,以枸杞岛海藻场两个优势藻种铜藻(Sargassum horneri)和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分解网袋法,研究了铜藻和鼠尾藻的主干和侧枝凋落物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1)海藻的侧枝分解速率大于主干,并且鼠尾藻各部位的分解速率大于铜藻;(2)海藻的N含量在分解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固持和释放,C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呈下降趋势,P含量在分解前期有个快速衰减过程,随着分解的进行,衰减逐渐减慢;(3)海藻体内的化学组分含量和环境因素对海藻的分解速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水温对海藻分解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43.
针对某铀尾渣库,通过深层垂直钻井方式采集了多个点位不同深度的铀尾渣样品,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库区微生物群落的三维空间分布,阐释了长期放射性环境下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变化和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铀尾渣样品间的理化性质差异显著,放射性环境显著降低了微生物多样性水平,但仍存在优势菌群(丰度>5%),在门水平上依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而属水平上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酸杆菌属Gp16表现出较强的耐放射性能力.微生物群落RDA冗余分析显示放射性核素210Po、210Pb、U,金属元素Mn、Ca以及pH值、SO42-等多种环境因子均对铀尾渣中微生物群落分布影响较大.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长期放射性核素环境下的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为发掘潜在生物修复菌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4.
采用随机设立样方法,于2016年至2017年的四个月份对大连、青岛和温州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生态学调查。结果表明鼠尾藻的形态和生化组成存在明显的地区和时间差异:大连地区的长度级个数分布最多;三个地区中,10月青岛的生物量最高(429 g/m2),2月、5月和7月大连的生物量最高,分别为931.3 g/m2,1453.1 g/m2和2047.7 g/m2;10月、2月和5月时三个地区中青岛地区的主枝数均为最高,分别为4572株/m2,5707株/m2,3659株/m2,7月最低,为2199株/m2;大连地区的鼠尾藻优先监测到侧枝,且三个地区具侧枝的主枝比例均在7月最高,其中大连地区的侧枝数最多(123±63个/株)且长度最长(13.1 cm);大连地区的色素含量与另外两个地区的含量相比相对较高,而青岛和温州地区的褐藻多酚含量则高于大连地区。通过对不同海区的鼠尾藻种群进行采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鼠尾藻的种群结构和形态特征在显示出明显的时间变化的同时,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地区差异,这些结果可能是受到三个海区的环境因子和人为干扰因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5.
西藏野驴是青藏高原大型草食动物,体形与蒙古野驴、骡相似,耳尖,背部脊线、鬃毛和尾尖较深,吻端上方、颈下、胸部、腹部、四肢等处为乳白色,与躯干两侧颜色界线分明。西藏野驴生活于高寒荒漠地带,夏季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生活,冬季则到海拔较低的地方;好集群,雌驴、雄驴和幼驴终年一起过游荡生活,每群5~8头或20~30头;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一  相似文献   
146.
水体生态系统对不同浓度水平苯酚污染的急性毒性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浙江某地苯酚泄漏事件,结合实地监测和实验室研究,探索苯酚的水体污染化学行为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急性毒性效应.本研究选取水生生态系统中明亮发光杆菌T3、优势藻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以及模式鱼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研究对象,探索水体中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等整个生态系统对不同苯酚浓度胁迫下的生态响应.结果表明,水生生物对苯酚污染浓度的生态响应差异显著,虽然苯酚对发光细菌、四尾栅藻及鱼体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影响,但四尾栅藻抑制率与苯酚浓度之间并没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发光细菌的相对发光率与苯酚浓度的关系表明,0.2—25 mg.L-1苯酚浓度对水体会产生低毒作用,而30—100 mg.L-1苯酚浓度对水体会产生中毒作用.苯酚对四尾栅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破坏,高浓度苯酚处理组中四尾栅藻会将残余苯酚浓度作为自身碳源而短暂地促进其生长.斑马鱼在苯酚浓度高于15 mg.L-1时,会发生体重下降、死亡率上升、呼吸急促、游动迅速以及导致水质变坏等现象,并且在100 mg.L-1苯酚浓度处理下,鱼体内富集大量苯酚,通过食物链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7.
连续年龄序列尾巨桉人工林养分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尾巨桉乔木层养分随林龄变化的趋势,对闽南山区连续年龄序列(2年、3年、4年、5年、6年)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y×E.grandis)人工林乔木层的养分积累、分配和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尾巨桉各组分中氮(N)的含量最高,其次是钾(K)、钙(Ca)、镁(Mg),最低的为磷(P).(2)尾巨桉养分贮量随林龄增长而增加,各林龄5种养分元素的总贮量依次为753.26、882.07、1 010.22、1 087.51、1 704.79 kg hm-2,其中树干的养分贮量最大,枝的贮量最小.(3)各年龄段人工林对5种养分元素的年净积累量分别为383.37、392.25、424.21、400.89、505.36 kghm-2a-1.(4)各林分养分年吸收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而养分归还量则呈相反趋势.(5)林分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系数分别为0.51、0.44、0.42、0.37、0.30,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减小;循环系数分别为0.18、0.19、0.24、0.24、0.16;周转时间分别为8.76、9.75、7.58、9.39、17.47年.因此,尾巨桉在生长初期对养分的利用效率较小,中期归还给林地的养分多,到了后期对养分利用增加的同时,归还速率也变小,容易引起林地养分的匮乏,在尾巨桉生长初期和后期中应通过施肥、增加林下植被种类和数量来维持林地地力.  相似文献   
148.
露天开采剥离物形成的尾渣场,其特性及破坏过程与土质边坡、岩质边坡均有不同。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应用强度折减弹塑性原理,结合工程实例对尾渣场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采用不同临界破坏判据分析安全系数,结果表明,采用特征部位位移比塑性区贯通为判据得到的安全系数更具有实际意义,同时使用极限平衡法进行对比计算,得到的值基本一致。对塑性区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尾渣场边坡是先在中上部出现塑性变形,然后向上再向下发展,最后贯通而导致边坡最终破坏,这是尾渣场边坡破坏的自身规律。通过位移等值线云图及增量位移的方法判断了滑动面的位置,得出其破坏面为近似直线的形状。将分析结果与实验室破坏模型试验进行对比,其结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9.
正近日,一组中国最新研制的歼-15S舰载机的照片在网络上曝光,引起不小轰动。照片清晰地拍摄到了机尾处的着舰尾钩,足以证明这是一架用作航母舰载机的双座型战机,这也终结了由来已久的歼-15S是否真的存在的争论。早在一年前,网络上就出现过疑似歼-15S舰载机进行飞行测试的照片,但由于在外观上很难与苏-30、歼-11BS或是歼-16战斗机区分,加上拍摄角度和清晰度的问题,歼-15S一直是一个谜团。现  相似文献   
150.
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在室内模拟了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对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释放过程中两种海洋生物体内BaP的非线性曲线拟合,获得两种海洋生物对BaP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平衡状态下生物体内BaP含量CAmax、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显示:脊尾白虾k1的平均值为18.80,k2的平均值为0.08,BCF的平均值为228.02,CAmax的平均值为46.78ng/g,B1/2的平均值为8.95d;三疣梭子蟹k1的平均值为22.55,k2的平均值为0.14,BCF的平均值为158.11,CAmax的平均值为32.70ng/g,B1/2的平均值为5.43d.两种海洋生物对BaP的k1、k2、BCF均随BaP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减少,CAmax、B1/2随BaP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表明BaP容易在两种海洋生物体内富集,脊尾白虾对BaP的最高富集量高于三疣梭子蟹,前期富集速率高于后期,对BaP的释放主要集中在前期,后期释放速率放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